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既军功很大又没有归隐,为什么却可以善终?

发布时间:
2024-09-26 11:22
阅读量:
21

汉武帝早年是非常自信的,他是电,他是光,他是唯一的神话,没有人能够盖住他。

他的母亲手段一流,他的父亲也一直在给他铺路,他从小就是天之骄子。

他自信得一批。

第一个挫折,是他刚刚继位,眼高手低,被窦漪房给治了一顿……

然后他坦然接受,若无其事,跑到平阳侯府快活去了。

他带回了自己未来的皇后,卫子夫;

自己未来的大将军,卫青;

外加一个还在喝奶的,霍去病。

卫子夫当时大概率不满15岁,卫青肯定更小。

卫青是被汉武帝一手养大的,是他自己给自己打造的神兵利器。

卫青小时候在放羊,长大后是骑奴。

他所有带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实战经验,都离不开刘彻的培养。

每每看到他大放异彩,汉武帝想到的不是有没有被盖,而是对自己的满意。

他想,他自己真是太牛逼了!才能教出这么牛逼的人。


(6.26完结了)

然后,你们发了啥,可以私我吗?都被吞完了,服了



2023.6.19更新……




彼时的汉武帝不仅自信,还非常聪慧、有精力、有耐心、有情调。

在前期,他的大部分关注都在匈奴上,早早派了张骞出使西域。

别的时候也没闲着,他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今天踏农田,明天改正朔,今天听曲子,明天玩射覆。

他的臣子来自五湖四海。

汲黯、公孙弘、司马相如、东方朔、主父偃、张汤、桑弘羊……

他们拥有各种技能,将汉武帝围绕在中央。

汉武帝他……虽然不算为政以“德”,但也确实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他想做什么,直接就会去做,他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

在这样的皇帝跟前,你一定不能是爱耍心眼子的。

像田蚡和韩安国这种,就不行,惹人烦。

前面提到的7个人,其实也都很像是工具人。

有直言劝谏的、有老油条的、有精于辞赋的、有古灵精怪的、有倒行暴施的、有精于断案的、有一门心思抢钱的……

汉武帝用起来很顺手。

但是呢,对他们并没有几分真心。


真正的白月光臣子,

一个单纯、善良、低调;

一个直率、不受束缚。


前者是卫青,后者是霍去病。


(张骞也很白月光,不过没有到很宠的地步。)


卫霍两人,都不是太真实,好像只是短暂地寄身于天地之间一样。


先说单纯。

说卫青单纯是有原因的,越看越觉得他单纯。

转头来看很多人分析的“卫青超高的政治觉悟”,越看越像是迪化。


卫青的母亲是奴仆,不知道具体是哪种,可能是和卫子夫一样,在一场宴上就会被拉出去睡觉的那种。

然后有了他,和家里的另外6个兄弟姐妹。

他的出身是很低的。

他的生活自然也不好。

小时候在父亲家里放羊,被欺负。

长大些回到平阳侯府当奴仆,被打骂。

很惨。

不过你在他的身上是看不到怨气的。

有人说他可以封侯拜相,他也只是笑着说:我是奴仆的孩子,平日里不被打骂就好啦,又怎么能封侯呢~


他没有什么唯唯诺诺的气质。

他坦然地接受着所有加持在他身上的事情。

所以到了后期,无论是封侯还是拜大将军,你也看不到他的骄矜。


也许正是这样好的脾气,让汉武帝觉得怎么赏赐他都不够,索性直接封他的三个儿子为侯。

这有点过了。

军功多到溢出来,然后溢到自家儿子身上了。

想想那些一生未能封侯的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而卫青也并不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人,相反,他比较可爱。

是的,单纯可爱。

这两个词,用任何一个来形容传说中的大将军,都可能会被口诛笔伐,但是,还是试试看吧。



第一个事件。

在推荐主父偃的事件中,他好像是在通关打boss。


卫青第一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汉武帝不用。

很快他又来了。

第二次,不知道有没有做好攻略。

结果是,汉武帝又不用。

他也没有灰心,第三次继续推。

然后继续失败……

这件事情,有趣的点在于,汉武帝不用就算了,也不跟他说为啥不用,就让他自己琢磨。

逗鸟呢?

而卫青呢,他觉得主父偃有才华,就一直推,狂推。

啊这?

