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保险的认识和看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8-27 21:13
阅读量:
36

我们那个年代,小的时候,听到关于保险的新闻都是“保险怎么骗人”、“保险买了不赔”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坚定的抗保份子

可是...

·

我的第一份重疾险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下午,和老板开了两个小时的会,我疲惫不堪的回到座位上准备泡一壶茶

小G面色凝重的走了过来:“明哥,你知道小文的事吗?”

小文是我以前的学生,也是我们事业部的元老成员,一年前从我这里离职去了其他公司

“不知道,什么事?”我没注意到他紧绷的脸色,心里想的是这会儿应该泡铁观音还是碧螺春

“她得癌症了...”

“啊?”我的手停在了半空中“什么时候的事?严重吗?你怎么知道的?”

“小梅跟我讲的”

小梅是和小文一起离职去的那家公司,因为曾经是小G的直接下属,他们一直联系还挺多。

“据说不太好,蛮严重的”

“她现在住院吗?我们去医院看看她?” 和小文认识这么多年,她是我教出来的,也是我带出来的,现在忽然听到她的这个消息,真的有点不知所措。

“她不在住院,我刚刚和她通了个电话,想约她出来吃个饭,你要不要一起?”小G问我

“要要要,你定地方,我请她吃饭”这时的我心里已经乱作一团,

天哪,她还不到30岁啊,癌症,怎么可能?

·

小文如约而至,看起来还是那么开朗,可是脸上多了几分憔悴

我小心翼翼的问着她的情况,希望能听到她说“这是个小问题,治疗一段时间就能康复的”

但我的希望落空了,她确诊了「肺腺癌」,目前在做靶向治疗

她笑着说,医生讲如果运气好,还有5年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在为了安慰我而笑,可是当她在说这些的时候,我仿佛从她眼中看到了一些晶莹透亮的东西

小文当初离开公司,也是因为我们之间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不愉快,尽管都是工作上的小事,但此时回想起来却让我自责不已

我向她表示道歉,她却挥挥手“什么事儿啊,我都不记得了”

·

自从确诊出来后,小文就没办法再继续工作了,

公司给了她6个月的病假,按照70%的工资来发,还给她组织了一次捐款,一共3万多块钱,也是她的领导带着同事亲自送去家里的

可是,钱还是不够用

她说,家里前年刚买了房子,每个月还要还6千多的房贷,老公一个月就只有8000块,自己每个月还有1万多的治疗费用,这一进一出,就难了

我说,要不我也在公司里发起个捐款吧,毕竟算是你的老东家

她摆摆手“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再说了,也不想欠人情”

那现在钱不够怎么办,不行把房子卖了么,我问她

她说,再看吧,毕竟孩子还小,与其给自己治病,还不如把钱和房子留给孩子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她的无奈

临走的时候,她感叹了一句:如果有保险就好了

·

回家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位认识了这么多年的朋友突然之间发生了这样的遭遇是我始料未及的

但静静地想一想,其实她已经不是我身边第一位患癌的同龄人了,初中班上的班长、高中坐前排的同学不也都是么

只不过小文和我的关系更近,所以我才更有感触

而她那句“如果有保险就好了”更是提醒了我

是啊,我也没有保险啊!

工作这么多年,的确是存了点钱,可是现在看起来安好的生活万一像她一样发生变故,我真的负担得起所有的费用吗?

即便费用负担得起,那家里怎么办,我女儿怎么办,我如果把钱都花完了,他们以后怎么生活?

也许真的应该了解一下保险了,也许保险也没那么坑呢?

