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视角如何看待“人类地花板”海地?

发布时间:
2024-08-27 21:28
阅读量:
26

看到有知友发问“康米去哪儿了”“什么时候去海地发动革命”:

过于攻击性的发言就不展示出来了

答:已经发动过好几次了,只是这位答主不知道而已


在上世纪30年代反对美国占领海地的斗争中,就有许多知识分子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括雅克·鲁曼Jacques Roumain)。

雅克·鲁曼

鲁曼于1907年生于太子港的一个富裕家庭。在他五岁那年(1912年),他的祖父坦克雷德·奥古斯特还出任了海地总统,不过不到一年之后就去世了。在这样的家庭下,他先是在太子港的天主教学校接受教育;之后又远渡欧洲,辗转比利时、瑞士、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这段时间正是苏俄十月革命后革命思潮迭起的时期,他在这段学习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7年,鲁曼回到了海地,就立刻投身于反对美国占领的斗争。1934年,鲁曼和其他进步知识分子一起创立了海地康米党。海共提出了一个比较有限的纲领《1932-1934局势分析》,对海共进行了阶级分析,认为海地的性质是半封建的前资本主义国家。这份纲领还对海地民族主义进行了分析:

海地民族主义诞生于侵略军为我们的乡村带来的徭役;诞生于美国屠杀3000多名抗议的海地农民;诞生于美国大公司对农民的没收。
这就是海地民族主义如何植根于群众的苦难,植根于美帝国主义加剧他们的经济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强迫劳动和剥夺的斗争。无论这些斗争的情感上层建筑如何,很可能是历史遗迹,它们仍然同样深刻和有意识地基于经济要求进行反帝国主义:它们是一场群众运动。

但是,鲁曼却高呼:“海地民族主义的神话已经破灭了”——

在1930年,借助民族主义议题、批评美国占领起家的斯蒂尼奥·文森特在“民主选举”中获胜。然而:

随着民族主义者上台,这种民族主义的瓦解过程也就开始了。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很简单:从基层上说,它是反帝国主义的、所以是反资本主义的运动;但是在最高层,则是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运动。
……
小型酒类生产商继续关闭他们的行会;农业工人每天工作10到12小时,工资仅为1皮亚斯特;商人受到市场税的挤压;工人被剥削而没有追索权。至于让被美国大公司剥夺财产的农民重新享受他们的土地,那完全是不可能的。就这样,海地民族主义崩溃了。绝大多数工人阶级现在明白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虚假性。它越来越多地将反帝国主义斗争的概念与阶级斗争的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越来越认识到,打击帝国主义就是打击资本主义,无论是外国的还是本国的,就是大力打击海地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客,他们是帝国主义的仆人,残酷地剥削工人和农民。

纲领的另一个重心是当时海地的种族问题。其中提到:

我们这个98%黑人的政党恰好是工人政党……我们反对那些希望利用他们合理的愤怒来谋取利益的黑人资产阶级政客。……一个黑人资产阶级并不比一个混血儿或白人资产阶级更有价值。黑人资产阶级政治家与混血者或白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一样舞池。我们的口号是:反对一切黑人、混血者和白人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团结——不分肤色的无产阶级阵线!
小资产阶级应该站在无产阶级一边,因为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剥削越来越迅速地使无产阶级化。
我们提出:“肤色啥都不是,阶级才是一切”,号召群众在其旗帜下进行阶级的斗争。[1]

不过这个纲领并没有提到如何革命的问题。但即使是这样,鲁曼也没能得到海地文森特当局的半点宽容,海共仅仅存在几个月(一说存在至1936年)就被宣布为非法,鲁曼也被迫流亡海外。鲁曼流亡之后,海共组织逐渐解体,其成员四分五裂,最后变成了一堆互不联系的支部和小组。但是就在这种状况之下,海共又逐渐整合,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全国领导层。

鲁曼直到1941年文森特下台之后才得以返回海地。此后海地加入了二战,向轴心国一方宣战。回国后鲁曼一方面根据第三国际的指示,在海地开展“人民阵线”工作,一度出任莱斯考特政府的驻墨西哥大使;另一方面也继续组织工人运动,还组织过反对天主教会企业的斗争,认为:应当用反贫困运动代替天主教和伏都教之间的争执;天主教会的等级制度实际上仍然由法国人控制。1944年,鲁曼“因不明原因”逝世,年仅37岁。

1946年1月,海共领导了全国性罢工斗争,迫使莱斯考特封建买办的亲美政府下台。然而,同年,海共也因为意见分歧和种族矛盾发生了分裂。其全国领导机构的成员安东尼·勒斯佩和艾蒂安·查理尔等人组建了“人民社会党”。而以孔斯当为首的一些人则宣布自己是海共的继承人,组建了“海地的康米党”。

在分裂之后,孔斯一派认为,莱斯考特政权的下台意味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海地人民今后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进行社义革命。但是他们并没有来得及去践行这一任务,就在1947年4月宣布解散。

1948年,在法国留学的海共党员雅克·斯蒂芬·阿列克西回到海地,联合原海共的党员,于同年12月成立进步工人党,同人民社会党合作。不久两党合并(但是阿列克西本人此时没有加入人民社会党),成立了新的人民社会党。1948年,人民社会党被宣布为非法;到了1949年底,海地当局进一步宣布取缔一切左翼政党,所以人民社会党也于次年完全瓦解,分散成各自独立的小组、派别、支部。

