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发布时间:
2024-09-23 20:51
阅读量:
21

别说谭嗣同了,杨锐是张之洞的门生,张之洞请出京城各路大佬捞人,最后都没能把杨锐捞出来,因为慈禧这次没按套路出牌,根本没给他们捞人的机会。

这里首先解释一下,谭嗣同他爹谭继洵曾经在1894年11月-1896年1月担任湖广总督,此后由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谭继洵的职务变成了湖北巡抚。

张之洞当时已经是和李鸿章、左宗棠齐名的人物,担任着湖广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职务,门生故吏众多,人脉、政治资源雄厚,可为什么连他都捞不出杨锐呢?

因为戊戌六君子其实是一个必死之局。

最开始,杨锐被抓的第二天,张之洞就知道消息,然后立即展开了捞人行动。

文献中的记载,谭嗣同、杨锐等人被逮捕的日子有冲突,一说是八月初八(9月23日),一说是八月初九(9月24日)。

反正不管是哪天,张之洞的消息十分灵通,于八月初九日的下午五六点左右,分别给身在京城的儿子张仁权、门生黄绍箕发了电报询问杨锐被捕的事情怎么回事。

急。京。立:叔峤奇灾骇绝,究因何故?尚有复文否,念甚。必已见明发,速摘要告。凡各处函电,务即付丙。即刻复。迂。佳。
京。温州馆,黄仲韬侍讲:急。叔峤受累可骇。何以牵涉?有余波否。速复。拙。佳。——《张之洞电稿》

第一封里面的“立”指的是张之洞的儿子张仁权,字君立,第二封里面的“黄仲韬”指的是黄绍箕,正文提到的“书峤”指的是杨锐,字书峤。电文末尾的“迂”和“拙”是张之洞听到戊戌政变的消息后,改用的署名。

两份电报都是加急件,张之洞一方面对杨锐被捕之事大为惊骇,一方面询问京城方面的人,具体是因为什么原因,是否还牵连其他,同时担心儿子牵连进去,所以要求张仁权把一些机密的电报函件“务即付丙”,就是焚毁的意思。

老张此时也只能先搞清楚问题的前因后果,才能想办法搭救。

八月初十(9月25日),张之洞又给在京城的儿子发了电报询问情况,但两天以来,未见有回复。

到了八月十一日(9月26日),张之洞干脆直接发电报给在京城担任吏部主事的侄子张检,询问前因后果。

京。化石桥,张玉叔:急。叔峤受累太奇,是否有人劾?究系何故?此外有要事速电告。如须密者,专人坐火车送至天津发电,并告权。即刻复。迂。真。寅。——《张之洞电稿》

由此可见,自从杨锐被逮捕以后,张之洞身在湖北也是十分焦急,却不清楚京城里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连续发了几封电报过去,也没能搞清楚前因后果。

不过,这个时候,张之洞通过自己的渠道也大概知道了一些消息,朝廷已经在追捕逃亡在外的康有为,将其列为“康党”祸首,而谭嗣同、杨锐等人也被视作康党成员之一。

有了这个消息,张之洞心里开始有了营救杨锐的方向。

因为在戊戌变法的过程中,其实深受光绪皇帝重用的维新派骨干之间,也是分派系的。

其中,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中“第一亲厚之弟子”,深受张之洞的信任和器重,刘光第也是张之洞的心腹门生。

他们对于变法的主张和张之洞一致,都认为变法应该循序渐进,稳健地进行,不应该搞激进式改革。

而林旭、谭嗣同的主张与康有为比较一致,都认为应该进行激进式改革。

在变法进行期间,由于康有为的主张过于激进,其改革措施得罪人的面积很大,一次性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导致出现大量反对声和不满,给改革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变法到了后期的时候,康有为在京城已经树敌太多,光绪皇帝也因为康有为的建议,被慈禧臭骂了一顿,此时正是变法失败,慈禧复出重新掌权的前奏。

光绪皇帝挨了骂以后,给杨锐等人下诏,让他们想想办法,怎么样才能既不得罪慈禧,又能推进变法,谋划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出来。

杨锐也认识到,康有为的激进式建议和他在京城的活动才是导致变法受阻的根源,而且很多反对变法的人其实是冲着康有为来的,因此建议光绪皇帝把康有为调出京城,免得继续坏事,光绪也好与康有为撇清关系。

史载,杨锐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康不得去,祸不得息”。

后来杨锐找到了林旭,对于林旭过于听信康有为偏激的改革主张进行了批评,林旭此时似乎也意识到康有为那些偏激的主张似乎是有问题的,因此在受到杨锐的责备后,无话可说,只是默不作声。

