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无法打破田氏代齐的过程吗?

发布时间:
2024-08-15 11:07
阅读量:
33

你以为的“田氏代齐”很可能和真实历史上的“田氏代齐”不一样。

你以为的田氏代齐:

田完通过欺骗、哄骗的手段,耗时281年,历经12代人,抢走了炎帝后裔、武王伐纣开国功勋子孙的邦国。

PS:本答主姜姓,世代山东河北万年土著。

实际上的田氏代齐:

田氏和吕氏世代姻亲,吕氏早已将田氏当做宗亲,田氏钻了个空子,从亲家那里抢来了齐国国君的位子。就只是一代人的事儿。不是十几代人,处心积虑。

后续的还有王莽篡汉(两代人完成,还是代齐田和15世孙)

曹丕篡汉(两代人),司马篡魏(三代人),杨坚篡周(一代人)、赵匡胤篡周(不到一代人)。

为什么一两代人就完成的事儿,非要写田氏用了十几代呢?

在吕氏角度看来,被田氏所篡,和被国、高所代,都是一样的。田氏也是世代姻亲。

和炎帝后裔没有半毛钱关系,和姜姓也没有哪怕一分钱关系。“姜”就只是个帽子,是后人打扮历史的时候,扣上去的帽子。是为了掩盖另一系列的残酷历史。并且预防残酷历史的反攻倒算。

只是后人没有预料到,“姜”是个万年氏族,神话性、故事性太强。在当时,纪姜早已国灭,姜族人是平民被统治阶层。除了本地土著的标签,没有别的加成。

姜姓和吕氏不是同一个来源。吕氏也不姓姜。

在本地土著眼里,田氏和吕氏都是一样的外来户。而且他们是世代互为姻亲的利益集团。吕氏和田氏是互相扶持的。并不互相仇视。到王莽时期,都还在和吕氏联姻。

为什么要渲染田氏代齐的残酷性呢?是因为要掩盖另外一件事儿。


田氏代齐的过程,无法打破么?

答曰:是的。

现代版的田氏代齐,柳大善人侵吞国家资源,有人能打破、清算么?

有人能阻止么?

再看另一个例子: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公元后9年王莽篡汉。

这是另一次的田氏代齐。

王莽就是代齐田和的15世孙。

王莽篡汉,只用了两代人(他大爷和他)

明明两代人,或者一代人就能完成了。为什么前面他家要操作十几代呢?

阻止这一家人二次代齐了么?


世人“宣传口”中的“田氏代齐”掩盖了另一件事儿:

宣传口,指的就是那些最初编撰、誊抄这段文献的人。明明誊抄的时候就发现问题了。明明誊抄的时候就能发现,田氏代齐,不用操作那么多代人。只需要机会到了,一代人就完成了。根本不需要用这么多笔墨。

掩盖的是:

汉初,吕氏能不能封王,吕氏封王的合法性在哪里?

这件事,才是宣扬“田氏代齐”要掩盖的真正内容。也是后世文献掩盖了两千多年的内容。

大力,大量笔墨宣扬田氏代齐,是为了禁绝我们对另一起失败的田氏代齐的“始乱者”的同情。

读过大篇幅田氏代齐以后,是不是我们对“吕氏代刘”中的吕氏就不会有任何同情了?


史记记载的是,吕后问陈平,吕氏能不能封王。陈平回答秦代有吕不韦,自然可以封王。

没人告诉你的是:全是瞎话,吕不韦算个什么XX?

在文献学上,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我们都一直以为姜子牙因功封齐,是姜齐。没人知道或者很少的人知道,“吕”被人隐藏了。两千年来,知道的人很少。这是近代文献的考古、考古发现,才发现“姜齐”之下,隐藏了一个“吕”。我们中小学历史书上,写的都是“姜姓齐国”。没有知道姜姓齐国字样,下面藏的是什么。后来文献上总有漏洞,比如当初没有把吕改成“甫”的,或者改成其他的字的。我们才知道这是吕氏。

一直以为是“姜姓吕氏”。

姜姓吕氏是不成立的,我在别处有写,此处不展开。

我们假设,姜姓吕氏成立。那么后来出现的吕不韦是不是也就姓姜了,毕竟他来自广义的山东。吕后一家是不是也就姓姜了。毕竟他们一直活动在山东。很长时间里,我都在猜测这个吕太公的仇家,是不是田氏。

随之,问题来了:

吕后掌权后,她为什么不报复田氏代齐?

他祖上不是说九世之仇犹可复乎么,百世也可么?

吕禄、吕产、吕泽为什么不去报复田氏代齐?

吕氏一家为什么这么执念山东的“齐”你看看刘邦生前封了多少吕氏和齐相关的吧。按照楚汉争霸到刘邦生前所有出现过的吕氏人物的人名去搜。不要单看文献,文献被改了。就能看到多少吕氏封的和齐有关了。

说明什么?说明她们就是曾经的“齐国之主”,就是被田氏所代的“齐”。对齐有执念。

后来,就是“诛吕安刘”。我在阅读这一段文献的时候,看到一段“夏侯婴把惠帝的四个孩子骗出来XX”

这一看就是假的。也就是:在诛吕安刘的记载上,史官造假。因为夏侯婴不可能把惠帝的四个孩子骗出来XX。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皇权对夏侯婴后续的安排。

诛吕安刘的时候,刘恒都被吓得夜不敢寐。夏侯婴骗杀他侄子,他能饶的过夏侯婴?连亲孙子都敢骗杀的人(惠帝的儿子,从感情上来讲,相当于夏侯婴的亲孙子,因为惠帝像孝敬父亲一样尊敬孝敬他)刘恒还敢信么?