雅克·斯蒂芬·阿列克西

不过,自1952年起,陆续有一些左翼小组,在批判人民社会党存在的问题、分析人民社会党及海共解体的原因的基础上,筹备成立新政党。1954年,原人民社会党的一些青年干部及原海共的一些成员成立了“海地工人党组织委员会”,一面在工厂企业中开展宣传工作,一面积极联络分散在各地的康米小组,最终于1957年1月召开了一大,正式成立“海地劳动党”,之后又更名为“人民民主党”“民族解放人民党”。1967年(一说1965年)改称“海地民主者联盟党”,出版刊物《解放》(Liberasyon)。但是,这个党一经诞生也招致了严厉的打击,领导者托马斯·查尔斯也于1968年被捕。

而此时海地还有另外一个康米组织,1959年10月以雅克·斯蒂芬·阿列克西为首的成员成立了人民统一党。人民统一党秘密出版了《党的宣言》,反思了孔斯一派的旧定性,继续认为海地社会是半封建和半殖民地性质的,并主张民主和反帝的民族革命。人民统一党也招致了严密的监视和打压。其创始者雅克·斯蒂芬·阿列克西在1961年于莫斯科参加世界康米党大会之后,在返回海地后立刻被捕,随后被关押在太子港,从此下落不明。

1969年1月,人民统一党和民主者联盟党合并,成立了“海地共义者统一党”。海地共统党在纲领中提出了以下几点:

1、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
2、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杜瓦利埃专制政权,并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一切反帝反封建力量的统一战线来夺取政权。
3、海地革命的道路是武装斗争的道路,但要将非武装的和武装的斗争手段相配合,直到后者成为主要的形式。在农村和城市都是如此。

共统党的章程很明显受到了古巴的影响。一经成立也决定效仿古巴道路发动武装革命,并一度组建了城市游击队。然而,革命换来的则是海地当局的疯狂打压。共统党1969年、1971年和1974年连续三次遭到毁灭性打击,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委秘书热拉尔德·布里松 (Gérald Brisson) 和雷蒙德·让·弗朗索瓦 (Raymond Jean Francois)遇难,太子港委员会雅克·让诺 (Jacques Jeannot) 和阿德里安·桑萨里克 (Adrien Sansarik) 被杀害;最高领导者约瑟夫·罗奈也于1969年被捕后被驱逐出境。自此之后,该党在国内只剩下少数党员,幸存的领导人都到欧洲和莫斯科流亡。到1976年,该组织只剩下约150名成员。但是组织得以存续下来。1978年9月,共统党召开秘密大会,流亡法国、后前往苏联的勒内·泰奥多尔(Rene Theodore,化名雅克·多尔西利昂)接任了领导岗位。

与此同时,海地还出现了一个亲桃花石的Neko派政党。这个政党起源于1961年11月,民族解放人民党的一个支部、海地学联的负责人和部分人民统一党党员一起组成了“义勇军小组”,主张在海地搞武装斗争。

1966年7月,义勇军小组在巴黎召开了海地劳动党成立大会,建立了海地劳动党。海地劳动党成立大会认为:

1、海地是由美帝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
2、工人阶级将在革命中起领导作用,贫农和农业工人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在革命中起重要作用。
3、武装斗争是海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主要斗争形式,必须树立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持久的战略。

劳动党成立之后,大部分高层立刻回到了海地开展工作,但是第一任总书记等两人不愿回国继续留在国外,后来二人主动退出。

1969年,海地当局对共统党的武装斗争重拳出击时,劳动党率领的义勇军小组也遭到破坏。在此情况下,劳动党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1970年劳动党进一步提出:

海地革命运动和海地劳动党的基本任务,是发动农民,在其它进步的社会阶级的帮助下解决土地问题。

此时海地共运呈现出共统党和劳动党两大分野。共统党虽然承认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农村开展了土改运动,但是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城市;而劳动党则更积极主动深入农村地区,1975年,该党秘密领导了海地中部地区约600名农民的夺地斗争。某种意义上,这也代表了受苏-桃影响的两种路线。

在当时国际大环境下,苏桃双方的关系高度紧张;但是在远离论战前线的海地,这样的矛盾又小很多。劳动党虽然主张“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是各国人民的主要敌人”,但在海地当前形势下,“美帝支持的杜瓦利埃政权”才是海地人民的主要目标所在。在1975年,共统党和劳动党的一些成员希望实现统一,但是没有成功。

1986年杜瓦利埃倒台之后,共统党领导层陆续返回海地,两个政党又重新试图接触。但是此时随着戈尔巴乔夫掌权,苏东阵营山雨欲来,共统党也受次影响,选择了转向。1989年,勒内·泰奥多尔甚至公开宣称他“已经不是一个康米主义者”。

随后,共统党改组为“重建运动党”,融入海地主流政治,成为了政权内的左翼反对派。泰奥多尔还数次参加各种选举。2003年5月31日,泰奥多尔逝世。

但是,共统党不愿意接受转向的成员继续同劳动党进行联系。1991年前后,双方就进行了多次接触,但是直到2000年,双方才真正成立了一个政党——新海地康米党(马列)。这个政党目前仍在活动,并且是“革命政党与组织国际协调”(ICOR)的成员。

摸鱼做了张比较粗糙的图:


既然那位答主提到了社民,我就多掰扯两句。

自从1988年以来,海地两大社民党——“斗争人民组织”和“拉瓦拉斯之家”党执政时间总计为9年,甚至,一直到2004年之前,海地都堪称社民长期执政的“社民神国”。那么社民有没有救海地呢?

其实这个答案查百度百科都能知道。代表两个社民政党、三度出任总统的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第一次出任总统还堪称雄心勃勃,然而未满一年就被军事政变推翻。在联合国支持下,阿里斯蒂德三年后打赢复活赛,然而百度百科对他第二个任期如此评价:

第三个任期如此评价:

嗯,那么海地目前的现状,社民是否要负一定的责任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