·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的习惯还是在买东西前是要搞明白,

可难就难在隔行如隔山,尽管我也是做金融的,可是和保险相差甚远

那时候网上关于保险的公开信息还比较少,很难自己弄明白,我能做的就是找各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个个问,把他们所说的各自优点都记录下来后再自行对比。

说真的,越做越多,越做越头大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中注定,我的一位关系还不错的前同事刚刚转去做保险,我在找她了解保险的时候发现她并不属于某一家保险公司,而是中介公司。

她在给我介绍的时候,并不是直接推销产品,而是给我从原理上、从市场环境上、从细节上把重疾险都给我介绍的清清楚楚,然后再根据我自己理解后的需求选择上去找最匹配的产品给我。

这不就是我们在做研发的时候做的需求分析和详细设计么,这逻辑我赞同,是我可以接受的模式。

·

但是越理性分析,当时那份购买保险的冲动欲望就会越弱

直到我问了一个问题,她没有回答上来

“余总,你有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吗?我想看看到底是不是需要买重疾险”

她有点懵,“郑总,这个数据我没有”

“如果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都很低,我买这份保险又赔不到,那不就亏了吗?”

她可能也没想到我会问这个问题,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果然,保险理赔还是小概率事件,赔不到的情况仍然是多数,那我干嘛要做这个冤大头呢?”

但老婆这个时候说话了“你这个重疾险研究2、3个月了,烦了人家这么久,人家的时间就是钱啊,买吧,买吧,就当保个平安”

是啊,其实这份保险对于我来说费用也不高,既然老婆开口了,那就当保个平安吧,也算是我支持老同事的新工作了。

·

所以,在我买第一份重疾险的时候,其实仍然是不认可保险的

可以说,最终促成我下单的,是“不好意思”,是“人情单”

但是后来我解惑了...

当初我觉得发病率如果不高,那这种小概率事件不值得我去花钱买保险其实是陷入了“概率谬误”

概率大概是影响我们个人生活中最大的一个认知偏差,保险本身玩的就是概率,这一点也不假,但是这里说的是保险公司而不是某个具体的被保人

保险公司关心的是在10万个被保人中,有百分之多少会患病并赔付,他关心的是收支比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而他并不关心是赔给张三还是李四,这叫概率。

可是对于我们每一位被保人来说,张三还是李四患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不患病那就是0%,而如果我患病那就是100%,所以这里没有概率值得参考

我们买保险的目标就是用每年确定的保费去cover住一个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发生的更大的费用需要。

对于我来说,就是用每年2万元的「确定支出」去保证一个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更大的经济需要」,我不需要为这个可能会发生的「更大的经济需要」去自主存钱而形成过量冗余,这样也使得我的经济安排可以更加明确清晰,这是在混沌系统的现实生活中尽量把不确定转化为确定的一种方式,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嘛!

·

一年之后,我的事业遭受了很大的变故

在余老师的引荐下,我也走进了保险行业

并在一年的时间里做到了明亚江苏分公司的重疾险Top1

很多同事问过我“为什么选择重疾险作为主赛道”?

我没有回答,但是心里很明白,因为我不希望小文的悲剧在更多人身上重演...

·

我的第一份医疗险

买好了第一份重疾险后,过了半年,我的保险顾问余老师忽然发来消息

「郑总,我忽然想起来咱们还没有买医疗险。」

「那今年我送你一份百万医疗,怎么样?」

“送我?免费吗?”我有点疑惑,但更多的是警惕

「是的,百万医疗是一年一保的,咱们这么多年朋友了,今年的我就免费送你一份,等明年开始的续费就自己来交了,你看OK吗?」

……这时,我的脑子里在飞转,今年送我,明年开始我自己交钱

套路!这是我的第一直觉。

但本着友好沟通、保护自己的原则,我发了以下这段消息:

“余总,说真的,我觉得你这个营销策略真的特别好。
我们其实也经常用这种方法,通过赠送给客户一些优惠,然后促成一个长期的交易。
不过呢,这次我就不需要啦,谢谢你哦。”

发过去之后,余老师一直没回消息,

这正是我想要的,让她不要再来烦我了,

哼哼,多少年前我就在负责marketing了,这些推销手段还想来忽悠我吗?

·

一年后,我自己加入保险行业了(上一篇里有交代)

在经过了系统性的学习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对于疾病的保障,仅仅靠重疾险是不够的,医疗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险种,而在对于看病报销这件事情上,医疗险才是最主要的保障来源。

看来医疗险真的是需要的啊

想到自己全家都还没有医疗险,这方面的确是有比较大的隐患,于是赶紧就去给全家都买了一份医疗险。

可是,也很倒霉,在这一年里,我的体检报告上多了一项“甲状腺结节”,医疗险只能除外承保了,也就是说未来万一得了甲状腺癌,是不能理赔的。

有点后悔,如果当年自己接受了余老师的那份百万医疗,其实就给保上了啊。

真的是人算不如天算

·

我去问余老师,你当年为什么要送我百万医疗啊?

