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樊振东夺冠比赛,在为他喊加油的同时,我有一个疑问,是外国运动员不出汗,还是中国队的衣服不吸汗?

发布时间:
2024-08-06 10:20
阅读量:
42

樊振东赢了,但李宁输了。

莫雷加德输了,但优衣库赢了。

全身湿的东哥VS干爽的小莫,一目了然。

结束对比

第三局开场

没错,这是优衣库给瑞典乒乓球队做的定制款,网上没得卖


前几天看樊振东对张本智和那场比赛简单写了下对这件湿身球衣的看法,没想到这事还挺受关注的。

今晚继续聊聊球衣。前情提要麻烦手动点点,不再占用篇幅。

2024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 1/4 决赛,樊振东 4:3 战胜张本智和,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聊今天的球衣之前,大家昨晚的女单决赛可看了?

同系列款的李宁大赛服,前两局,陈梦和孙颖莎都在不停地捞右手袖子。这是为什么。

1.汗多,贴住了,难受,影响发挥。

2.职业习惯。捞惯了。

你们选一个?

这里还只是从第一第二局随便截的图,且第二局开始,捞袖子的频率变大了很多。

然后一直到比赛结束,双方捞袖子的动作就停不下来。

频率多到我想今天写这个回答。


乒乓球运动对于衣服的主要形变部位,针对右手持拍球员而言,

集中在右上肩,右上臂,右后肩,腋下。

因此,袖子的处理尤其重要。

其实最简单的处理方案,就是做成无袖。

而这个方案在孔令辉时代也是尝试过的。但是普遍被女队员抗拒,否决了。理由是怕走光。

引用来源 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3/0821/c22155-22643024.html


从比赛中可以看出,习惯在场上左扑右挡、动作幅度较大的球员还是感觉有些害羞和不适应,有些球员还会下意识地做出护住领口的动作。更有不少球员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范瑛就曾向孔令辉抱怨自己偏胖穿裙装不好看。尽管孔令辉用“你比小威强多了”来安慰她,但还是令人感觉到,大家穿着裙装在场上的自信度会有所下降。
丁宁在被问到“如果能够自主选择服装,会选择短裤还是裙子”时,就显得有些为难。“呃,哈哈,这个嘛,我还需要对裙子再有个适应过程,尤其是训练中要穿着练练,这样到比赛时感觉才会更好。现在乒乓球女选手穿裙子总体上还很少,所以这样的服装也不太多,希望以后赞助公司能够给大家量身定做一些,希望让外界看到不同的我们吧。”
对于球员的顾虑,孔令辉表态说,接下来会和服装公司沟通,明年世乒赛会定做一些裙装,争取在服装上更新颖一点,以及更适合球员的体型。对于很多球员都感觉不适应的露肩款式,孔令辉同样表示将弃用,不过不是出于美观的考虑,而是需要给赞助商留广告位,因此需要袖子。

引用来源:环球网新闻 女乒无袖裙装抢眼球 绝大多数球员持抗拒态度

顺带一提今年隔壁的羽毛球队YY就提供了两种球衣选择,无袖和短袖,可以自由选择。

比如羽毛球女双亚军圣谭组合穿的就是无袖款。

毕竟短袖的袖子也可以擦汗用,没了袖子不能随时随地擦汗,还不一定习惯。

说回乒乓球服,李宁的这款大赛服,在上一篇回答中,通过网上售卖渠道和纱厂官网查证得出的信息,得知是用了75D+30D或者75D+20D的CLEANCOOL氨纶包覆丝织的。说通俗点这个就是高弹力,贴身款。

经过多年的改款针对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国乒服装赞助商目前的设计方向是,做弹力贴身款。现在的国乒比赛服以短袖贴身设计为主。

但太过于贴身会引发一个问题,就是汗液会导致衣服也贴牢皮肤。比如陈梦孙颖莎的决赛频繁捞的袖子。就是因为衣服贴牢了,难受。

所以袖笼的设计尤其重要。

我们看看今晚男单决赛两件衣服的剪裁。

李宁这件衣服,为了正面大面积印花的一体性,选择了正面连袖大前片的做法。正面裁片一直衍生到后肩。在背肩部做了个三角破缝。侧面用了单独裁片做袖子的下半部分(下图绿色圈)

下图这个配色能比较清楚的看清楚裁片的划分

上图这个短的缝线,我们称之为省道(Dart)。

现代服装常见的工艺,尤其是女装。比如吊带裙胸部下方这条缝线,就叫胸省。搭配在什么部位,一般就叫XX省。

因为面料是平面的,一整块面料,为了更贴合身材,使用省道可以节省裁片,减少裁开再缝合的工序。

李宁这个一体式前片做法,从前胸覆盖到肩膀后,肯定会有不贴合的现象。尽管CHINA里面的N字会被缝进省道里,他也必须加肩省。

仅凭这一个小小的省道,也并不能做到很完美的肩部合身。

但是从今天莫雷加德让我看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他可是整晚基本没有捞袖子啊。偶尔也是捞一下左袖。一个右手球员。

优衣库这件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球衣,似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图绿色部分是袖子的裁片。侧面没有单独裁片,完整袖笼在后背的接口位处做了省道。

