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赵构杀岳飞很不合逻辑?

发布时间:
2024-06-25 16:24
阅读量:
42

大众对岳飞被杀这事有一个误解,就是岳飞是从前线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后立刻下狱,然后被杀。如《说岳全传》里用的就是这个情节:

冯忠道:“有圣旨在此。”岳爷听得有圣旨,慌忙下马俯伏。冯忠、冯孝即将圣旨开读道:
岳飞官封显职,不思报国;反按兵不动,克减军粮,纵兵抢夺,有负君恩。着锦衣卫扭解来京,候旨定夺。钦哉!
……冯忠应允,就传地方官备棺盛殓。一面暗暗将秦桧的文书传递各汛地方官府,禁住往来船只,细细盘诘,不许走漏风声;一面将岳爷上了囚车,解往临安,到了城中,暗暗送往大理寺狱中监禁。 次日,秦桧传一道假旨,命大理寺正卿周三畏勘问。三畏接了圣旨,供在公堂,即在狱中取出岳飞审问。

我知道对南宋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事情不是这样的,但大众对岳飞的了解就是这样的。你可以随便找几个普通人问一问,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岳飞是直接从前线被召回后就被杀了。

之所以一开始要说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岳飞从朱仙镇回师到被杀之间,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岳飞实在1140年在河南地区重创金军后被召回的,但岳飞被杀是1142年的事情,这中间有一年多的时间。哪怕是从岳飞被召回到下狱开始算,这中间也有一年多的时间。

那么,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成为关键。其实关于岳飞之死,很多事情在《宋史》上是有答案的。先看岳飞班师:

方指日渡河,而桧欲画淮以北弃之,风台臣请班师。飞奏:“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这里秦桧与岳飞在合战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但是秦桧也并没有蠢到直接造谣说岳飞拥兵自重。秦桧的做法是先让张俊等人班师,这样岳飞就成了孤军。纵然岳飞想继续北伐,但孤军在外缺乏后援,这仗也很难打下去。于是岳飞也就只能班师。

这是1140年的事情,到第二年,金军又南下了:

金分道渡淮,飞请合诸帅之兵破敌。兀术、韩常与龙虎大王疾驱至庐,帝趣飞应援,凡十七札。飞策金人举国南来,巢穴必虚,若长驱京、洛以捣之,彼必奔命,可坐而敝。时飞方苦寒嗽,力疾而行。又恐帝急于退敌,乃奏:“臣如捣虚,势必得利,若以为敌方在近,未暇远图,欲乞亲至蕲、黄,以议却。”帝得奏大喜,赐札曰:“卿苦寒疾,乃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师至庐州,金兵望风而遁。飞还兵于舒以俟命,帝又赐札,以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为得体。兀术破濠州,张俊驻军黄连镇,不敢进;杨沂中遇伏而败,帝命飞救之。金人闻飞至,又遁。

在这次与金军的作战中,赵构直接点名岳飞应援,而岳飞在击退了金兵之后,立刻交还兵权,还说岳飞“小心恭谨、不专进退”。说岳飞没有政治智慧,这也是不合适的。

关于岳飞的死,《岳飞传》中也写到了:

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乃密奏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已至,飞独后,桧又用参政王次翁计,俟之六七日。既至,授枢密副使,位参知政事上,飞固请还兵柄。五月,诏同俊往楚州措置边防,总韩世忠军还驻镇江。

这里的和议指的是1141年的绍兴和议。在这里可以看到,秦桧在促成绍兴和议后,是希望以高官厚禄笼络三大将,让他们不反对自己。但与此同时,秦桧又利用了诸将间的矛盾,让岳飞的官职最高:

初,飞在诸将中年最少,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世忠、俊不能平,飞屈己下之,幕中轻锐教飞勿苦降意。金人攻淮西,俊分地也,俊始不敢行,师卒无功。飞闻命即行,遂解庐州围,帝授飞两镇节,俊益耻。杨么平,飞献俊、世忠楼船各一,兵械毕备,世忠大悦,俊反忌之。淮西之役,俊以前途粮乏訹飞,飞不为止,帝赐札褒谕,有曰:“转饷艰阻,卿不复顾。”俊疑飞漏言,还朝,反倡言飞逗遛不进,以乏饷为辞。至视世忠军,俊知世忠忤桧,欲与飞分其背嵬军,飞议不肯,俊大不悦。及同行楚州城,俊欲修城为备,飞曰:“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俊变色。
会世忠军吏景著与总领胡纺言:“二枢密若分世忠军,恐至生事。”纺上之朝,桧捕著下大理寺,将以扇摇诬世忠。飞驰书告以桧意,世忠见帝自明。俊于是大憾飞,遂倡言飞议弃山阳,且密以飞报世忠事告桧,桧大怒。

从前面朝廷召军回师的记载可以看到,张俊与秦桧的关系还不错,而秦桧安排岳飞与张俊共同前往楚州筹备边防,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故意激化二者的矛盾。后来,因为要分韩世忠军队的事,岳飞出于公义而告诉了韩世忠,让这件事没有成功,又进一步触怒了秦桧。

初,桧逐赵鼎,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读桧奏,至“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之语,恶其欺罔,恚曰:“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禼与飞有怨,风禼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大率谓:“今春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与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飞累章请罢枢柄,寻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

结合相关资料来看,如果说赵构从一开始就有想弄死岳飞的心思,我认为未必。但如果说杀岳飞纯粹就是秦桧或者说主和派的想法,那肯定也不对。至于非要给岳飞被杀找什么“情商不够”、“不会做事”的理由就更扯——至少在历史记载中,岳飞一直都是十分谨慎且有规矩的。