可以看出,第一,卫青的性格并不软弱;

第二,他和汉武帝是比较熟稔的,不然也不敢一直推啊……

我也是看不懂了,他俩在干啥?


第一种可能:

汉武帝要培养卫青,又不想给两人留下祸根。

他想要卫青成为一个孤臣,没有任何帮派,仅为他一人所用,便于控制,并且以后不会和他离心。

所以他不用卫青推荐的人,不让卫青培养心腹,不让卫青跟外面那些人牵扯太多,还明里暗里告诉卫青,自己不喜欢大臣养士。

而卫青平日里不会去想这些事情,也没有想到那么深层次。

或者说他有自己的执着。

他觉得主父偃很好,他不想让刘彻失去一个有才华的人,所以他一直推荐。

于是两人开始了推拉。


当然,卫青唯一get到的就是,皇帝不希望他养士。

这次他很听话,就不养了,让霍去病也不要养士,然后他还无所谓地把这件事说了出去。

传来传去,成了为数不多的素材,被太史公记载到了《史记》上……

不知道为啥觉得有点好笑。



第二种可能:


汉武帝在保护当时的卫青。

他可能会对这个小臣子感到无语。

别人知道主父偃是什么人后,都避之不及。

毕竟主父偃之前到哪里都不受待见,在长安待久了之后,长安的人也很讨厌他。

只有眼前的卫青,不仅不避,还竭力向他推荐。

纵使卫青是好心的,汉武帝也不接受。

他选择置之不理,希望自己的臣子可以长点心。

而卫青:点心?什么点心?


后续主父偃的结局确实也很惨,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第三种可能:

汉武帝在调戏卫青……(bushi)


不过,

能做侯妾或者是特殊的仆人,卫媪应该是很好看的,所以有很多男人喜欢她。

卫子夫能够被一眼看中,也是比较好看的。

卫青面相好,看起来能封侯,容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老刘家惯爱看脸,这也是作为臣子的一个优点,看着一张好看的脸,汉武帝至少不会觉得厌烦。

写司马相如的时候,司马迁用“一座尽倾”四个字;

写公孙弘的时候,司马迁用“状貌甚丽”四个字,那时候人家都七十岁了……

可见武帝一朝对容貌也是很关注的。

可惜,没有写卫青的容貌。



总而言之呢,卫青推荐主父偃,最终失败了。


事情的后续也很有意思。

主父偃自己上了奏折,早上递的折子,晚上就被召进宫了。

同时去的有3个人,汉武帝感慨道:“你们之前都在哪儿啊?真是相见恨晚啊!”


嗯……演员的自我修养。


不知道卫青是什么心情,有没有在这件事情中学到什么。

不过看他后来的样子,好像还是没啥变化。

除了领兵打仗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头脑转动极快。

别的事情,他真的是很少费脑子,任其发展,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2023.6.20更新……


第二个事件,为郭解求情。

如果说刚才只是单纯可爱,此时他可能更像一个铁憨憨。


这一年,卫青已经是大将军了。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控制天下豪强,再一次让有钱的富豪迁徙到茂陵来居住。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所在。

朝廷主要是想将豪强放在眼皮子底下,免得他们在山高水远的地方当地头蛇。

西汉前期一直是放养状态,百姓日子一天天变好,天下豪强也越来越强大。

其中一个黑老大,就是郭解。

为了不迁走,郭解找到了卫青。

而卫青呢,作为一个老好人,就这么答应了他。

卫青就去跟汉武帝求情了。

用的理由是:郭解他家没有那么多钱,还没到迁徙的标准。

他理所当然地想,你是要把有钱的豪强迁走,既然他没有钱,那就别让他迁走了呗。

不知道汉武帝是什么心情,不过我觉得有点好笑。

汉武帝可能有点无语子。

自家大将军,戎马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

而汉武帝智商一直在线,他道:他一个平头老百姓,能够说动大将军来给他求情?可见他是有钱的!

最后还是把人给迁走了。

汉武帝,人家可是宫斗总冠军!

大将军这点心思,未免太小儿科了。


而且卫青这个重点抓的,重点是有钱没钱吗?重点是黑道头子的影响力呀!