她说,因为那会儿她也是刚开始做保险,还不是很专业,给我配置了重疾险后,就把医疗险的事儿给忘了

结果没多久正好有客户生病了,要请她帮忙理赔,她才发现这位客户当年没有医疗险,而所患疾病还不足以用重疾险来赔付

客户有点埋冤,说自己一年几万块的保费,连这点钱都报不到...她才意识到自己当年的疏忽未来可能会给客户造成比较大的隐患

于是她把所有客户都盘了一遍,发现我也没有医疗险,又不好意思开口跟我说再买一份医疗险,那索性就送我一份,这样也能把风险缺口给补上了

没想到,我当时一口回绝,不留一点余地,不留一点面子,她觉得我还不清楚保险的价值,又带着抵触情绪,想想算了,等过段时间再说。

“你现在自己也在做保险了,去系统里看看这份保险能挣多少钱!”她问我

“好像是20块钱?”我看了佣金表,疑惑的问她

“对啊,同事那么多年,我有必要为了20块钱来套路你吗?”她说

“……”我真的哑口无言

这事儿后来就成了我们团队的经典笑话,每次有新人伙伴来的时候,我都会讲给他们听,为的就是告诉她们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一个「自以为是的男生」会怎么去理解你们的好意。

·

有时候,劝你了解保险的人也许真的是出自真心

咱们可以选择不买,真的;

但最好别先主观的下定义,而放弃了解一个重要信息的机会。

·

我的第一份意外险

有那么一句话,叫做“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会先来”,用在我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前面两篇说过了我是因为什么原因买的重疾险,还有医疗险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可是我买意外险就真的很惨痛了

那是我刚刚转型做保险不到一周,吃完饭准备洗碗,在把碗从客厅拿到厨房的时候因为手滑不小心把碗摔到了地板上,好在碗没碎、地板也没事儿。

可是,我不知道的是,这时的碗已经在内部有裂口了...

在洗那只碗的时候,碗突然断成了两半,而右手因为拿着洗碗巾需要用力,惯性使得我的手从碗边擦过

立刻,右手拇指根部就被锋利的碗边划破了,鲜血淌了一水池

我赶紧让家人拿纸巾来,把手上的血先擦干净,发现伤口很大,而且有两处

去了医院,外科急诊,好在伤口不深,没什么问题,但是缝了17针。

出了医院,我就发了条朋友圈,给朋友们炫耀一下“光荣负伤”的经历,团队小伙伴幽幽的在下面留了言:你有意外险吗?

·

对啊,我这不就可以用意外险报销么!

这次一共自费了700多块钱,用意外险是可以全额报销的

可是,因为我之前对保险的认识并不深刻,加上这会儿刚刚转型没几天,关于意外险的保障部分我还没学到,就这么阴差阳错的,没买!

啥也别说了,在等出租车的档口,我就把意外险给买了,身故/全残保额100万,含10万意外医疗报销额度的意外险,一共300块。

就是这么神速!

·

很多人觉得买意外险主要就是保意外身故,其实意外医疗报销才是被使用最多的场景,

就好像我自己事后回忆了一下,在近10年的时间里,我能用到意外医疗报销的场景就有3次,除了这次外,另2次是骨折:

第1次骨折是当年在当老师的时候,因为开门不慎被夹断了右手的小拇指,当时是上了手术台的,医生给我麻醉后手动对齐了骨头,然后打了一根钢钉固定,到现在手上还有一个疤。

第2次骨折是因为在前公司打乒乓球,因为地上铺的是地毯,在救一个球的时候,我被地毯绊了一下,摔了出去,很不巧左手撑了一下,左手大拇指附近的一块骨头骨裂,当时打了石膏。

我印象很清楚,那会儿正在找新工作,我带着打了石膏的手去面试的时候,那些面试官惊讶的表情,估计心里想我这是在前公司受了多大的委屈啊[笑哭]

这两次骨折大概用了接近1万块,如果我之前就有意外险,这些都是可以报销的!

