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部分农村的学生上大学就“堕落”了?

发布时间:
2024-08-29 15:54
阅读量:
39

本文内容主要参考社科类著作:《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在此总结出来与诸君共勉,望各位还未毕业的后来者们能早日意思到这些隐形的社会性现象,从而更好的规划个人的大学生活与人生发展。文章后面也会补充一些改善和自救的建议,希望能为触发普通家庭学子命运齿轮的一点力量。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个关键因素,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或特定地区,导致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难以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昂贵的学区房和私立学校学费造成了明显的阶层差异。同时,社会不平等的扩大和阶层结构的“定型化”使得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促使社会各主体在教育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优势阶层利用其丰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帮助子女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或升学机会方面取得优势,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机会的阶层差异。

其次,家庭背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在无形中塑造了学生的性格和品格,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出路,即使高等教育在职业地位分配中起关键作用,顶尖大学也无法保证所有学生摆脱家庭背景的影响,这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中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阶层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再者,教育政策与制度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家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对子女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决定性作用,这种结构性因素和教育获得的微观过程相互强化,可能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或两极分化的风险。

家庭背景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带来的持续限制可能会愈发成为更多学子的困扰,也将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拦路虎。可惜,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实在是不足。

想起了上野千鹤子老师在东京大学的演讲:“请你们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个人的胜利,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应该把这些能力用来帮助他们。"

一个大学生,如果父母是较低阶层,出身农村,出身西部偏远地区,是第一代大学生,占据三条及以上,便属于明显劣势,一条不占,属于明显优势。

毕业时,两种学生在出路上往往天差地别,即便他们就读的是同一所一流大学。

即便是清华、复旦此类顶级高校的学生,有人还在学校就拿到了年薪数十万的offer,也有人临近毕业简历还一塌糊涂,只能延毕或者读研。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巨大差距?不是学习好和坏,不是聪明和笨,也不是努力和松懈,而高等教育其实是另一种更隐蔽的筛选过程。想要在毕业时有好的出路,玩好大学这个游戏,必须有一套能合理看待和安排大学生活的技艺。但这套技艺很大程度上由优秀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赋予。

比如看似平常的网络选课,从西部农村考进。城市的孩子在此之前却可能都没怎么接触过网络。想申请留学深造,要懂得选校,写申请文书,得到教授推荐,大学生很难搞清楚,那可以丢给留学中介机构,但咨询费动辄数万,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出得起。

如果你是第一代大学生,没有一个父母亲人可以向你提供指导意见,没有人告诉你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大学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对精英子弟是见怪不怪,对寒门学子却是巨大的文化障碍,足以摧毁自信,打入迷茫。将大学比作迷宫,精英子弟是拿着迷宫的地图,寒门学子则根本没有见过迷宫。看似平等的规则,对不同出身的孩子而言,难度大相迳庭。

于是在大学中,他们很快就分化成了两种人,精英子弟目标明确,并且知道如何去达成目标,我们将其称为目标掌控模式。寒门学子常年迷茫,做的事情往往没有什么连续性,在未来规划上似乎也总慢别人半拍,只能误打误撞,其被称为直觉依赖模式。两种生活模式逐渐拉大的差距会让寒门学子陷入自我怀疑和巨大痛苦。他们习惯把原因归咎到自我缺陷上去。而这种分化是有规律的社会事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所携带的阶级属性,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我们度过大学的方式。

出身东部,父母是私企中层管理者的城市学生会说出完全依靠学校来决定自己的前途,显然是作死的行为。

出身中部,父母务工,母亲无业的农村学生会说,我感觉当你学习进入一个状态的话,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想法差异背后,首先就是他们度过了完全不一样的高中。家境好的学生去一流高中再紧张也能早九晚五,学校提供的丰富资源让他们早早兴趣广泛,成绩平平也能因为地域优势进入一流大学,让他们完全没必要对成绩产生执念,而是更乐于探索兴趣,学会掌控自己,农村孩子的高三则往往是五点起床晨读,一直晚自习到深夜十点多,没有周末,一分就能刷掉几万人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高看分数,还有家庭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让他们很清楚,一心学习才是懂事,梦想未来他们只能考上好大学。

再说,这样的两类人在更需要独立自主的大学里,显然是不同的表现,紧接着是父母的缺席。

家境好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并有能力为孩子的选择保驾护航,家境差的父母即便想参与孩子的决策,也没有对应的眼界和见识。

来到选专业环节,家境差的学生选取的专业往往随意冲动,不考虑个人特长,也不基于未来职业规划,甚至愿意接受专业调剂。不是他们不重视,他们大脑中可以用来理解大学的东西太少了,这个专业究竟会学什么,就业前景如何,他们只能依赖来自四面八方的劣质信息。

等到进入大学,有人感觉大学很符合自我的想象,甚至和高中没什么区别,也有人自信心被全部瓦解,更不要说想着去成为谁了。他们在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依靠着原来的习惯和直觉安排大学生活,时间匆匆而逝,一事无成又很少快乐的他们,到头来也不明白究竟是自己辜负了大学,还是大学辜负了他们。

如同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所说,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级,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过于不觉悟。

到了大学,你就清闲了。悬梁刺股求学的寒门学子总是会被这样允诺未来。但想要在毕业时有好的出路,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

目标掌握模式的学生也重视学习,但并不盲目,只要成绩不影响绩点、留学等事情就行。他们相当不屑那些没有目标的学霸,为了更高效的完成学业,他们注重选课技巧,并且会通过和老师加强联系,上课积极答题来实现,省出的精力则放在自己的长远目标上,他们可不觉得这是功利,这是真正对自己负责。

直觉依赖模式的学生,要么依然努力学习,但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要么轻信了高中听到的鸡汤成绩,随便搞搞,想要去探索自我,可本身就很难找到其他目标,最后又回过头来重视成绩,对那些投机取巧的行为更是天然排斥,前者为目的而学习,后者学习就是目的。

在社会性努力上,精英子弟天然喜欢,习惯进行社会文化交往,寒门学子同样天然排斥,因为觉得这。在活动会学习耽误,再者,活动对他们来说也很有挑战性。经济条件一般,本身就限制着社会交往,更多的自卑感,更匮乏的社交网络和社交技巧,让他们即便参与进社团和社会活动,也很难有很高的参与感。

两种模式的学生上的根本就是两种大学,两种大学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简历,让同一张文凭在雇主眼里有了截然不同的价值。社会分化就这样加深了。

直觉依赖模式当然可以在某些机缘巧合下转化为目标掌控模式,包括作者本人从甘肃独自来到复旦求学,高中明明品学兼优,大学前几年却几乎荒废,他也在没人向他讲清规则的迷宫中迷路了。在延毕的一年里,他才静下心来看清了搞学术的志向。

想想也是,高中从未培养过的自我兴趣和人生目标想要萌生,必然要比那些过来人拿出更多的勇气和时间,但其实本不该让他们如此蹉跎。那些为了来到这所校园花费了更多努力,更急需改写命运的弱势学生,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应该被更多顾忌,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们的问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