可能汉武帝根本不知道这个人,但是现在他知道了。

所以最后郭解还是挂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卫青和汉武帝关系比较好。

在卫青看来,郭解有钱没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来给他求情了,汉武帝自然就会考虑考虑。

汉武帝呢,更生气了,明明是自己的人,竟然妨碍自己的事情、给别人求情!

于是果断拒绝了。


第一种可能性更大,卫青他……很有可能只是为人单纯。

总之,能做出这种事,说出这种话,很难去说他是一个心机深沉的、政治手段很强的大将军诶。



第三个事件,赠金。


故事发生在二出定襄后。

此时的卫青是大将军,他没有办法再像第一次龙城大战一样,去如流星,他要兼顾很多东西。

这一次霍去病初出茅庐,直接开大。

卫青这边比较曲折,赵信临阵反叛,苏建损失了全军、自己回来了。

回来之后,霍去病那边红红火火,封了各种侯。

卫青这边,除了张骞,其他将领都没有得到什么封赏,看起来门前冷落。

汉武帝赐了卫青一千金。

《史记》原句说: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霍去病跟皇帝越来越亲近,越来越显贵,都和大将军一样了。)

我都不敢分析了,这说明,说明卫青还是受宠的。

他好像那个,一个特别的存在。

这个时候,有个人叫宁乘(东郭先生),他拦住了卫青的车,来劝说卫青。

他说:大将军您军功并不多,自己却食邑万户,三个儿子都受封为侯,那只是因为卫皇后是您的姐姐。现在王夫人得宠,而她的亲戚还没有富贵,希望大将军能捧着陛下赏赐的千金,去给王夫人的双亲祝寿。


我直接说了,他这话一点道理都没有。

但是卫青又听从了。

他没有送千金,而是送了一半,五百金。

王夫人把这个事告诉刘彻,刘彻又无语了。

他的原句是:大将军不知为此。

在他看来,卫青根本不知道去做这样的事,这种带着巴结、讨好意味的事情。

他把卫青叫过来,问了之后,发现果然是别人教的。

然后立马把那个宁乘送到东海当都尉去了。

这点要结合本传、滑稽列传一起看。

(很好,卫青,佞幸列传有你,滑稽列传也有你,你是真的火了,后面忘了。)


第一种可能,卫青他觉得宁乘说的有道理。

他本来就是奴仆出身,情不自禁会有点自卑在,哪怕已经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绩,他还是会把自己看得很轻。

而且他很善良,他认为自己给别人的长辈赠金也是应该的。

可是呢,这就更加突出他的单纯了……

哪有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拿着皇帝给的赏赐去讨好后妃的呀?

就算不是为了讨好后妃,而是讨好汉武帝,那也不好直接原封不动送皇帝的赏赐吧,而且您还收了一半的手续费……

如果说他们真的是到了冰点期,这样真的可以减少芥蒂吗?


第二种可能,卫青他觉得宁乘这个人不错。

他可能是想将这个人推荐给汉武帝,但是有了主父偃的前车之鉴,他不敢直接推了,而是换一种方式,让汉武帝注意到这个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得不说,你变聪明了,大将军。

但是怎么看都有点……顾头不顾腚啊,目的是达到了,影响您是一点不管不顾啊。




6.22更新……


卫青的日常记载并不多。

上面是说单纯,然后善良和低调么,这点应该没什么争论。


从记载上看,只有对匈奴的时候,他是重拳出击。

别的时候,和臣子的相处也好,对待下属也好,他一直是非常平和仁慈的状态。

比如,下属犯罪当斩,就算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他也不会去动手,他总是把这个选择权交给汉武帝。

然后汉武帝就会趁机捞上一笔……

(怪不得苏建成了小迷弟。)


又比如,汉武帝有意,让群臣都“下”大将军。

这时候有个官员叫汲黯。

连七十多的老油条公孙弘(丞相)都恭恭敬敬行礼,但是汲黯就是不肯跪拜。

众人劝他:陛下想让群臣都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现在受到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啊!

他说:难道就因为我对大将军行拱手之礼,他就变得不尊敬了吗?!


汲黯这个人,经常把汉武帝怼得下不来台。

最严重的一次,上朝的时候,汉武帝在上面说着自己的憧憬,说他想要做什么什么事情。

汲黯当众道:陛下心里的欲望太多!而且只是在表面上施行仁义!

