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级的文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4-09-23 04:08
阅读量:
33

清朝道光年间,陕西宝鸡郿县县令徐燮钧,下乡体察民情时,偶然在一农户家中发现了一个重达200多公斤的青铜大盘。

徐燮钧觉得此物价值不凡,遂以100两银子将其买了下来。

后来辞官回乡时,徐燮钧将重达430多斤的大盘运回老家——常州鸣珂巷“天佑堂”收藏。

公元1860年,太平军踏入常州,徐氏“天佑堂”毁于战火。

太平军的将领陈坤书将虢季子白盘归为己有,于公元1862年搬进了自己的护王府。

2年后,常州被清政府的淮军收复。

淮军将领刘铭传率部队进了护王府,将此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一天晚上,刘铭传在书房读书,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清脆的金属敲击声。

刘铭传十分好奇,最后竟在屋后的马棚发现了声音来源:原来是战马吃草时,笼头铁环与马槽碰撞发出的声响!

刘铭传想:马槽一般是石头做的,响声怎会如此清脆?

第二天,他命令马夫将马槽洗刷干净。很快,被沾满了马饲料的青铜盘露出了真容。看到青铜盘上纹饰和铭文后,刘铭立即命人将大盘秘密运回老家,安徽刘老圩村。

公元1871年,刘铭传辞官回乡。

休养期间,他请来几名儒生考证大盘的来历。

经考证后得知:此大盘为西周时期虢国洗浴用器。

青铜盘内底部正中刻有111字铭文,铭文大意为:西周时期,虢国国君的小儿子名叫“白”,率领军队在洛水之阳打败了侵略者,因此做了这个盘,以示纪念。

因为铜盘是在周宣王十二年,由虢季子白铸造,因此铜盘被命名为: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由青铜铸造而成,体形硕大。净重215.3公斤,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

此盘为长方形,四角为圆弧状,平底,有四个曲尺形的足。铜盘四壁外侧铸有花纹,纹饰十分精美,有西周神韵。在铜盘两侧,各有两个向外突出的兽首衔环。

刘铭传得知铜盘价值后,立即在老家盖了一座“盘亭”,用来安置虢季子白盘,还亲笔写下了“盘称国宝亭护家珍”八字对联。

公元1885年,刘铭传远赴台湾任台湾巡抚。

十年后,刘铭传回到家乡。虢季子白盘成了他晚年重要的精神寄托。

公元1896年,刘铭传去世。

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子孙,一定要保护好虢季子白盘。

到了辛亥革命后,有点势力的人都开始觊觎各类古董。刘家珍藏的虢季子白盘自然也被盯上了。

1933年,军阀刘镇华拜会了刘铭传的第四代子孙刘肃曾。他先是要求参观虢季子白盘。遭到婉拒后,又想出重金想将其买下,仍遭到刘家拒绝。

刘镇华恼羞成怒之下,将刘家人打了一顿,然后带人去搜查,但刘家人始终没有透露虢季子白盘的踪迹。此后,刘镇华派人日夜监视,希望找到虢季子白盘线索。

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刘镇华才带着财物跑了,刘家人也暂时松了口气。

后来,又有许多欧美商人来到刘家,愿出高价购买虢季子白盘。甚至以安排刘家老小去美国定居为诱惑。

面对诱惑,刘肃曾义正辞严地说:“我家根本没有什么宝盘!就是有,也不会把国宝卖给外国人,我们不做不肖子孙,不做民族的败类!”。

欧美商人刚走,日本人又来了。

合肥沦陷后,日军的据点距刘家只有3公里,虢季子白盘随时可能泄露,咋办?

刘肃曾和家人反复商量后,决定举家迁居外乡。临行前,刘家人偷偷在院子里挖了一个三米多深的大坑,然后将大盘埋在坑中。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在此栽了一棵大槐树。

刘家人走后,日本人果然来寻找虢季子白盘。他们多次闯入刘家,将里外翻了个底朝天,也没发现虢季子白盘的踪迹。

1945年,抗战胜利。刘家人回到了家乡。谁知国民党李品仙,派人将刘肃曾请去。他先称赞了刘家人,表扬他们在国难当头不忘守护国宝。

接着话锋一转:“宝盘是国家重器,只有将它上交,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刘肃曾没吭声。李品仙又许下承诺:“只要你将宝盘上交,安徽省的县长,随你选!”

面对诱惑,刘肃曾以当初逃难时着急,没带走宝盘,回来发现宝盘丢失为由,打发了李品仙。

李品仙并不相信刘肃曾的话,他派军队,以“保护国宝”的名义驻扎在刘家。又派人将刘家所有的砖都撬开,可惜仍是一无所获。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

国家十分关心宝盘的下落,督促皖北行署调查。听到这个消息,刘家人砍了槐树,将深埋在地下的宝盘取了出来,上交给了国家。

皖北行署以刘肃曾捐献国宝有功,设宴款待了刘家人,并向刘肃曾颁发了奖状,奖励刘家5000斤大米。还赠予大盘铭文拓片一份,留作纪念。

1950年2月,刘肃曾与皖北行署的官员一起,护送大盘到了北京。

1950年3月3日,文化部在北海公园举办虢季子白盘特展,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向刘肃曾颁发褒奖状,表彰其爱国之举。

1954年,虢季子白盘图案上了中国邮票,成为“国家名片”。

2002年国家文物局将其遴选至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虢季子白盘现为镇国之宝,藏于国家博物馆。从清代道光年间,到1950年重见天日,虢季子白盘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终于有了可靠的归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