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地方开始恢复或新建「国道收费站」,收费依据从何而来?收费后会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
2024-09-22 22:41
阅读量:
24

谢邀。

天下哪有真免费的玩意...


土地是有限的,有限的东西怎么卖出价?

分批卖,用前面的收益来抬后面的价格。

很多地方都这么搞:

规划出几块地,立马拿去借钱;

卖出去一点,立马把现金流打包再去借钱;

借来的钱立马楼堂馆所,各种基建和配套满上。两山之间起飞桥,灯火通明无人处。

是不是造福当地?是。

但从资产角度,这也算是为区域内土地抬价。把土地抵押和出售的收益,加上负债,全部投资回本地的土地资产池里,拉高待售土地价格。


其实这么搞也没什么,全世界土地玩家本能都会这样。

但咱这有些特殊:

一,土地供给方近乎垄断;

二,土地购买者有严格的流动限制。

户口让多数人只能在本地买,而本地就一个大卖家。这导致几乎没有其他供给来平衡,刚需买家也没法简单逃到别的区域交易。

何况其他区域基本也是个类似的牢笼。

这就导致资产抬价速度飞快,19年就干出了百城房价收入比13.7,东京到22年才13.4。共饮京城水了属于是。

居民负债空间快速消耗,库存增多但钱越来越少,肯定有个节点是买不动的。


而且这里有另一个问题:下一位的锅不是我的锅。

如果是个理性玩家来玩这种抬价局,他一般会设计一个平衡点,把最后一波高价资产卖出后回收所有前期负债。

这样就算后面卖不动,那负债也全部转嫁给了购买者,自己现有资产的运营是可持续的。

但现实离没那么多理性,大家都是话事三五年然后继续进步,而自己进步的幅度取决于眼下的KPI。

于是每一位地方话事人都有充足动力去负债,没人关心平衡点,全凭后人智慧。

单地方政府债券,在12年到22年的十年里,就从不到1万亿冲到近35万亿。


因此一旦卖不动,很尴尬:滚着债地踏空。

那运营出问题就很自然了,公交等基础民生服务的停运或欠薪现在完全不算新闻。

十三五期间,地方财政对交通运输花了4.1万亿,这钱的大头就是卖地;而且总共拉动了16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

一旦卖不动,首先是缺钱运营维护,其次是一大堆资产嗷嗷待哺没下家。

而且钢筋混凝土这类资产很烦:金价跌了,金子你可以放着;一座楼一架桥你不能放着,放久了没法用就真成纯负资产。

知名工程咨询公司Mott Mac.摆在官网的一段话:

生娃一哆嗦,养娃头花白。

虽然理论上在造价时会包含全周期成本,但在高负债扩张下,这笔钱往往会在需要时消失。

于是潮水退去,再收一笔。


至于影响,估计就是咬牙掏钱。

亚开行有个报告(Estimating Social Infrastructure Needs in Diverse and Dynamic Asia),估算咱这到2030年后,每年花在社会基建的建设维护成本在GDP的1.8%左右,约3万亿。

从保持前沿竞争力来看,这笔钱不大可能向企业收得太狠;

尤其对中小微企业,人口高峰的80后90后在那时已经是四五十中老登,“灵活就业”比例不小,需要对中小微宽松以承压;

政府那时估计也闲钱不多,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在28年、结余耗尽在35年;

所以谁使用谁交钱,最后还是终端消费者。

想起电动车车主常说“我们养护成本低”,恐怕这句话也是有时效的。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