“……”其他人噤若寒蝉。

汉武帝当场默然,然后脸色大变,直接退朝。

回去之后就跟身边的人吐槽:过分!太过分了!汲黯这个人,真是特么的憨货啊!

汲黯的传记里,汉武帝有四次默然,三次吐槽。

“一个人确实不能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越来越憨了!”(阴阳怪气版)

“朕已经很久没听汲黯说话了,他又在胡说八道了!”(直抒胸臆版)

这些都是有记载的,汉武帝对汲黯的评价。

人家16岁登基,还是少年天子,有点真性情,也属正常……

当然,也夸过,汉武帝真是对他又爱又恨。


而卫青呢,他听了汲黯这番话,没有觉得哪里不好,而是对汲黯更尊敬了。


司马迁在形容卫青的时候,用了“和柔媚上”“仁善退让”这样的词。

其中这个“媚”字,很容易给人一种阴柔的感觉,在这里呢,它有谄媚、逢迎的意思,不过肯定不是妩媚的意思。

但很明显卫青不是在刻意“媚上”,他是性格如此,对所有人都这样。

行军打仗,他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政事上,他也可以按照规章制度来。

至于别的时候,他给我一种感觉,大概就是:第一次做人,不是太熟练。

就像汉武帝所说的:大将军不知为此。


低调。

可能也是因为,卫青他并不知道如何张扬吧。

他生来就是默默无闻的奴仆。

哪怕后来身居高位,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招摇。

他做不到像田蚡那样,仗着自己是皇帝舅舅,就大大咧咧去跟皇帝要地。

他也无法像韩嫣韩王孙那样,恃宠而骄,在公共场合还敢跟皇帝无礼打闹。

看着小外甥在皇帝跟前拽得无法无天,估计他也只是摇摇头,然后露出招牌一样宠溺的笑。

他带着他的笑容,淡然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


未央宫的宣室中,来往过很多意气风发的大臣。

他们带着经天纬地的才学,或是凌厉霸道的手段,或是独特有趣的技能,或是求仙问道之术。

他们与汉武帝高谈阔论,以布衣之身平步青云,在各自的领域掀起一阵惊涛骇浪。

最后又在博弈之中,葬身铡刀之下。


卫青也许偶尔有所感慨,但他不会过多干涉。

因为在他心里,汉武帝才是第一位。

以他的小白段位,看汉武帝做什么都是有道理的。

而且,他在的时候,汉武帝安全感爆棚,确实也一直很稳健。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总的来说,卫青他是单纯的、随和的、恬静的、淡然的、阳光的。

不会让人有太多压力。

所以汉武帝一旦有什么疑惑,可以直接把他叫过来问。

别的大臣被皇帝质问,可能会胡思乱想,而他完全不会。

他很像一只大熊猫。

打仗的时候,他是爪牙锋利的猛兽。

平时看起来,他是一只人畜无害的猫科动物,附带治愈属性。

比如之前说到自己奴仆的身份,他不是抱怨,而是面带笑意地回答别人,显得很阳光。

所以平时说话的时候,他可能也是笑意盈盈的模样。

这就稍微有点问题了。

对着下属笑还好,显得非常亲切温暖。

但是如果总是这样对着刘彻……

你小子,勾引陛下是吧?

太史公直接落笔:和柔媚上!


霍去病不一样,他在外是猛虎,在家是二哈。

汉武帝想和教卫青一样,教他兵法,他表示:不学。

想给他一座大房子,他表示:不要。(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果然,还是看别人养比较有意思。

所以他应该是一直住在姥姥家,也就是舅舅家里的吧。

在皇帝跟前都那么无法无天,可想而知,从小到大,别人根本管不住他。

大家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了,很遗憾,没有见过他被姨舅双打的模样。



最后,写卫青和汉武帝微妙的关系,以及汉武帝会不会感受到卫青的威胁。




2023.6.26更新……

(写了九千字,一次性发完吧,看起来比较爽)



关于卫青是和卫子夫一起进宫的,还是在卫子夫再次受宠/怀孕之后进宫的。

看史书记载,时间上会有点疑问。

这里认为卫青是和卫子夫一起进宫的,进宫之后在建章宫做事,还结交了公孙敖这个好朋友。(不然整个事件都衔接不上了。)

