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对盐的把控很严格?

发布时间:
2024-09-19 15:26
阅读量:
17

国产神剧《武林外传》中有着这么一集:厨子李大嘴为了贪便宜、图省事买了私盐,结果私盐贩子被抓,从而引发了捕快燕小六与白展堂互换身份,设局抓来劫狱的平谷一点红的故事。

许多观众看完这一集之后,纷纷疑惑,一个私盐案子而已,至于那么夸张吗?

当然至于!因为在古代,盐是钱,是国库的税收来源,更是一个国家掌握百姓民生的体现。

然而,从古至今从不乏住在海边的渔民,这大海无边无际,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为什么这些百姓不自己打捞海水,晒成海盐自用,大省一笔钱呢?是他们没有想到吗?

盐是怎么被古代人发明的?

人类的生存是不可能离得开盐的。盐不仅起着调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盐分中含有的氯离子和钠离子是人体必不可缺的元素

盐分的浓度控制着人体水分的流动与扩散,神经系统消息的传递、胃酸的形成都依赖盐的摄入,含有钙、碘、钾等元素的各类无机盐简直就是在360度无死角的保证人类健康安全地活着。我们熟知的“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就是因为缺乏碘元素造成的。

当然,以上这些科学的解释古人是无法得知的。那他们又是如何知道盐可以吃?又是如何学会摄入盐分的呢?

中国人吃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了。据说那个时候的人们观察到白鹿和羊会舔舐泉水和黄土,于是好奇之下也去尝,便尝到了其中含有的独特味道,也就发现了“咸”这一滋味的存在。

而到了伏羲时代,没有足够的禽肉供人们为生了,人类被迫完成了从只吃肉类到也吃谷物的转变。可是肉含有盐,而谷物没有,那人们必需的盐分从哪儿来呢?因此就出现了一个专门晒盐制盐的部落——夙沙氏带领的夙沙部落。

夙沙氏在一次偶然中发现熬干后的海水会留下一层白色的细末,尝起来还有独特的味道,加在烤好的肉上更是格外爽口。于是他领导着部族学会将海水烹煮后晒干,从而得到颗粒盐,被称为“煮海为盐”。夙沙氏也被尊为“盐宗”、“盐祖”。

可是如果按这个道理来说,制盐如此简单的话,那为何还会出现李大嘴私盐案引起的这种轩然大波呢?

古代高不可攀的存在——食盐

【1】为什么不能吃海盐?——会死!

1、物理原因导致会死——技术不达标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古代的盐有好几种获取方式,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海盐、井盐以及池盐、岩盐。

人们最先开始尝试的方式也正是晾晒海水制盐。海水脱水制盐的工序极其复杂,并不像我们所想的晒干海水那样简单。而且这样的方式也有不小的局限性!

一是海盐只有居住在海边才方便提取,一旦要往外地运输的话,按古代的交通技术怕需要的车马费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第二个原因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了,海水晾晒提取出来的盐氯化钠含量虽然高,但是是大盐,倒是百分百的纯天然,但海盐的杂质含量也尤其的多

海水脱水出的盐是湿盐,即是“无效的盐”,要经过进一步的提炼以及处理工序,撇掉那些高含量的重金属物质之后,才算得到了不会吃死人的“有效盐”。不然的话古代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吃盐中毒而死的例子了。

所以在技术不达标的情况下,很多百姓都不会冒险去吃海盐,尤其是后来海盐的提炼技术、乃至于所有盐田都一直被政府官方掌握在手里。

2、法律原因导致会死——盐就是古代统治阶层的根基

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提到的第二个吃海盐会死的原因——这里的海盐更多的是指私盐了。按古代的法律规定,买卖私盐的罪名跟如今买卖毒品差不多严重了。比如在唐朝,越境贩卖私盐是会被直接判处死刑的。

对盐的争夺很早就开始了。根据《中国文化史导论》和《中华五千年史》多本史书记载,上古时期黄帝与炎帝领导爆发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其实质就是为了争夺盐池。

谁获得了盐池,那就相当于是拿捏住了民生与战略的基础物资,也就获得了民心,得到了担任领袖的资格。

到了后面,最先全面占据盐的资源的秦国,开启了不菲的“盐税”制度。

捕捉关键词——盐税!

提到盐税,就不得不再提食盐官卖制度了,即食盐由官方专卖。政府官方将境内的所有盐田、盐池、盐井收归国有,然后什么时候生产、谁可以担任生产方、如何生产,生产好之后怎么运输、谁来运输,谁能销售、可以销售到哪些地方……统统都由官方说了算。

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简直就是无敌手段,听话的诸侯国和分封地,可以多安排点盐,不听话的地方就可以拿盐来辖制对方。

到了汉朝以后,为了休养生息,官方政府就下放了一些权力,比如说政府只负责发放盐引、征收盐税,不再对产盐、运盐、卖盐的每一个环节都事必躬亲,这些都可以交给盐商和盐民来做了。但前提就是征税盐税。

汉朝的盐税有多贵呢?27个郡县能活活设立出35个盐官来,盐税是人头税,它不同于如今的按比例抽税,而是你家有几个人就按人头交税,这样搞下来盐税税收能达到国家全部税收的20%。