可是,我都没有啊

·

买意外险这件事儿完全在我的计划之外,就是个突发事件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分分钟

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保险常备,则无患

·

我的第一份养老金保险

每一个人,都会有知识盲区,都会有从未考虑到的问题

养老就是我以前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之所以没有考虑过,一方面是因为我还年轻,还从未老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和父母从来没有就这个问题讨论过,

你懂的,和父母讨论他们有多少钱,这会感觉很奇怪,

而且,我从工作开始就一直在交社保啊,难道养老还是一个需要我们主动去关心的问题吗?等60岁后直接领退休工资就好了啊!

直到有一次和朋友聊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父母退休后每个月只能领到1000多块钱,老人家一辈子省吃俭用,到老了生活仍然这么拮据,每次回去看望他们的时候都要尽可能多塞点红包。

他问我,“你算过退休后能拿多少钱么?”

我说没算过啊,有方法可以计算么?

他给了我一个支付宝小程序,是人社部提供的小程序,应该还算权威。

算完我震惊了,竟然只有4922元

要知道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还是按照社保封顶值去缴纳的啊,竟然这样才只能拿到不到5000元。

我怕算错了,于是回家跟父母又了解了一下他们现在的退休金工资,发现也是比预想的要低很多,这才意识到原来现实和理想的确差距太大了。

·

为了理清楚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差距,我特意去研究了一下社保政策的制定规则,发现从1949年建国到现在整个退休金的政策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多次的变化

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次的变化就是因为在退休金这个问题上,其实一直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从二战之后形成的新世界格局使得全球处于一个在很难得的和平发展的时期,随着医疗发展的进步和农业产值的提高,各国人民的平均寿命都在快速攀升,退休一下子就成为了在和平常态化下个人劳动能力降低与生存期望提升这对矛盾体引发的最显著问题。

而未来,这个政策仍然会发生变化,随着平均寿命的再次提高,以及老龄化、少子化的愈发突出,政策上不仅会进一步提高退休年龄来延缓发放退休金的时间,而且还可能会在统筹端做进一步的宏观调控

等到了那个时候,也许我以现在的政策公式计算出来的4922都会成奢望,4000、3000甚至2000,也许都是可能的。

我把这一切写在了这篇文章里:《中国退休金政策演变史》

同时也要开始认真考虑到底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说白了,我努力工作了一辈子,可不是为了未来退休的时候只能拿2000块钱,可不是为了在老的时候必须要节衣缩食,可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水平一觉回到解放前的。

经过多种工具的比较,商业养老金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它是唯一可以让我在确定的时间领取确定的金额,并且活多久就能领多久的一种金融工具。

没错,长寿也是一种风险,我可不希望自己活的足够长,却没储备好足够多的资金,而让老年生活变成一种煎熬。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买了3份养老金了,那无论未来政策规定延迟退休到多少岁,我都可以固定从60岁开始领取,无论未来政策统筹怎么变更,我都可以在保险公司固定每个月领到12000块,

这每个月12000的进账,就是我的保底收入,就是我未来安逸养老生活的底气。

·

有些风险可能会发生,比如疾病和意外

有些风险必然会发生,就像衰老和养老

可能会发生的,我要做好防范;

必然会发生的,则是更值得我花时间去研究并且提前做好规划

·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愿意买保险?

因为保险的发生有一定概率

如果没有用上,那保险不就白买了吗?

有这个疑问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男生

也正是因为这个疑问,让很多人在买保险和不买保险之间犹豫不决。

而我觉得之所以大家会这样去考虑,完全是由于我们国家从小的教育习惯培养出来的,那也就是:计算有余,思考不足。

我们从小就在反复刷题,反复提高熟练度,而不做思考性的练习

以至于我们长大后,特别擅长精打细算,而常常忽略了全局,

这就好像,很多公司的老板总喜欢抠细节,却永远没有什么大局观。

·

如果买了保险一辈子没用上,不是亏了吗?

