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为什么菲尔兹奖的中国得主很少?

发布时间:
2024-08-27 21:30
阅读量:
34

在姜萍事件中,我非常意外地发现一个可能不完备的现象,可能是中国数学教育的某种奇妙代际差异。

和我思路较为一致的,都是较为年长的一代人,有赵如汉教授,是1986年的大学生,也就是weibo.com/nstar,知乎上的某四川的高校数学教师 @川甘川鄂皖沪津,还有一位考研时候数学99分的知乎用户,恰巧也是女的,据说她考研的时候数学卷子满分还是100分,她评价过这个过程的答案 @路成1687817898。

这三位并没有直接支持姜萍为真,但是至少愿意去从那块黑板上记载的思路去具体判断做题的思路和内容,认为这个过程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背书姜萍写了那块黑板,但背书黑板上的过程有意义,这对我很有意义,也对这事的真相很有意义,他们是真正有曾经知乎精神的人。


1995届IMO银牌的姚一隽,就是对记者发表了“姜萍不论数学水平,latex超越了全中国95%的数学本科生。”言论的那位复旦数学教授,在为姜萍招来无尽嫉恨后,不发一言,由于复旦数学系和涟水的关系,尤其是因为他是复旦数学人,更不应该这样。他的言论可以两面解读,无法计算倾向。

有位知友 @Zeldovich Yakov,对此事只进行了远观,但结论颇为不平凡,说明他见多识广,公平公道,难以判断他是哪个年代的。

B站的来自星星的何教授是2000年清华物理系的,他的态度非常科学,做到了完全的中立公允,并且直冲阿里主办方去的,这点我在2024.6.29的答案中赞赏过,我完全赞同何教授的意见:姜萍事件后,阿里全球数学大赛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所有的科研界人士的回应,只有B站来自星星的何老师最为公允中肯,我和他意见完全一样,至今满天飞的都是些垃圾证据,包括袁新意的那些所谓质疑,依然是网上没有证据效力的传闻,即便是83分这种东西,依然不是所谓的实锤,因为确实有人不愿意做不值得做的题,这种事情是真实存在的。

以1999届IMO金牌北大教授袁新意为领袖大旗,以2008届赵斌为先锋大将的,新一代数竞圈出身的中国数学人,则以板书细节作为出发点,完全拒绝仔细分析具体做题过程,以王闰秋、田金方的过往聊天记录为核心证据,进行对此事的推导,我认为他们的意见比较平庸,全网没有一个人至少只分析一下黑板上的过程。尤其是 @Richard Xu,我长期关注他,但最近在没有和我交流的情况下就把我拉黑了,这点让我莫名其妙,颇为不忿,苏州状元又能怎么样呢?我认为的科学精神是相信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理论提出要有可行的验证,贡高我慢,刚愎自用,这些人自以为用大字报的方式能顶替有礼有节、脚踏实地的验证,这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幼稚的书生意气罢了,尤其是袁新意,我颇不以为然,以他的辈分、地位,应该像何教授一样,向阿里主办方发声,而不是用大字报的方式先质疑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清誉一番,再请人家去面见你验证,还宣扬什么包食宿,人家又不是你的儿徒,这个年代这个舆论情况,也不会缺路费和吃的。

只有一位没有任何认证的 @Ramanujan 认真写过黑板过程:如何评价姜萍事件?,而@路成1687817898的答案应该就是在批驳这位的答案,如何评价姜萍事件?黑板上的过程还一直在争论中,我是无法判定他们的,这个才需要真正的数学专业人士的判断,需要有实名实力用户一锤定音。

这个演变过程,在捋清时间线后,区别意外地清晰起来,如果姜萍为假,倒也不用深究下去,因为毕竟就这么几个人,反而如果姜萍为真,深究下去,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至于我个人的一些CMO、IMO、TOP2的朋友,也都不赞成我的行为,实际上他们也不相信我的判断,因为我没有向他们透露我那个95%权重的核心原因,他们也是这个年代的,我的核心原因也需要验证才适合公布,因为某种程度上,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的研究,我会相信大概14亿人中,在这条路上,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才掌握了这种仅仅通过新闻就能判定姜萍真假的认知方式,所以在机缘巧合与赵斌的启发下,我设计了涉及千百万的对赌协议,作为此事和我认知方式的验证条件。其中判定输赢的条款,已经在下列答案中向大家公布,全过程我还需要写一篇文章去向大家介绍。

假如姜萍在决赛中发挥完全失常,还要肯定她的初赛成绩吗?

如果有意见,可以先去查看我过往发表的东西,没读过的、水平太低的质疑者,请勿复言。

那就让我们等待对赌协议的结算时刻,下回再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