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被汉武帝赏识了。

所以在一年之后,卫子夫再次被宠幸,有孕,窦太主直接把卫青给抓走了……

要知道,同时在宫里做事的还有他们的兄长,卫长君。

卫子夫怀孕,她们不搞卫子夫,也不搞卫家的长子卫长君,那么,除非她们认为卫青的威胁比较大。


卫家姐弟进宫之后,汉武帝冷落了卫子夫一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段,刘彻可能是被皇后陈阿娇拿捏着。

毕竟,一直到卫子夫怀孕,汉武帝才有了第一个孩子。

因为没孩子,都让诸侯王蠢蠢欲动了。

很明显汉武帝是没有问题的,但他的孩子确实不多。


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韩嫣还在……

陈阿娇这边是金屋藏娇,韩嫣这边是在他4-7岁就陪着他了,最后,老刘家的基因使然,青梅没干过竹马。

所以后续,那些人可能也是怕再出一个韩嫣。

毕竟韩嫣这个人,那可以说是刘彻挚爱。

史书上说两人是在刘彻当胶东王时期“学书相爱”,但是那时候他们还很小,刘彻他最多才7岁。等到当了太子之后,刘彻更亲近韩嫣。

也许是刚认识的时候年纪小,不注重礼仪,后来韩嫣也意识不到自己有多离谱。

刘彻也是宠得没边,给他的赏赐就跟汉文帝赏赐邓通一样。

韩嫣用金子做成金丸,用来打鸟,很多小孩子就跟在他后头捡。

他在公共场合还敢对刘彻有“放肆的举动”,然后被李广的儿子李当户打跑了……

李家的人很多时候没有眼色,刘彻表面上夸李当户勇敢,其实对韩嫣没有任何惩戒。

人家估计还心疼呢,你竟然动手打人家的人……真的吃力不讨好。李当户后来早逝了,没记载原因。

也许是韩嫣实在太嚣张了,很快来了致命的事。

江都王刘非朝见皇帝,陪皇帝一起在上林苑打猎。

韩嫣先乘坐天子副驾视察情况,刘非以为是天子车驾,趴在路边拜见,韩嫣直接看都没看一眼,直接冲了过去。

刘非忍不了,去跟太后告状,太后由此记恨韩嫣。

不久后,太后抓到了小辫子,说是韩嫣和宫女通奸,直接逼他自杀了。

这个时候刘彻来向母亲求情,“终不能得”。

史官的笔墨还是蛮珍贵的,一个“终”字,可以感受到,刘彻他真的很努力了。

韩嫣死后,刘彻还找了个替身,韩嫣的弟弟,韩说……

后来刘非请求一起攻打匈奴,刘彻:呵。

所以,也不是没有可能。


继续说卫青。

在卫子夫被冷落的一年里,他可能已经跟着汉武帝他们一起出去鬼混了。

他们打着平阳侯的旗号为祸四方,人人喊打。

玩闹之余,卫青的天赋被发现,汉武帝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开始给卫青资源,让卫青学习兵法,逐渐培养卫青成为自己的人。

公孙敖等人看出了刘彻的用意,也对卫青更加尊重。

与此同时,各位大佬也在监视这边的动态,比如说太皇太后、太后、窦太主(陈阿娇母亲)等。


一年之后,卫子夫哭得梨花带雨,请求出宫,刘彻实在是心疼了,没忍住,再次宠幸。

卫子夫也很争气,怀孕的消息一出来,就像是一个炸弹一样。

王太后肯定是为自家儿子高兴的。

窦漪房应该也是开心的,毕竟孙儿终于有了孩子,虽然不是自家外孙女的……

窦太主则气得不行,认为卫青是引子,立马采取措施,想先把卫青给除掉。

而公孙敖作为皇帝的忠实挂件,也是卫青的好友,冒着被窦太主弄死的风险,抢回了卫青。


看着眼前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刘彻气愤不已。

他不再搞地下情,直接给卫子夫封了夫人,封卫青为建章监,后又封为侍中,几天之内赏赐卫家千金。


可见,汉武帝身边都是一群如狼似虎的人。

而在卫青跟前,他是非常放松的。


司马迁写汲黯的时候,为了突出汉武帝对汲黯的尊重,拉踩了卫青一脚。

他说,汲黯求见的时候,汉武帝不戴冠都不敢见面,有一次忘了戴,直接躲了起来。

公孙弘求见的时候,汉武帝不戴冠也敢见面。

而卫青在宫里的时候,汉武帝蹲着厕所见他(或说:倚在床边见他)。

“上踞厕而视之。”