皇权应该怎么安排?其实,我们看皇权对夏侯婴的安排,就知道夏侯婴当时做了什么。

所以,所有的人都撒谎了。刘恒也得配合着他们撒谎。夏侯婴啥都没做,却要背“骗杀惠帝四子”的黑锅。因为当时的情况,对惠帝的孩子王来说,夏侯婴可能是他们最后能相信的人。别人没有能力骗到惠帝的孩子。

所有人:大臣、皇帝、史官、文献誊抄者,都撒谎掩盖“杀戮”。

文献上,从来都不提的,文帝也有两个孩子,在这场杀戮中消失。

这就是一边寻找吕氏齐国第一代国君可信证据名字,一边顺着推导,导致的结果。

看到了掩盖杀戮。

那么,这之后呢?

怎么去掩盖整场“诛吕安刘”的杀戮?

咱们再来看,吕氏的履历:(假设姓姜)

1、炎帝之后

2、太岳之后

3、1世祖辅佐武王伐纣,因功封齐。吕氏。这么有名,传颂千年的千古名相,总要留下点东西(书)吧。反之,那个吕国算个什么玩意儿,也能写《刑》收录在“尚”书?吕国国君真不够格。除非他能有齐国第一代国君这个地位,才有资格写东西,被收录在“尚”书了。发现没有?悖论来了:

如果《刑》不是1世齐候写的,就没资格收录在“尚”书。

按照1世齐候的资格,他应该有一篇治国文章,类似于“齐治”“齐问”“过殷论”的文章,被收录在“尚”书。

发现秘密没有?我们用文字,把这段思考写出来的时候。加粗的字体,是什么?“吕尚”对不对?

我们始终绕不开《吕刑》《尚书》,假设他姓姜呢?“姜尚”、“吕尚”名字就是从这个文字思考过程中来的。说明很早的时候的著书人,就在探索他叫什么名字了。

从这个思考过程中,得出他叫“姜尚”或者“吕尚”。或者是知道秘密的人,时隔两千年,在向我们传递这个秘密。他的真名和《吕刑》《尚书》有关。就算他姓姜,也要从《尚书》里面找。

所以,齐国1世候,和《吕刑》的之间的关系已经被锁定。《吕刑》就是他做的。

4、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春秋首霸。

5、以及齐国其他君侯的功绩

6、吕不韦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

7、吕泽辅佐刘邦、吕产XXXX、吕禄XXXX大汉开国功臣。

8、诗经大雅、诗经国语、有两篇春秋创作的歌颂吕后先祖的诗歌。诗经桃夭篇,讲的也是吕后先祖的故事。

由以上履历,请问:吕氏有没有资格封王?

作为炎帝后,称帝也不过分吧?

毕竟刘邦泥腿子起家,20代人以内没有王侯。而吕氏是帝、太岳后裔。称帝不过分吧?

既然吕氏有资格封王。那么诛吕安刘就非法了呀。

这时候,功臣集团,该如何掩盖他们这场非法叛变导致的残酷杀戮呢?

吕氏先祖齐襄公的九世之仇,百世也可报的声音,在功臣、皇帝耳边萦绕。

是不是先宣扬吕氏的危害?宣扬吕氏乱刘的蛮横、处心积虑?

问题是,吕氏消失的人口,尤其是吕氏女所生的小娃们,如何解释呢?

田氏代齐,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失去人口多办法?如果人口是田氏代齐时候消失的。那就在诛吕安刘之前,没那么多人口了呀。

可是,吕氏的历史功勋在这,万一有漏网之鱼,真的开个“九世之仇犹可复,百世也可”怎么办?。

皇帝和大臣,是不是心里愁的慌?

是不是要断开乱刘之吕氏,和春秋以及春秋以前的吕氏的关联?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吕刑》《尚书》篇。这是历代知名帝王和开国贤臣治国的内容。

是不是要删掉《吕刑》?删掉他们祖先“吕”的信息。如果姓姜,连姜一起删。显然,汉代只禁了“吕”没有禁姜。

因为姜,和他们没半毛钱关系。

也禁了诗经中,对他们先祖赞歌的“吕”。用“甫”代吕。

如果他们真的是炎帝子孙,那炎帝就要在汉初,永远消失在史籍了。说明不是。他们和炎帝也没半毛钱关系。

把战国以前,吕氏(初封名称为吕,灭纪以后,改名为齐)齐国所有出现的“吕”子都改了。比如吕洞宾,改成甫滨。

删掉汉初,吕氏辅佐刘氏楚汉争霸所立功勋。只留一些微不足道的只言片语。

禁战国以前,不禁战国的。吕不韦留着不做丝毫改动。《吕氏春秋》中,涉及到吕氏齐国的,要改。

只断掉她们和战国以前的“功勋吕”的关系。

这是不是,就成了我们后世看到的文献样子?

是不是:在我们没感觉到吕氏之汉,和“姜齐”有关的时候。

就觉得“吕氏封王”愚蠢又荒唐?吕氏之乱就是霍乱朝纲?

宣扬田氏代齐危害。就会感谢阻止代齐的人。而不会意识到诛吕安刘,吕氏少了多少人。

田氏代齐以后,吕氏并没有和田氏反目。反倒是这两家子一直互相通婚,一直到王莽篡汉的时候,王莽都还在和吕氏联姻。所以,我认为,真实的历史上,田氏代齐就是很普通、一件不大的小事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