紧接着,林旭经过这番责备,思想也转变过来,同意了杨锐对于把康有为调离京城的看法。

八月初二(9月17日),也就是戊戌政变爆发前夕,林旭受到了光绪皇帝的召见,史书并未提及两人具体谈了什么内容。

但这次召见之后,光绪皇帝立即公开下旨要求康有为立即离开京城,到外地督办朝廷官方报纸。

所以说,杨锐参与了弹劾康有为的行动,那么杨锐不应该被列为“康党”。

张之洞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展开了捞人行动。

八月十一日(9月26日)这一天,张之洞给时任吏部主事的侄子发完电报后,又立即给正在京城办差的湖北按察使瞿延韶发电报,让他去见京城里的大佬,给杨锐求情。

急。琉璃厂外武阳会馆,湖北臬台瞿:急。蒸电悉。有要事速电示。或云康已获,确否?此事只在惩首恶,似不宜株连太多。见夔帅、寿帅时,似可婉陈。即复。洞。真。寅。——《张之洞电稿》

这份电文里面所说的“夔帅”,指的是军机大臣王文韶,而“寿帅”指的是军机大臣裕禄。

他要求瞿延韶亲自去拜访这两个军机大臣,婉转地替杨锐求情。

发完以后,张之洞还是不放心,接着又让自己的幕僚杨文俊,给其兄长杨文鼎发电报。

为什么要给杨文鼎发电报呢?

因为杨文鼎是直隶总督荣禄的幕僚,而荣禄又是慈禧的心腹,张之洞想通过这层关系说动荣禄出面力保杨锐。

急。天津督幕杨俊卿:顷南皮师帅面告弟云:闻军机章京杨锐因康有为案同被拿问,骇愕之至。杨章京自四川学政任内,相随晋、粤、江、鄂二十余年,品行端洁,文学通雅,凡事最小心谨慎。平日议论极恶康学,确非康党。都中海内贤士大夫皆深信。此次召见,系陈右帅所保,与康丝毫无涉。今同康被逮,未知何故,故未敢遂行论奏。嘱电兄转恳荣中堂,设法保全,免受诬累。中堂爱才若渴,必能宏此善心,维持善类。至康之邪恶,先属瞿臬司详陈,已蒙烛照等语。望速陈。恳急电示复布局。骏。真。——《张之洞电稿》

电文中,张之洞替杨锐辩驳,说杨锐平时就厌恶康有为的学说,而且杨锐进京受到光绪皇帝重用,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保荐的,并不是康有为,极力把杨锐和康有为撇清关系。

但是,当时荣禄并不在天津,而是动身去了京城,收到电报的是袁世凯。

袁世凯于八月十二日(9月27日)回复表示“遵办”,并且将这件事立即转告给荣禄。

“荣相昨日赴都,凯奉旨护理。真电敬悉。遵办。凯叩。”——袁世凯给张之洞回电

接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之洞发了这么多电报,似乎还是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于是加紧了捞人行动。

八月十一日(9月26日)晚上,给荣禄发完电报后,张之洞再次给瞿延韶发电报,要求瞿延韶去拜访军机大臣王文韶、裕禄,设法搭救杨锐,这次也不再采取什么婉转地求情了,而是以恳请的态度。

急。京。琉璃厂西门外武阳会馆,湖北臬台瞿:杨叔峤锐端正谨饬,素恶康学,确非康党。平日论议,痛诋康谬者,不一而足。弟所深知,阁下所深知,海内端人名士亦无不深知。此次召见蒙恩,系由陈右铭中丞保,与康无涉。且入直仅十余日,要事概未与闻。此次被逮,实系无辜受累,务祈迅赐切恳夔帅、寿帅,设法解救,以别良莠。天下善类,同感两帅盛德。叩祷。盼即复。洞。真。

接着,张之洞担心瞿延韶无法说动那两位军机大臣搭救杨锐,又继续加码,给盛宣怀发电报,希望盛宣怀能出面游说军机大臣。

他在电报中极力为杨锐辩驳,声称杨锐素来厌恶康有为的学说,并不是康党,希望盛宣怀能出面请求军机大臣王文韶、裕禄出面搭救。

此次被逮,实系无辜受累,务祈飞电切恳夔帅,鼎力拯救,以别良莠。天下善类,感戴盛德。叩祷。盼即复。拙。真。(张之洞电报节选)