这种思维的本质只在考虑财务账,而没有考虑经济账。

什么叫财务账呢?

一个老板,总觉得公司挣钱不够多,于是开始想办法截流:

  • 团建费,砍了;
  • 交通费,加强审核;
  • 招待费,控制额度;
  • 年终奖,能少就少;
  • 股权激励,能不给就不给;
  • ……

一年下来,七七八八所有费用加一块儿比往年少了10万块

老板很高兴,这省下来的10万那就是纯利润啊,没错吧。

这就是我说的财务账,是看得见、摸得着、说得通的简单计算逻辑。

·

可是

老板没有看到:

  • 因为没费用搞团建了,团队凝聚力差了,大家对公司的归属感弱了;
  • 交通费加强审核了,有些以前能打车的,现在非得让坐公交了,业务员在外跑了一天,已经累的要死了,还要等公交,心里开始抱怨了;
  • 招待费少了,客户感受差了,单子能拿下的也给丢了,团队的士气也低落了;
  • 奖金、激励越来越少,员工都感到寒心,于是开始找工作或者混日子了,心也不在公司了;


老板没有看到:

  • 因为员工不再积极工作了,所以原本能拼的项目不拼了,原本能拿下的项目拿不下了,原本公司能挣的钱挣不到了。
  • 因为老员工离职了,新补充来的员工工资要的更高了,熟悉工作的时间更长了,错误变得更多了,公司的收入变得更少了。
  • 因为公司没有凝聚力了,员工之间开始只维护自己的利益了,开始各种掣肘、推诿、诬陷和甩锅,整个公司陷入无尽的内耗,钱更加没的赚了。


这就是经济账,是符合一般经济规律的得失关系,是没办法用简单的财务工具计算出来的复杂逻辑。

财务账简单,一目了然,但是它只能用来计算静态场景,只能在简单模型里做加减法。

经济账复杂,没办法准确量化,它用来拟合动态场景,需要我们有整体思维意识和大局观。

如果一个老板,只算财务账,不算经济账,那企业必然越做越小,越做越差;

一个能不断做大的企业,老板一定是抓大放小,有大局思维,有前瞻性的,也愿意投入的,因为他们知道机会成本大于一切可见的财务成本。

·

回到这个问题,如果买了保险一辈子没用上,不是亏了吗?

如果我们只算财务账,那的确是啊,买了保险,交了保费,但是一辈子没用上,也就是没有理赔,那保费就白交了,肯定亏了啊。

为了解决这种简单财务账的计算问题,保险公司还专门设计了“消费型”和“储蓄型”保险,“消费型”就是不出险就消费掉了,就亏掉了;“储蓄型”就是未来不管怎么样,还能把这笔钱拿回来,这笔钱亏不掉。

然后就有数学好的,学过财务知识的人进一步计算:一份保险50年不出险,最后退回了原来交的保费,可是50年后的钱和现在钱能是一回事儿么,购买力不一样啊,资金的时间价值没算啊,通货膨胀没考虑啊,感觉还是亏的啊……

等等,请停一下~

如果你已经陷入了这样的计算逻辑,那说明,要么你想偏了,要么被保险公司带偏了(别怀疑,他们经常干这样的蠢事儿)。

·

回到问题的根由,我们重新捋一遍:

问:我们为什么要买保险?

答:为了让保险公司在我们生病的时候赔钱

问:我们为什么要保险公司赔钱?

答:因为生病后可能需要一大笔钱,而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或者一时之间拿不出那么多钱。

问:我们为什么要一大笔钱

答:因为治病要钱,维持家庭也要钱

问:我们能不能不治病,不维持家庭?