忽略后背正中的缝位的话,它完美的把衣服分割为肩袖部,前片,后片完整的三大片。

这种分割做法能让衣服的肩部更加贴合身材,而不是贴合皮肤。

从肩部支撑起的这件衣服的版型,结果是保留了更大的腋下空间,并且减少了衣物的贴身面积。

汗液除了传导到衣物后蒸发,在体表与衣物之间保留合理的空间,也是有利于汗液蒸发的。

这也是过于贴身的款型吸湿排汗效果不如宽松一点的版型的其中一个原因。

优衣库这款是非常适合肩臂高频运动的服装版型方案。

如果没专利建议各大运动厂商照抄。


说完袖子了,还是说回吸湿排汗本身。

虽然樊振东也没怎么捞袖子,因为他袖子被汗完全贴牢了,捞也没用

我在上一篇相关回答里提过,问题大概率出在CLEANCOOL纱。

这是一款以抗菌为主打的纱线。但同时兼具吸湿排汗攻能。遗憾的是他的专利页面对其吸湿排汗功能也仅仅是一笔带过。

我国关于纺织品的吸湿排汗检测,他不是一个强制性的检测标准,最多也是分个等级。

李宁这件比赛服他确实是有做吸湿排汗的。很明显的能看出来,吸湿非常好,但排汗速干表现很糟糕。

吸湿排汗是分两个过程的,首先是把体表的汗液从皮肤吸收到面料,从衣服内层单向转移的衣服外层。然后通过自然蒸发,让汗液蒸发出去。

从纱线官网能看出他的纱线设计,在涤纶部分也是做了类似Coolmax的十字四沟槽设计。

这种纤维设计的原理都是扩大纤维的散热面积,达到水分更快蒸发的目的。

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影响了他的速干表现。毕竟没见过实物,纯理论分析。话不敢说满:

第一是为了抗菌加入的银基抗菌物。看介绍应该是在生产纱线时就加入的,和传统的后整添加助剂方式不同,不容易脱离纱线渗入皮肤。

但问题就是银离子的添加可能会填满纤维中的空隙,让散热面积减少。

第二是氨纶包覆丝,涤纶纤维包覆氨纶纤维。这样同样会造成散热面积减少。

氨纶包覆纱是以氨纶丝为芯,以长丝或短纤维纱线按螺旋形的方式对伸长状态的氨纶丝予以包覆而形成的弹力纱。

而针对爆汗体质,衣物吸饱水就更加难蒸发了。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今天优衣库又给我们示范了一次:

加厚。

多么简单的道理。加厚,你就能吸更多的水分。

优衣库这件衣服目前官网上是搜不到的。但是不管怎么看,他都不像我们能买到的正常款AIRism速干衣,那玩意真的太薄了,每次穿上都凸 点。

由于找不到资料,优衣库这款速干衣的面料纱线科技无法得知,但是看实际表现,吸湿排汗性能做得非常棒。

全程比赛结束,双方都没换衣服的情况下,莫雷加德的衣服目测也就背后湿了一个大三角。

没有印花,朴实无华,但是有效。

一个休闲基础服饰品牌,居然做出了这么一件全程干爽的球衣。太惊喜了。老牌运动厂商加把劲吧。

希望这款赶紧上线贩售,必买。


没想到热度突然炸了的更新:

大家理性讨论啊。我无意抨击李宁全线产品,只是针对这一个款做分析。

任何品牌,不同款,做工,用料,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一款,不同批次,也有可能变更面料和工艺。

比如李宁赞助的新加坡羽毛球队服,用的就是不带抗菌功能的普通ATDRY,那款价格更便宜,但表现似乎更好。所以针对一个款去做讨论,不要扩大对整个品牌的批判,这个没有必要。谢谢。

另外集中回复一些比较多的质疑:

  • Q: 印花多数是胶印,涂料,会导致不透气。

A: 这个一定是错误的。这个款是涤纶材质,大面积印花一定是优先选用数码分散转移印,或者分散直喷。胶印这种只适合做小面积的logo等图案,确实不透气,但不是李宁这件衣服的工艺。

在两者里面,转移印的可能性更大些。这件比赛服的印花肯定是用定位裁片印花做出来的,目前是很成熟的印花工艺。

转移印的好处是纬斜比较好控制,印花没那么容易歪比较好裁剪。坏处是转移印需要过滚筒压一道,会把面料表面压平。压平后会导致纤维表面被压扁,压实,吸湿排汗性能会下降。同时压过之后,表面会更有光泽。比较符合我对这件衣服的印花工艺的判断。

另外一种是分散直喷工艺,缺点是高成本,次品率也偏高。优点是渗透好,反面能看到一些颜色,目前主要应用在围巾等需要两面都能看到花型的领域。而且印花后不是一次成型,还需要发色过水定型,虽然不影响吸湿排汗性能,但这种大块面的定位印花比较不好控制纬斜,成衣修片率高。

  • Q: 樊振东是多汗体质,应该控制变量去分析这个衣服的吸湿排汗。

A:我全程没有否认他是多汗体质,但是这和我给出的推论没有冲突。汗多和衣服吸湿排汗不好是可以同时成立的。至于控制变量,条件有限,见谅。

  • Q: 没有数据支撑不要乱下结论。

A: 我是纺织行业从业者。一般在日常生产中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能对纺织品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出初步的判断和分析。然后可以通过结合检测数据去验证,也可以直接改良工艺,只要最终效果达到客户的要求。在问题很明显的时候,检测往往不是最优先的,而是解决问题后的验证手段。就比如你去医院看个骨折,医生会根据你的病症先让你先验血还是先拍片?

而且我很不负责的用了很多个可能且加粗,就是要提醒大家,这仅仅是基于理论的推理分析,不保证正确性。

  • Q:优衣库软广?

A: 优衣库,打钱!帮我联系下,谢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