电报发完以后,张之洞很快收到了回应,瞿延韶方面答复说军机大臣王文韶已经同意搭救杨锐,但裕禄没见到人。

盛宣怀方面也于八月十二日(9月27日)回复表示愿意出面。

真电所言杨叔峤事,已转电仁和,力恳保全。——盛宣怀的回电节选

八月十二日(9月27日),张之洞通过一系列的捞人行动似乎起到了效果,他在给侄子张检的电报内容中可知,杨锐大概能脱险了。

急。张玉叔转交立:叔峤无他虑,有何端倪?想因查无与康往来字据耶?所云信件发还,想并未查封衣物耶?速明晰复。再,闻有妄人保懋勤殿十员,有仲韬在内,确否?亟系甚。速询复。黄遵宪有事否?宋伯鲁何以漏网?日来见廉舅否?有何议论?汝与各处来往电报,务即付丙。真。戌。

从电报的语境内容来看,张检此前给张之洞发了电报,大致意思就是杨锐应该能捞出来,没有什么问题了。

但张之洞想知道为什么?有哪些迹象表面杨锐转危为安了?因此电报开头便询问“书峤无他虑,有何端倪?”。

接下来,张之洞还有几封来往电报以及从其他渠道收到的消息,大概就是基本能确认杨锐能被捞出来。

而且有证据表明,庆亲王奕劻也有想搭救杨锐和刘光第的意思。

此外湖南巡抚陈宝箴给友人沈曾植的信中也提到杨锐平安的消息。

返署接节庵电,杨、刘平安,喜极。惟康、超为洋船接去等语。杨、刘既平安,大抵只查抄,无交私之件便不问耳,似此不与钩党之狱矣。——《沈曾植年谱长编》

张之洞确认杨锐平安,而且基本上能判断可以把杨锐捞出来后,也就放心了。

可他万万没想到啊!

八月十三日(9月28日)这天,慈禧突然下旨,直接处死了戊戌六君子。

这一招,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审讯都没有,直接处死,法定的审判程序都没走一下。

事发后,张之洞于八月十四日(9月29日)收到消息,顿时大惊失色。

可惊骇归惊骇,张之洞的心里还是无法理解,这究竟是为什么?

明明眼看着就要把人捞出来了,京城方面为什么突然间又把人处死了?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

带着这些疑惑,张之洞一口气往京城发了好几份电报,其中有一份给时任刑部主事乔树枏的电报中这样说道:

急。京。骡马市,恒裕,转乔茂萱:迂。不料峤事如此,千古奇冤,惨痛难言。临难时有何语,到部后复问何事,共问几堂,诸大臣有何语,同乡公呈已递否,东海何以不论救,何以木讷一人主持?均电示。闻峤有劾康疏,系何时上,供明否?问官定案时奏内叙入否?日来都人公论如何?其世兄恳诸公切为抚慰。均速电示。节、雪统此。盐。峤此稿务钞寄。

乔树枏是杨锐、刘光第的同乡,跟张之洞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刑部主管刑狱,应该知道更多消息,所以张之洞想到了他。

在电报中,张之洞一面为杨锐鸣冤,声称杨锐被处死实属千古奇冤,一面询问,杨锐被逮捕进了刑部大牢以后,审讯的时候都问了些什么内容(到部后复问何事),一共审讯了几次(共问几堂),大臣们又有何看法,为什么没有人出面搭救?

可见,张之洞心里有太多的疑问了。

他无法理解,自己动用了如此强大的人脉关系网络,请动了京城各路大佬,明明局势都好转了,为什么突然间又变成了这样?

此时,张之洞不知道的是,这件事的背后,是慈禧亲自处理的,慈禧这个女人精于权术,这次根本没按套路出牌,直接省略了升堂审讯,定罪,再依法判决的法定流程,而是使用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特权,下旨直接诛杀的。

慈禧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地处死戊戌六君子?

我想,有两个原因。

第一,慈禧一开始估计没想牵连太多人,但袁世凯改变了一切。

戊戌政变,原本慈禧只是想通过这场政变正式复出,公开掌权,也就是所谓的“训政”,此时她的想法充其量就是把光绪再次变成彻底的傀儡,自己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从幕后掌权转变为公开掌权,然后处置一批人也就得了。

但袁世凯告发了维新派计划“围园杀后”的秘密。

注意,这里面有个误区,并不是因为袁世凯告密,导致慈禧发动政变的,而是慈禧先发动了政变,重新公开掌权后,袁世凯告发了维新派的秘密计划,导致维新派付出了更惨痛的牺牲。

