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日本电影里,日本人拿他们的“鬼”毫无办法?

发布时间:
2024-08-10 10:44
阅读量:
38

任何国家的任何“鬼故事”、“鬼片”、“恐怖系列”和“都市传说”,本质上都是起到教化和疗愈作用的。

多年前买了一本书,目前翻查,在哪里都是绝版无法购买的状态,是王溢嘉的《中国文化里的魂魄密码》,我随意看看,没想到却被作者认真细致的研究给深深触动了。

他的内核是,如果去看中国的鬼故事,类似《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这些奇闻鬼怪类的作品,实际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

以下是回忆着写的逻辑梳理过程,我居然把这么好看一本书送人了,所以……得意忘言吧。

第一步是认知,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类似于你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个定性问题的过程,你为什么会讨厌这件事、这个人、对某事产生特定的情绪甚至生理反应。

鬼故事,是一个挖掘恐惧的过程,你得知道这件事是一个恐怖的、令人恐惧的事件,此时,你的情绪是恐惧的。

譬如,一个书生,借宿到了一个荒村边的旅店里。

第二步是放大情绪。

心理咨询里,也有一些疗法是着重于把你的负面情绪放大和顶到极致,譬如系统脱敏疗法,会一级级把某人容易产生惊恐的情境定义出来,并阶段性攻克之。

鬼故事里,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一步步更加深入更恐怖的情境里,一点点推进自己对于恐惧的体验。

譬如,这位书生,半夜读书,门帘突然被撩开了,他抬头,可是却什么也没看到,等他低头看书的时候,一句女声悠悠传来,凄凄艾艾恳求能不能留宿。

书生权衡再三,还是拒绝了,女子幽怨离去。

隔天,他惊闻隔壁房间里的另一位书生,离奇暴毙,大家细看却发现,这位书生脚心处,有一个细细的伤口,点点流着血。

第三步是解决最大的情绪,完成最深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治愈。

先说现代心理咨询,你看什么精神治疗法,那不都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全都一股脑一遍遍翻出来,解析并理清,最后实现治愈吗?

尽管后代类似塞利格曼之流的心理学大师们,都不是很认同这样的方案,他们更提倡当下问题当下解决,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方法对一些人也是有用的。

一些人看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诉求,解决了这些诉求,改变了内在的自己,也就实现了治愈。

对应到鬼故事里,中国的大多数鬼,都是有诉求的,修一修坟啊,换一身衣服啊,改个埋葬的位置啊,祭祀一下啊,总是有解决的方案的,实现了这些诉求,鬼们也就心甘情愿消散了。

就譬如,前面的书生,叫宁采臣,他发现女鬼聂小倩的诉求是,帮她逃离被夜叉驱使着害人的命运,最终消灭了夜叉,从而得到了解脱。

也就是说,中国鬼故事的终极目标是治愈,这些故事除了劝人向善,还在劝告后人,真正的疗愈手段在谋事里,人要学会谋事,就算是特别困难的鬼事,只要你会积极理解,主动谋求解决方案,最终都能解决

可能在中国的鬼故事里,占比最多的一种就是女鬼类的故事,本质上也是在劝告读书人,好好读书,爱惜时间、爱惜名节、爱惜身体,别想有的没的,什么情啊爱啊的,读好书了,都会有的。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文化还是被儒家那种入世、务实的作风给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总体还是相当进取的。



日本的鬼故事里,不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

你,做好你的小零件就可以了。

前段时间恰好,被大数据推着,在B站上,一个接一个,听了无数个鬼故事,不少是著名2ch论坛上的各类鬼故事。

哈哈哈,懂的都懂了吧。

我第一次听的时候,觉得颇为有趣,因为这些故事,换个文化环境,就吓不到人了,有种被保护的隔离感。

看不清的或者说是无脸的人、贴了符纸的怪异盒子、很多版本的无人涉足或者禁止人涉足的区域里发生的诡异事件、诡异面孔的宗教元素、玩了奇怪的游戏、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诡异的梦。

是不是?

而且基本结尾都是,被怨灵纠缠以后,就一辈子摆脱不了,所有相关人等,全都因此而死,活下来的人,生生世世、永永远远要去谨慎应对之,不然也会死。

从这种角度总结了以后,就会发现,这就是劝吿屁民们,你,叫你别做的事就别做,叫你别去的地方就别去,叫你别玩的东西就不要玩。

不会给你任何理由,你也不必问任何理由。

长期如此,就合该如此,命定如此。

敢说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怨灵缠断你的狗腿。

他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毫无办法的无力感,他们要教化的就是这样的民众。



所以,只有我们,成了这样生生不息的民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