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没有看出被后世人指出的两个隆中对致命缺点?

发布时间:
2024-08-08 09:59
阅读量:
35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隆中对》其实在回答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难题,即如何在保有西南地区的情况下进攻中原。要在历史上寻找可参考的成例的话,可以说无论是在诸葛亮之前还是之后,都找不到以西南为一隅图谋天下的例子。只有蜀汉的大规模北伐,是一个稀有的例子。

西南地区割据政权的北伐,所面临的较大问题有两个。首先,是在近现代以前,西南地区的经济实力、人口都有限,只有成都平原算比较富庶,但这很难积累起对抗传统中原政权和后来新开发的南方地区政权的实力;其次,西南地区的地形有较大问题,这个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

在跨有荆益的前提下,由于地形的阻隔,蜀汉实际上有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两个相互孤立的中心。而曹魏则有关中平原和中原这两个联通的主要经济区,其间以函谷关等一系列关口相隔。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想要进攻曹魏,如果合兵一处进攻,就需要面对两个困难:

第一,将一地的士兵调到另一地,需要跨越崇山峻岭,消耗巨量的资源。且无论荆州还是益州,对刘备来说都是新占领的土地,两个地方都不可能无兵驻守;

第二,由于曹魏双中心的存在,无论是从荆州进攻中原,还是从汉中进攻关中,都必须要面对一个可能,即如果进攻失败,曹魏既可以选择调兵支援,也可以选择直接放弃这些土地,然后以函谷关等一系列关隘作为防线,抵抗蜀汉的进攻。如此,则时间一久,蜀汉又必然面临缺粮缺兵等问题。

反之,假如曹魏需要进攻蜀汉,难度就要小很多。如果其要进攻荆襄地区,则只要派兵扼守关中、陇西的险要,蜀国就无法进攻。反之,如果要进攻成都,那么只需要分兵袭扰荆襄地区,蜀汉就会进退两难——如果调兵救援,则荆襄一旦被攻下,蜀国东出的道路就被封死,而如果不调兵救援,则成都可能危急。

在这个角度上说,即便不考虑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仅从地利的角度来说,蜀汉也不占优势。而在没有任何成例可循的情况下,诸葛亮的做法在当时来说可以算是最合理的之一了。

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为人称道,除去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志外,更重要的也还是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仅凭西南地区这有限的实力,就能持续北伐,对曹魏形成巨大威胁,这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至于《隆中对》规划的战略问题,应该说既成了也没成。从“成”的角度来说,蜀汉军事优势最大的时刻,就是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与关羽分别打赢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这与《隆中对》中设想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几乎是一样的。可以说,如果关羽不死,在保有汉中和荆州的基础上,刘备与关羽合力进军,分别进攻关中和中原,优势还是很大的。但时局的变化超出了诸葛亮的意料,就在此后的三年内,关羽、张飞、黄忠、马超接连去世,荆州也被东吴吞并大半,五虎上将仅剩赵云,其肯定是难以承担双线作战的任务的。如此,原本设想的“跨有荆益”没有了,“上将、将军”都没有了,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个人身上。

但从历史视角来看,《隆中对》之所以失败,更为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在双方的巨大实力差距下,《隆中对》的容错率太低。至少在汉末时期,中原北方是绝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江南地区也得到了一定开发,而西南地区无论人口还是经济都不算好。直到明清时期,这里还存在着大量的土司部落,到清朝才实现完全的改土归流——作为对比,早在隋唐,江南地区基本就已经完全被中央掌控。

所以,《隆中对》理论上有可能成功,但这种以弱胜强的打法,对于时机和统帅的要求会非常苛刻。所谓“《隆中对》的两个致命缺点”当然有其道理,只是把任何一个人放在诸葛亮的立场上,让其设想一下如何以人口最少、经济最差的西南地区为根据地来图谋天下,恐怕都难以提出更好的策略。

好歹,诸葛亮还试了一下,而在后来近两千年的历史上,基本上这片地区一旦被割据政权占据,能剩下的就仅有自保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