答:……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买保险的本质是为了帮助我们达成一个目标:这辈子一定要好好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轻易放弃。

基于这个目标下,我们设计了很多场景:

比如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进个好单位,拿到高工资;

比如结婚一定要门当户对,三观相合,家和万事兴;

但是我们也评估出了一个场景,就是生大病或出了重大意外,这个场景的出现不受我们控制,而所需的费用可能高昂到让我们瞬间破产。

为了达到我们最初设立的目标,在这个场景里,我们需要运用一个工具来帮助度过难关,这就是保险,它可以让我们在生病或出现重大意外后不会被经济负担压垮,让我们有再次翻身的机会。

所以,保险是帮我们在整个生命规划中弥补了一个失败场景的可能,这根本就不是靠简单的财务账可以算出来的。

·

那我为什么说它是经济账呢?

这里我特别喜欢引用一个去年给几位私行客户带盘时的故事,那是人生沙盘游戏,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就和我们真实生活是一样的。

其中一位刘女士在游戏的中期获得了一次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这项投资一年后有50%的机会可以投资收益翻5倍,但是也有50%的机会亏掉本金的50%。

在这个机会面前,很多玩家都是举棋不定的,因为投资额巨大,如果亏掉了50%的本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

而她当时的喃喃自语刚好被我听见了,
她说:我大病保险也买好了,看病钱够了;养老金也交完了,后面退休工资也有了,好像没什么一定要花钱的地方了吧,那就算亏了我也不怕,反正输不了,那就拼一次~


你们看,她安排好了一切,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所以选择了投资!

·

我问过很多人:“你有没有算过家里一个月的必要开支和可能开支,并且特意预留出来这部分钱?”

很多人回答我,没算过,有多少就用多少,或者有多少就存多少

然后我会接着问:“那你是不是会在遇到一个投资机会的时候,担心因为亏损导致影响到家庭必要开支,而放弃这个机会呢?”

很多人看看我,都会点头说:是的,会放弃。

这就是我说的经济账:

如果没有实现做好规划和保障,机会来了我们也会前怕狼后怕虎,白白放弃了大好机会;而如果像刘女士一样事先就做好了规划,把必要和需要的资金或保障预留好,那就可以在好机会来临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投资。

·

知乎上曾有人提过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错失比特币、互联网、房地产等等这些暴富的机会?

最高赞的那个回答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无法承担失败的风险。

他说的对,可是不全对。

我们无法承担失败的风险,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资本不足,更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规划和保障,所以我们怕输的连底裤也不剩,我们怕在中途就无法达成那个“这辈子一定要好好过”的目标。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就像刘女士一样,她给自己做好了一切规划和保障,所以她能接受投资失败的损失,因为即便损失后,她仍然可以像个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所以她抓住了那次投资机会。以小见大,我想这也是她在生活中成功的原因。

·

今天说的这些,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

但是如果你看懂了,那我相信一定能帮你解开生活中的很多迷茫。

·

我是 @马小超,从业9年的家庭理财&保障顾问


延伸阅读 - 养老与存钱:

测算|只要2步,帮你算出退休金

历史|为什么我们的养老金这么少?

分析|为了节税去交「个人养老金」,真的划算吗?

分析|买养老年金,一定要小心“IRR陷阱”

分析|买增额寿一定要小心这6种套路

分析|分红险到底能不能买

·

延伸阅读 - 保障篇:

导航|「中产家庭」如何避免“一夜返贫”?

分析|怎么买「重疾险」最划算?

分析|怎么买「百万医疗」最划算?

总结|买保险的这20个坑你一定要知道!

病例|孩子“卵圆孔未闭”能买保险吗?

病例|有“中耳炎”就不能买重疾险了?

病例|有乳腺结节能买重疾险吗?能!

病例|甲状腺结节能买保险吗?能!但不能乱买!

病例|大三阳凭什么就买不了重疾险

·

参考案例:

1、年收入40万的中产家庭的潜在危机

2、100万现金如何理财年化能到4%?

3、用300万为海归小姐姐“量身定制”的一份终身保障

4、50岁就开始领养老金,互联网大厂同学的自在人生

5、怎么抵御“延迟退休”带来的养老风险?

6、一次中产家庭的资产优化方案

7、一次保单整理,就省了一万块!

8、保险理赔到账100万是什么感觉?

9、在520这天,她送给自己一份特别的礼物

10、中产家庭,应该选增额寿还是年金?

11、阿里P7架构师的家庭保险方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