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科技股上演过山车行情,AI变现面临挑战,科技公司仍持续烧钱,考量是什么?当下AI泡沫处于哪一阶段?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投资不足的风险远远大于投资过高的风险。”
根据估计,Alphabet、微软、亚马逊和Meta今年将共同斥资1040亿美元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再加上规模较小的科技公司和来自其他行业的公司的支出,从2024年到2027年,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总支出可能会达到1.4万亿美元。
人们担心的是微软、谷歌等公司对人工智能的巨额投资能否获得回报。几个月来,这种担忧一直在酝酿。
高盛分析师在 6 月份发布了一份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过多,收益过少?”的报告。
这家华尔街银行质疑未来几年对人工智能的 1 万亿美元投资“能否得到回报”,而红杉资本(ChatGPT 开发商 OpenAI 的早期投资者)的一份分析估计,科技公司需要赚取 6000 亿美元才能收回人工智能投资。
人工智能投资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半流向芯片制造商,英伟达是主要受益者。
另一半用于制造保持芯片运转的设备,从网络设备到冷却系统。
但随着支出增加,人工智能供应链面临的威胁也在增加。
其中一个问题是它严重依赖英伟达。
现在英伟达从每两年推出一款新芯片改为每年推出一款新芯片,整个供应链都不得不匆忙建立新的生产线,以满足加速的时间表。人工智能供应链中许多公司的未来销售都取决于让全球最有价值的芯片制造商满意。
另一个威胁来自供应瓶颈,最突出的是电力供应。
到2030年,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量将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谷歌搜索量。这将使美国电力需求的年增长率从2010年至2022年的0.2%提高至7%。很难迅速建立那么大的电力容量。
在加州,许多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都可以建立,但接入电网需要六到十年时间。
为了评估人工智能供应链的发展情况,《经济学人》研究了60多家此类公司。
自2023年初以来,人工智能范围内公司的平均股价上涨了103%,而美国股票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42%。
它们2025年的预期销售额平均增长了14%。相比之下,标准普尔500指数中非金融公司(不包括科技公司)的销售额仅增长了1%。
现在对人工智能供应链的最大威胁是需求下降。
今年 6 月,高盛和红杉资本发表报告,质疑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益处,并由此质疑云计算巨头的支出热潮是否明智。
如果人工智能利润仍然难以捉摸,这些巨头可能会削减投资,使供应链面临风险。
所以市场短期出现调整是很正常的。在追逐高增长的游戏里,当科技公司的业绩指引没能达到预期都能引起显著调整的情况下,如果未来实际的业绩再不符合预期,那才是雪崩来临的时刻。
作为投资者,应该提前清楚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