

为什么第一批简化字成功,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失败了?
在成都附近某县,中国核反应堆研发的九〇九所旧址参观时候,看到一个有机玻璃宣传板上刻的一些第二批简化字,比如这个“干”字右边的字是什么,真的反应不过来: 再来一张更多字体的,语文好的朋友就能翻译出来,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能看出,这个语录牌,其实就是拿着令箭保护这些技术干部不被抓走。 下面合影中,墙上的口号,就又不认识了! 其实就是表现出来,这批简化字太抽象了,单凭发音什么的,根本找不到正确发音来揣摩。…
大唐拿到一篇简化字文章,举国之力破解,他们能看懂吗?
别说大唐了。 我爷爷当年坐飞机时拿到一份繁体字报纸。 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蔡依林劈腿上型男。 我爷爷看得大惊失色:蔡依林是谁?什么是劈腿?!型男又是个啥?! 虽然那几个繁体字我爷爷都认识,但它们凑在一起,我爷爷完全没法理解。 隔了两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千多年的古人。 所以,如果大唐拿到的简体字文章里新概念、新词汇太多,比如下面这段话: 对今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推出合理的赤字率、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