当时,谭嗣同曾经夜访法华寺,找到暂住在这里的袁世凯,跟他说了维新派打算杀慈禧太后的密谋,维新派的计划是,让袁世凯设法除掉慈禧的心腹荣禄,然后带兵进京,包围颐和园,然后由维新派的人带着一帮江湖义士冲进颐和园,杀掉慈禧。

袁世凯表面答应,并且表示要回天津做准备,实际上回到天津后,就在当晚把这些密谋告诉了荣禄。

袁世凯从京城返回天津是八月初五(9月20日),他见到荣禄的时间也是八月初五晚上,而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宣布“训政”是八月初六(9月21日)凌晨。

所以,袁世凯当天晚上将“围园杀后”的秘密告诉荣禄以后,距离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仅仅只有几个小时,他们是没有时间提前把这件事告诉慈禧的,即使发电报也是来不及的。

为什么来不及?因为京城的皇宫以及慈禧居住的颐和园没有电报收发机构,能接收电报的地方是总理衙门和兵部。

最关键的是,像“围园杀后”这种机密大事,把电报发到总理衙门或者兵部,必须确保接收电报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不然就容易泄密,但显然这是无法100%确保的。

就算接收电报的人可以信得过,那么接收电报有流程,接收完毕还得请示军机大臣级别的人物,接着再送到慈禧手里,又需要时间,这是来不及的。

何况此时慈禧已经在发动政变的路上,种种迹象表面,他俩来不及在政变之前告发维新派。

第二天,就在二人商议如何向太后禀告之时,一个叫杨崇伊的大臣奉命到天津将慈禧发动政变,重新公开掌权的消息通知了荣禄和袁世凯,于是荣禄和袁世凯将维新派“围园杀后”的密谋捅给了杨崇伊,他回京城以后,密报给了慈禧。

所以,原本对于慈禧来说,戊戌政变只是她执政生涯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事,自己轻而易举地就回来重新掌权,光绪根本威胁不到她,和37年前的辛酉政变相比,戊戌政变简直就是不费吹灰之力。

自己掌权后,只需要再把光绪变成彻底的傀儡,然后惩办所谓的“康党”就行。

但现在不一样了,“围园杀后”的密谋曝出以后,这件事的性质就变成了维新派密谋造反,甚至要杀太后,这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这一刻,原本不容易被杀掉的戊戌六君子,现在必须死。

尤其是谭嗣同,他可是亲自到法华寺找袁世凯实施“围园杀后”计划的,所以谭嗣同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至于其他的几个人,慈禧当然认为他们是一伙的,所以也必须死。

第二,戊戌六君子的背后,牵扯到了很多政界大佬,慈禧不能拖下去。

慈禧这种精于权术的人,当然清楚拖延下去的后果,这些人都是有背景的,拖延日久,必然被营救出去,到时候就连自己也不好说什么。

像张之洞营救杨锐这些事情,慈禧怕是早有耳闻,毕竟张之洞连荣禄都请动了,这些事情是瞒不过慈禧的眼睛的。

所以,要处死这些打算“围园杀后”的人,就不能按常理出牌,更不能给他们背后的大佬捞人的机会。

而慈禧的杀招,就是直接下了一道密旨,让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将戊戌六君子立即处死。

在京多称杨、刘之冤,奈内旨迫切,于午刻迳由刚相奉密旨立办。措手不及。遗骸已由各同乡代殡。敬帅晚年难堪,闻湘人已电藩司矣。本司廷韶谨禀。寒。——瞿延韶给张之洞的电报节选

这一招直接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因为下的是密旨,而且要立即执行,所有的人不仅不知道这事儿,更来不及反应。

等戊戌六君子被处死以后,大家才知道消息,可这会儿人都被杀了,既成事实,再无回天之力。

从整个过程来看,戊戌六君子是必死之局,从他们有了“围园杀后”计划以后,就注定了难逃一死,而谭嗣同更是亲自出面找袁世凯落实“围园杀后”计划,慈禧更不会放过他的。

别说谭嗣同的父亲是湖北巡抚,杨锐的老师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就算是军机大臣的儿子,慈禧也是容不下他的。

因为这些人原本对慈禧威胁不大,但自从有了“围园杀后”的密谋,他们对慈禧就有了致命威胁,必死之局就这么注定的。

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戊戌六君子,清朝政界大佬想捞人,但这些人都想着“围园杀后”,对于慈禧来说,他们都想杀自己了,当然不能留。

所以慈禧心里想统统都杀掉,如果任由大佬们捞人的话,她就杀不成了,毕竟她不能驳了所有人的面子,所以她的策略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跳过法定的审讯程序,直接动用特权,下密旨立即诛杀,不给大佬们做出反应的时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