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这种说法?
看到有人提到了红旗,就好奇心驱使从过去的新闻中扒了扒,看的是目瞪口呆:
1958年,饶斌与第一汽车制造厂接到了一年内生产出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
全厂集中全部铸造力量试浇铸缸体,铸造的100台缸体中有97台是废品,结果一汽以“百里挑一”的办法选出铸件毛坯进行加工,最终还是做出了V8发动机。
196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给一汽下达了生产2000辆CA72的任务,后来又增加了300辆, 同年,CA72轿车还参加了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和日内瓦展览会。
1981年5月14日,红旗轿车被勒令停产,瞬间造成巨大轰动。而停产的原因,官方只给了寥寥数字:“油耗较高。”而回顾停产前的20多年里,各型号红旗轿车一共仅生产了1540辆,且全部公用。
https://auto.163.com/13/0528/01/8VU6D1I800084TUP_all.html
红旗车能否真正脱离“官车”定位,走进民众? -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
首先强调,单看红旗汽车本身去判断工业化的问题是有失偏颇的,但可以作为一项参考。
吹上市公司,写研究报告,一般我们对工业产品怎么写?上中下游整条产业链分析。
拿红旗来说,如果按照研报的习惯,我个人能想到的点就是原材料从哪里来、运输成本、大学生人才定向培养,输送人数、厂子的固定产能,产量,下游的销售渠道,市占率,政策支持。哪怕就是个PPT,能找到一两个亮点,对于不要脸的研究员而言,也能写上两笔。虽然不一定能马上量产,但是大饼要画!!
把红旗套进模板里呢?
好家伙政策上就是一句话,一年内必须造出辆高级轿车!
造车的方式是把人家老外的车拆了,照着零件重新车出来再人工组装一遍,这就算是一年内把车造出来了!!我还看到好几篇不要脸的报导说中国在50-60年代能够自主研发V8发动机,水平世界领先,不输美国????照着葫芦画瓢,成品率1%,还不知道具体性能咋样???六十年前的国产发动机,性能不输美苏,为何放弃它选择日本货?
至于下游的销售,压根就没销售,跟特供香烟一样,领导专享。
最致命的是从无到有中间足足过了23年!竟然不能标准化量产。20多年总共产了才1500来辆成品。
个人观点:我不反对烧钱,更不反对为了工业发展烧钱,但你烧了23年烧出了啥?有人说,你不懂,从零开始就是这样,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确难攻破!
研发进度我确实不懂,技术上有困难,照着葫芦画瓢,模仿外国产品,我都能理解。但20多年的时间至少上中下游框架应该是完整的吧?至少发展思路也要符合客观规律吧?
一年造车!人才的输送中间断了代,产能产量不稳定,研发成本啥都看不出来,23年间全年的总产量竟然无法覆盖1960年的订单量,这就是所谓的一步一脚印?
不想因为前红旗一件事儿去否定前三十年的成果,但是当时的宣传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