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再创新低,较去年同期减少 49.8 万对,如何解读?反映了哪些问题?

发布时间:
2024-08-04 15:07
阅读量:
73

今年一季度结婚对数出炉后,结合2023年底短暂的“结婚登记回暖”,结果就已经是明牌。

我们一直强调,对于结婚登记数据一定要查看单季度数据并做纵向比较,如此才能拨开迷雾、发现趋势。

2023年下半年以来,主流媒体对结婚登记的说法是“回暖”,但2024年至今的两个季度,结婚对数都是创下单季度新低记录的。

2024年一季度结婚对数196.9万对,这是在民政部门停摆的2020年一季度以外,首次出现当年一季度结婚登记量低于200万。2024年二季度的结婚对数,更是有季度数据以来结婚登记对数最少的一个二季度,只有146.1万对,同样低于前低——即2022年二季度的162.5万对,甚至从观感上也非常接近2022年四季度(结婚登记对数的规律是四季度最少)的138.8万对。

2023年下半年特别是年底以来结婚对数还在“明显回暖”,而2024年以来的两个季度结婚对数却进入冰窟。如果没有仔细查看过往逐季度数据,只凭新闻报道的一家之言,我们一定会惊讶于结婚数据风格切换为何如此迅速。

实际上,查看逐季度的数据才能发现规律。所谓的2023年结婚登记回暖,主要发生在当年的四季度(上图最右侧橙色条),这完全有悖于结婚登记对数的季度性变化规律

2023年全年的结婚登记对数所谓的“明显回暖”的成果,是比2022年增长了84.5万对,但单是四季度就贡献了60.2万对的增量,达到近四分之三水平。并且从结婚的季度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将登记数反弹归咎于放松管控释放了2020-2022年之间被压抑的结婚登记需求,那么这种反弹将出现在2023年一季度,或者留一部分在接下来的二三季度体现,并不会如此突兀地体现在2023年四季度。

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即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回暖”的最主要原因是民间盛传所谓“寡妇年”的传闻作用于实践,有不少本来就有结婚意愿的人选择赶在“寡妇年”之前完成登记,从而破坏了结婚登记对数的季度性规律。

但是,我们在一季度数据出炉后就已经作出判断:结婚登记对数并未如报道中那样真正回暖,并且2024年的结婚对数还将打破2022年683.3万对的前低。

这是因为,即使是受到寡妇年传闻引起“回暖”的影响,2023年最终的结婚登记量也只有768万对,仅仅与2021年的764.3万对持平,这其中提前登记结婚的大约有60万对。如果不受传闻影响,这60万对将在2024年甚至2025年才完成登记,只是提前到了2023年兑现,并没有真正使结婚登记总量增长。

目前中国女性的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与平均初婚年龄已经分别来到30岁与28岁,而代表结婚登记主力年龄组的20-34岁年龄组女性的数量依然处于下降的趋势中,在2028年才会阶段性触底。

即使不考虑初婚年龄继续推迟、结婚意愿下行的情况,结婚登记对数的下降趋势也依然会继续持续几年,而绝不会是在2023年或者2024年戛然而止。考虑到2023年结婚登记数量的“回暖”实际上是从结婚对数本来就会继续处于趋势性下降的2024年和2025年“借”来60万对才实现的,因此毫无疑问2024年的结婚登记对数会创下新低。

并且,由于2023年四季度“借”来60万对的高基数的影响,我们将在2024年四季度结婚登记数据方面看到同比出现更大的降幅——但也应该意识到这是暂时的高基数效应的影响,不具备持续性。

在一季度数据出炉时我们就做出一个判断,即2024年的结婚登记对数不仅要比2023年出现下降,并且降幅还将逐季度扩大,全年结婚对数降幅最终将达到100万对的规模,使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打破2022年683.3万对的前低。

目前结合公布的半年数据来看,一季度单季同比减少17.8万对,二季度单季同比减少32万对。根据结婚登记季度规律与二季度数据修正后的最新估计,是2024年结婚登记对数将很可能少于650万对,这要更加明显低于2022年的683.3万对,创下新低。

每个国家的平均初婚与平均初育的年龄间隔有所不同,如韩国通常是2.5年左右,而国内是1.5年左右,基本可以认为当年的结婚登记对数的下降将导致次年一孩的下降,而二孩的生育趋势与三孩的生育趋势同时又要分别滞后于一孩2.5年、5-7年左右。2023年出生人口是902万,因此无论2024年出生人口规模如何,2025年出生人口也基本可以确定要低于902万,这是从基本的规律得到的结论。

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还有继续推迟的空间,并且在人口学意义上,平均初婚年龄的推迟一定意味着高龄未婚甚至是终身不婚的比例增加。由于20-34岁育龄妇女数量将在2028年开始出现为期10年的阶段性回升,因此,中国本轮结婚登记对数的单调下降很有可能会延续到2029-2030年,即一孩的回暖要在2031年及以后才会出现,并且至多持续10年,至迟从2042年开始再次出现新一轮的趋势性下降。

由于人口变动的削峰填谷效应,参考日本70年代后实质上再无出生人口高峰的回声,本轮“回暖”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效的反弹,随后便是漫长的单调下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