所以,其实岳飞被杀的真相反而没那么复杂,就是对于秦桧这样一个力主推动议和的人来说,有岳飞这样坚决主战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将领,对其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但也因为岳飞本身影响力很大,所以秦桧需要通过弹劾、构陷等方式,在合规的方式下除掉岳飞。而因为岳飞本人十分清廉正直,到最后秦桧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证据,“狱不成”,就只能以秘密处决的方式杀死岳飞。

在这个过程中,赵构不可能不知情,但秦桧能以这样的方式杀死岳飞,其实也恰恰说明赵构杀死岳飞的态度没有那么坚决。就历史本身来看,赵构对于杀岳飞这件事情的态度更多是放任,而不是主动推动。也就是说,赵构本人偏向于投降妥协,但并不认为必须要杀岳飞,而秦桧作为议和派的代表,杀岳飞却是其必须完成的事情。

要说清楚这三个人或者三个派别之间的关系,其实需要代入到三者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以赵构的立场来说,虽然他倾向于妥协投降,但这不代表他完全信任秦桧——事实上,后期赵构与秦桧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作为皇帝,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对其构成威胁最大的并不是具体的政治立场——因为赵构作为皇帝的法理身份并不因战和而改变——而是大臣是否会成为威胁皇权的权臣,秦桧与赵构之间的紧张关系,恰恰是因为秦桧有更大的势力。

而站在秦桧的立场上,他得以立足的前提是要得到皇帝的信任,同时又保留有与金国之间的沟通渠道。在明确自己不可能当皇帝的情况下,对于秦桧威胁最大的其实就是坚决的主战派。因为从此前赵构的举动可以看出来,一旦遇到危急的情况,赵构还是会找岳飞救火,而这种情况下岳飞的坚决主战肯定会影响金国方面的态度。

这里务必要注意的是,作为议和派的秦桧,想要实现议和必然是双方都要同意谈判才可以。如果金国方面不同意议和,那秦桧就是再积极也没有用。因此,想要推进议和就必须满足金国方面开出的条件,而“必杀飞,始可和”就是和谈的条件之一。当然,这在另一方面也是对秦桧的服从性测试——如果秦桧连杀岳飞这种事情都干得出来的话,那他议和的决心也就非常坚决了。

站在岳飞的立场上,他是一个坚决的抵抗者,这既是他的政治立场, 也是他一生的信念。同时,岳飞也不是一个居功自傲的军阀,在每次大战后他都会交还兵权并谨慎处事。而在面对秦桧这样的议和派时,他又坚决予以反对。

考虑到三者的不同立场,那么赵构、秦桧杀岳飞就很好理解了。这背后,有这么几层逻辑关系:

1、在绍兴和议既成的情况下,坚决主战的岳飞对于秦桧的势力是个不稳定因素;

2、站在金军立场,虽然议和既成,但如果未来金军继续南下,难保赵构不会继续启用岳飞;

3、站在秦桧立场,如果岳飞继续活着,且能打赢,那影响了议和的成果,自己的政治资本也就不存在了;

4、站在赵构的立场,岳飞虽然能打,但其他将领守一守倒也没问题。如果志不在收复旧土,杀岳飞并不影响大局。

5、赵构当时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在长期的宋金战争中,几大将领拥兵较多,赵构希望来通过接触将领兵权的方式消除政权的不稳定因素。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战争期间解除将领兵权是完全的作死行为。这也是赵构力主推动议和的因素之一。

你可以说“议和”是一种妥协,也可以说当时宋金议和不是一种明智的举措,但不能把“议和”等同于“投降”。因为不管怎么讲,“投降”都意味着战胜方对战败方的无条件处置权。比如,南唐对于宋的行为就是投降,因为宋完全占领了南唐,拥有了对南唐土地、人口的完全处置权,但你不能说宋夏战争中,西夏对宋“投降”——尽管西夏名义上对宋称臣,也达成了议和,但宋夏之间依然是两国间的交往。与此同时,两国基于实力的领土转移割让,也可以骂割让领土的一方丧权辱国,但说“投降”也不是很合适——如民国政府迫于形势放弃了外蒙古,但也不能因此说“中国向苏联投降”。

在历史上,赵构杀岳飞这事肯定是要被继续骂下去的,不过你要说赵构本人昏庸无道,残暴嗜杀,倒也不至于。哪怕黑赵构也只能黑他投降软弱,他跟隋唐以前的那些拟人皇帝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或者说,赵构是有说得过去的治国理政的能力的。他杀岳飞可以说是“错”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有其自己的逻辑在的。

如果要给赵构杀岳飞找一个决策逻辑的话,那就是赵构本人对于光复旧土已经没有任何想法,且他本人十分不信任将领和军队的忠诚度,只想着在南方苟安,享受荣华富贵。他不想承担任何对于北方沦陷区百姓的责任,也不认为去拜祭一下祖宗陵墓还要拿护照去是个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自己的帝位不受影响,那杀岳飞并不是什么难以抉择的事情。

最后,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惋惜的事情之一,是因为岳飞巨大的战功、极高的人品和冤死的结局太过于有悲剧性。但如果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看,其实岳飞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特别是在两晋十六国、五代十国这个乱世中,投降派为自己的利益而诬陷、冤杀主将领的事情不胜枚举。在这一点上,岳飞并无特殊之处。而这背后的道道,其实那个见金兀术的书生也早已点明:

方兀术弃汴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而赵构也只是做了一个一部分皇帝能做的正常选择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