可能也和职位职责相关,不过他们君臣的关系是很亲密很和谐的。




君臣之间,除了权术制衡,主观的感情也非常重要。

对于霍去病来说,真的非常明显,卫青这边没有那么明显,不过也能看出来。


如果卫青是13岁进宫,那么到23岁第一次出征,中间一共有10年的时间。

史书上这段时间基本上是空白的,只见他一步步升职,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


对一个人好一段时间很简单,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好,那真的很不容易。


等我们再次清晰地看到卫青,他已经龙城大捷了。


单独这么看,好像感受不到什么。


但是大汉立国六十年,对匈奴一直是俯首称臣的状态。

高帝刘邦戎马一生,三年反秦,四年灭项,天下大定的时候,他也曾将矛头对准匈奴。

结果就是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狼狈收兵。

吕后执政时期,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她也只能咽下这口气,送去漂亮的女人,谋求安定。

文帝时期,遇上匈奴单于频繁换代,最严重的时候,匈奴大军到了未央宫,烧杀抢掠,徘徊数月,才自行离去。

景帝时期,和亲换来了一时的安定,匈奴却出尔反尔。

朝廷哪怕很生气,也只是甩出了四个字:遂不和亲。

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同样是一个噩梦一样的存在。


汉武帝是被两只大老虎养出来的小老虎,出山就是为了虎啸山林。

对于匈奴,他自己可能并不害怕。

但是对其他人而言,匈奴,这两个字根本就无法触碰。

汉武帝除了没日没夜地秣马厉兵,还要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就是:打破国人的恐惧心理。


所以马邑之谋无功而返,王恢必须死。


所以,卫青的龙城大捷,就像是天降甘霖。

他让国人看到了一种可能。

那就是:对战匈奴的时候,大汉也是可以赢的。


所以卫霍列传,仿佛成了汉武帝的专场。

汉武帝化身卫霍激吹,在后头细数着将士们的功绩,想着各种封赏,取各种大气磅礴的名字,以此犒劳他的将士。

汉武帝应该是感激卫青的。


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君臣一心,在上林苑进行了无数次模拟。

直到卫青真的出征。

所有的设想都成为现实。


亲手教出来的人,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感觉,应该是很爽的。


而在卫青眼中,汉武帝可能是太一神一样的存在。

一个多么有魄力的君王,才会在备受挫折之时,下定决心从一个奴仆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

而且还真的成功了。


那些人对卫家有生杀夺于的权力,汉武帝就把卫青放在身边,就一直宠幸卫子夫,直到卫子夫生下太子人选。

有人看不起卫家奴仆的身份,汉武帝就让群臣“下”大将军,纵使再看不起,如今也要向曾经的奴仆跪拜了。

汉武帝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贵贱,朕让他们尊贵,他们就会尊贵,朕让他们低贱,他们就会低贱。


说到这里,天子的骄傲,已经尽数体现。


对于刘彻来说,他从泥潭里捡出一颗石头,花费数十年光阴打磨,铸就成一颗光耀大汉的明珠。

他是非常满意非常骄傲的。

对于卫青来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刘彻的恩情他根本无以为报,只能努力成为天子开疆拓土的刀剑。


外人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羁绊,比如淮南王谋反之时,认为满朝公卿都像是猴子戴了帽子一样,只有卫青无法买通,只有刺杀才行。


当然,至于卫青的功绩,从后续同事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只有培养也不行,卫青本身的天赋也是非常厉害的。

他很聪慧,所以汉武帝能够很快注意到他;他很稳健,所以汉武帝逐渐重用他;他有勇有谋有决心,所以能够开创先河,七战七捷。


还是那句话,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到了中后期。

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展示出来,卫青虽然是大将军,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征。

打通河西走廊,这都是霍去病的神话。

而且卫青刚刚搞了个“赠金”事件,大概就是这个时期,有个说法,说是此时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进入到了“冰点期”。