百姓要是实在交不起盐,私自制盐的话,会有什么惩罚呢?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敢私铸铁器卖盐,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就是戴上脚镣,以及没收所有“作案工具”。

此后的朝代中,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靠盐来剥削这件事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变成了盐税征收与专卖要么间或进行,要么一起进行。一直到了隋朝和唐朝前期,才真正实现了盐既不专卖又没有税收。

可惜好景不长,也是在唐朝出现了盐政历史上的另一大举措——就场专卖,给制盐的人立籍,成盐户

听着仿佛是件好事,有组织有规模了嘛,可关键是,民间盐户制盐,然后全部都上缴官府,一点不许留藏,留了就是私盐。官府收了盐之后,直接转卖给盐商,都不带拉回去仓库放一放的。

而盐税早就包含在盐价里了,更准确地说是转嫁到了百姓身上——我自己制的盐,低价卖出后,还得高价再买回来。这样的剥削之下,唐朝的盐税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五分之二。到了宋朝更是变本加厉。

宋朝时期的盐税几乎支撑着整个国家四分之三的税收,因为诞生了一个新的敛财工具——盐引。盐引顾名思义,就和路引一样,有了盐引才能卖盐。

最初商人是需要运送粮草到边关才能换取盐引,拿着盐引可以直接领盐、卖盐,没有引就是私盐。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不用运粮草了,直接交钱买盐引,拿到盐引再花钱买盐,盐引就是一张许可证。

于是到最后直接衍生出了登记在册的盐商概念,不在册子上的商人就是拿着盐引也买卖不了盐,那要如何才能登记在册呢?简单,花钱买!买登记上册的名额,再买有资格买卖盐的盐引。

简简单单的一粒“盐”,却能被当权者们衍生出无数的敛财、剥削,以及维护统治阶级的手段来。这种情况下,叫他们如何不能疯狂打击私盐贩子,维护必须握在手中的权力呢?

【2】被“官逼民反”的私盐贩子

古代国家打击私盐方式很简单,法律上按规定行事,操作中对于盐田、盐池和盐井,直接派人给直接一围到底。可要是碰上住海边的,那就真的是百密必有一疏了。海是围不住的,所以私盐其实也是屡禁不止的,更别提官员内部还要跟盐贩子官商勾结的了。

官府打击私盐一方面是觉得得拿捏住百姓的喉咙可以一切尽在掌握;而另一方面,则是正如前文所提到,要将这个民生资本捏在手里,不然,私盐贩子可不仅仅只是卖盐那么简单。

毕竟古时历朝历代的造反派大军里,不乏贩卖私盐起家的“大佬”头子,也不乏贩盐来提供经济支持的“股东”

掀起了反唐起义的两大主角黄巢和王仙芝,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以贩私盐为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义之时,也是有私盐贩子的经济支持才能换到粮食获得上级的批准回家招兵买马;而朱元璋的一批对手,张士诚、方国珍……也是盐民出身,或者贩卖私盐起家。

因为贩卖私盐被国家严厉打击,所以为了更好地武装就置办武器和人手,然而发展成武装集团,更加引起朝廷的警惕和打击。

看过以上这些例子,也就明白“得盐者得天下”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更加理解官府为何会严厉打击了。只是,这样的武装集团的出现追根究底也是因为,盐民太苦、税收太重,“官逼民反”。

古代的盐民有多苦呢?

没有工资,每年只能获得刚够吃的口粮和些许的生活费,被控制在盐场里,出去就得接受脱衣检查,以防夹带。元朝时期的登记在册的盐民更苦,后代世袭盐民身份,永远不得改业,工作内容除了制盐之外,还得炼铁、运粮,已经完全变成苦役了。

就这样的境况下,还得花高价才能买到自己制出的盐。

这与屠格涅夫的小说《白菜汤》岂不有着异曲同工之苦。贵妇人不理解自家农妇在得知儿子死讯之后如何还喝得下白菜汤,而农妇的回答悲哀又心酸:“汤是不应该糟蹋的,这里面放有盐呢!”

可想而知,无论哪国,无论何时,对于贫穷的底层百姓而言,盐都是再矜贵、又再苦难不过的东西了。

古代不仅贩卖私盐有罪,购买私盐的人也逃不了惩罚。

那买不起官盐的人,又不敢买私盐的百姓,如何来补充盐分呢?在山洞、洼地里炮制土盐,狩猎从动物血液中获取盐分,甚至西南地区还会将某种盐味的辛辣植物烧成灰后来补充盐分……

只是这样的盐远远无法满足人体所需的数量,所以古代也会出现无数因缺盐而导致的疾病与死亡。

小小一粒盐,从古至今一直卡着百姓的喉咙,在任何朝代都不例外,哪怕是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国库无银怎么办?加盐税。没有钱赔付外国怎么办?转让盐税。地方军阀割据没有经费怎么办?还是加盐税。于是吃私盐,是死;贩私盐,也是死。前后无门,皆是死路。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我们遇上的是一个好的时代。盐业专营有关规定被废止,现有食盐生产定点经营企业退出市场,食盐流通企业可以跨区经营,所有盐产品价格、批发、流通经营统统放开。这么一粒盐,终于成为千家万户饭桌上增添佳肴滋味的功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