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为什么饱受争议?

发布时间:
2024-08-01 14:10
阅读量:
38

这是年轻时的余秋雨和马兰的合影。看那时的马兰真漂亮,五官和身材无瑕疵,360度无死角。余秋雨帅气儒雅,两人真的很般配!

余秋雨,一位出生于1946年的文化巨匠,他的生平故事浓缩了半个世纪中国的文化变迁。他的成长背景和早年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余秋雨出生在浙江慈溪,原名余姚县,那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旖旎,但也饱受时代变迁的煎熬。他的童年在乡间度过,与母亲和祖母同住,而其父则在上海为生计奔波,只能偶尔回家。

在余秋雨的家族史中,祖父的角色尤为重要。他曾是上海一家知名民族企业的高级职员,家庭条件优渥。然而,祖父早逝,家道中落,使得祖母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生活现实。祖母须独自抚养七个孩子,由于经济困难,只得让年幼的子女辍学工作,仅支持最小的孩子继续求学。

余秋雨的母亲,出身富裕家庭,却不惜降低身份嫁给了经济拮据的余家。而朱阿秀的姐姐则嫁给了一个上海富商的家庭,两姐妹的命运对比,成了余秋雨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社会的贫富差距。

余秋雨的母亲在村中是唯一受过教育的女性,承担了读写信件、记账等重要任务,这些经历不仅培养了她的文化素养,也影响了余秋雨。他自幼聪颖,7岁就开始帮助母亲处理村里的文书工作。这种早期的文字磨炼。

余秋雨后来到上海求学,他的学术才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认可。在中学阶段,他不仅在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还在数学竞赛中大放异彩。

1966年,余秋雨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完成学业。此后,他的职业生涯可谓顺风顺水。1985年,余秋雨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次年,又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及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成为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1992年,余秋雨出版了《文化苦旅》。书中深刻的文化观察和独到的见解,使他一跃成为文化评论界的权威。同年,余秋雨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结束了与原配李红的婚姻,与小他16岁的马兰结合。

李红的父亲是一名英语老师,母亲则是一位医生。自幼在上海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中成长,李红对戏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戏剧演员,然而时代的变迁却让她的梦想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暂时搁置。

1970年,经过几年的农村插队生活,李红回到了城市。她在一家棉纺厂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工人。然而,她对戏剧的热爱并未因此消减。幸运的是,她后来被借调到上海青年话剧团,成为了一名业余演员。

1974年,23岁的李红决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她在考试中表现出色,原本应该顺利录取,但最终未能如愿。这个时期,余秋雨正负责戏剧学院的招生工作,两人在这个过程中相识。由于李红的家就在戏剧学院附近,两人开始频繁接触,逐渐发展出感情。

李红的父母起初对女儿与余秋雨的交往并不认同,原因是余秋雨在上海没有自己的房子。然而,李红认为这些现实问题并不能阻挡她对爱情的追求。1979年,33岁的余秋雨与29岁的李红结婚。婚后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余秋雨虽然是大学老师,但工资微薄,两人住在学校提供的宿舍。

五年后,即198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此后,夫妻俩搬到了稍微大一些的房子,但仍需与他人共用厨房和卫生间。尽管生活条件依旧艰苦,但李红默默承受着这些不便,支持着余秋雨的事业。

1989年成为了李红与余秋雨婚姻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为了专心写作,余秋雨辞去了院长一职及其他行政职务,前往西北高原进行系统的古文化考察,开始创作“文化大散文”。与此同时,李红因工厂效益不佳而下岗。为了生计,她在朋友的介绍下前往深圳工作,收入大大提高,但这也意味着夫妻二人不得不分居两地。

1992年7月,李红趁着休假回到上海,打算给余秋雨一个惊喜。回到家后,她开始打扫卫生,在整理余秋雨的书房时,意外发现了一封他写给马兰的情书。信中的内容情意绵绵,透露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这一发现让李红感到如雷击顶,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李红虽然性格倔强,但在这次冲突中,她选择了成全,最终决定退出这段婚姻,并争取到了女儿的抚养权。

马兰的父母均为黄梅戏艺术家,父亲担任舞台设计与剧本编写,母亲则是知名的黄梅戏表演者。家庭发生变故后,马兰与兄弟们被送往乡下寄住。

马兰于1980年从安徽艺术学院毕业。1981年,她首次在黄梅戏《女驸马》中担任主角,一举成名,从此在黄梅戏界崭露头角。1984年,马兰的才华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她首次登上春晚的舞台,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喝彩。

1986年,马兰在《西游记》中饰演唐僧的母亲,尽管出场时间短暂,却留下深刻印象。这一角色让她的演艺事业再次升华,成为公众和业界的焦点。接着,1988年,她凭借电视剧《严凤英》连获金鹰奖和飞天奖,确立了她在中国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地位。

1991年,她在上海演出期间,结识了当时已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余秋雨。两人因共同的乡下成长背景和对戏剧的热爱迅速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不久之后,两人举行了婚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