而赠金事件,也成了卫青维护和汉武帝关系的手段。

记住宁乘用的理由。

他的重点还是卫青的外戚身份。

他觉得王夫人非常受宠,言外之意是,现在卫子夫已经不受宠了,可能会影响卫青,所以卫青应该给王夫人家里赠金。

而不是说,卫青本人逐渐不受重用了,已经和皇帝离心了。


真正让刘彻讨厌的/忌讳的大臣,是被吓死的田蚡,是被公孙弘挤兑到胶西国的董仲舒,是被公孙弘调去管理达官贵人的汲黯,是被公孙弘请旨嘎了的主父偃。

丞相公孙弘也很有意思。

他真的太老油条了,他平时就爱缩在汲黯后头观察汉武帝,猜汉武帝的心思很准,总是让皇帝很开心。他是汉武朝唯一由丞相封侯的。

他就像个风向标,对待刘彻讨厌的人,他总是适时地把人陷害出局,而汉武帝也非常开心地准奏。

而对待大将军呢,他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丞相,选择恭恭敬敬行礼。

毕竟,除了李敢,也没有人对大将军不尊敬过。





最后是汉朝这场倾尽国力的战争:漠北大战。


卫霍同时出征,刚开始还有点曲折,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好的。


这一仗,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代天子封禅,取得了很多人认为的武将最高荣耀。


卫青也打了最难的一仗,以少胜多,后来被很多人拿来当教学案例。

但是卫青这边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李广自杀了。

看看各方的处理方式吧。


李广这个事,很难去怪卫青。

直接发出大胖橘的声音:是朕让他当前将军的,也是朕出尔反尔,不让他对上匈奴单于,是朕跟卫青这么说的,你怎么不恨朕?


而且,倘若最后一次李广没有迷路,能够助卫青一臂之力,那他说不定还是会有军功的,卫青也不用打得那么难了。

一次可能是巧合,次次都出问题,只能说,能力需要提升,脾气需要改善。

否则,只会意气用事的话,真的很容易坏事。


之前也说了,在和人的相处上,卫青是不太会的。

他还是和之前处理属下一样,拿了吃的,让人去问李广详细事宜。

他自己平和,所以看别人的时候也很迟钝,他好像没有感受到,李广将军已经到极限了。

李广已经六十余岁,出征无数次,至今未曾封侯,封侯的执念已经要压垮他了。

就连这次出征,都是他和汉武帝求来的。

大汉打了太久,已经没有之前的国力了,而李广年纪也大了。

这是李广的最后一次机会。

所以在这次也失败后,他自刎了。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听到李广的死讯后,李广军中的将士都为他哭泣。

百姓们知道他的,不知道他的,年纪大的,年轻的,也都为他哭泣。


李广来自陇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后来有一个士族集团是“陇西李氏”。


这个舆论压力,真的非常强。


古代的舆论环境和现在一样彪悍,汉文帝时期还出现过“一尺布,尚可缝,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例子,连皇帝都无奈。

屈原说“邑犬群吠”,杜甫说“轻薄为文哂未休”,柳宗元说“粤犬吠雪”……时代在改变,舆论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所以有个词叫积毁销骨。


而且,不知道具体时间,也不知道具体从哪里,传出了一句话,“生男勿喜,生女勿悲,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简直是杀人利器。

这是硬逼着汉武帝疏远防备卫家。


还有战绩问题。

有人说漠北大战的人死了大半,我比较好奇是哪里来的数据?

记载上用于作战的骑兵一共10万,卫霍各领5万,卫霍两人加在一起损失万人,霍去病以一万人损失杀敌7万,卫青杀敌1万9千,没记载损失。

别忘了,派出去的李广一军,甚至没参加战斗。难道是看司马迁记载的马匹数量?还是战争过程中一句含糊的“杀伤大当”?

就算真的是杀伤相当,那么大概是损失千人,因为后续的万人,是在追逐的时候杀的。

这么看没有概念,只看人数的话,之前卫青打的最好的一仗,是自己领了三万骑兵,杀敌1万5的,那次被封为大将军。

不过性质不一样,这次是为了歼灭匈奴去的,所以卫青的功绩没那么大,这个是实话。


两个原因加在一起,汉武帝果断冷处理。

一边把霍去病抬出来大封特封,给李敢封了关内侯,一边冷落卫青,没有给卫青这边任何封赏。

汉武帝还招了李广的孙子进宫,和卫青一样的流程,当侍中,建章监,就是后来的李陵(李当户的遗腹子)。


不久之后,汉武帝设置了“大司马”的官位,让卫青和霍去病都加了大司马之称,还让骠骑将军的品级和俸禄都和大将军一样。

记载说,卫青越来越不受宠了,而霍去病越来越受宠。

大司马大将军是最高官职,卫青还是霍去病的舅舅,让霍去病和他一样,相比之下,其实就已经是在拉低卫青了。


这个拉低,不是说用霍去病抗衡卫青,而是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抚,让人觉得卫青他已经不受皇帝重用了。


毕竟还一个比较矛盾的记载:“大将军门下的门客都去给骠骑将军效力了,常常因此得到官职,唯有任安不肯走。”

卫青不养门客这件事,源自苏建对司马迁说的话。

难道是苏建看大将军的时候滤镜太厚?

不过听完苏建的话后,司马迁又直接描述,说“骠骑将军也这么效仿大将军”,1证明他俩确实是不养门客啊,2证明霍去病确实是随舅舅的。

哼,但是现在又说卫青有门客,难道是不在他们府里……?

很多地方都会这样,前后记载有出入,就这样吧,欢迎探讨。


总的来说,卫青手下的门客,都跑到霍去病那边了。


只看剧情的话,是不是会有点替卫青尴尬。

难道霍去病真的好意思挖舅舅的墙角?

这里不能和别的政治人物相比,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不适合他们,那些门客,不是想选谁就选谁的。

他们两个并不是简单的同僚,也不是分庭抗礼的存在,他们是舅甥关系,霍去病小时候没有父亲,是在舅舅家里长大的,首先在孝顺这个事上就过不去。

霍去病可比卫青更有政治头脑,他在汉武帝疏远太子的时候,上书请求给其他皇子封王。

而卫青呢,卫子夫和刘据感到危险,他被汉武帝两句话就给哄好了,安安心心跟着陛下出去旅游了……

所以霍去病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手段上,都应该是要避免这种情况的。

有一种可能,除了汉武帝的一顿操作外,卫青自己也在努力收敛,他已经没有办法再给自己的门客谋出路了。

于是他看向霍去病。

霍去病表示:放心,舅舅,全收。


这样就会稍微合理一点,连带着后面的事情也会合理一些。


事情到了这里还在继续发酵。

在外人看来,卫青已经日渐不受宠了,皇帝已经给他冷脸了。

不过纵使如此,可能还是会有风言风语。


李敢他可能也是能听到这样那样的话。

不知道他的性格,但他能跟着霍去病一起出征,应该也是比较虎的。

他是李广的儿子,一边是被舆论推动,一边是为了孝字,所以他“打伤”了卫青。

这个记载,这个用词,真的很委婉,甚至不知道在哪里、怎么打伤的。


卫青现在每天收敛行事,而且他性格本来就低调,又对老将军惋惜愧疚,就把事情给捂住了,没有声张。


不过这件事情还是传出来了。

这样一来,李敢可能会被人夸赞勇敢,但是卫青又被置于舆论漩涡了。

他可能会受到很多质疑,比如李将军是不是他害死的,为什么要害死李将军?是因为故意报复世家吗?是为了让恩人公孙敖立功吗?为什么被打了都不敢声张?是不是真的心虚?果然还是因为出身低贱吗?

……

很快,霍去病也知道了李敢的事。

霍去病虽然拽,但并不是没脑子的莽撞人,他才真的是粗中有细。

如果李敢真的只是质疑卫青害死了李广,那他确实可以去询问,而不是一来就做出冲动的举动,或者是乘人不备的时候打伤卫青。

这样很像是在做戏。

而且做完戏之后,又把卫青晾在这里,任人口诛笔伐。

或者他真的相信是卫青害死了他父亲,或者他把气撒到卫青头上了,所以直接动手。

卫青脾气好,不会去管外面这些事情。

但是在霍去病看来,自家舅舅从一回来就低调做人,封赏什么都没有,门客也都送走了,现在那些人还不放过他。

现在李敢都直接上来打人了,再这样下去,是不是还要杀人?

霍去病忍不住了。

他和汉武帝确实很像,以暴制暴,以杀止杀。

管他们都有什么坏心思,好的杀了,坏的也杀了,统统都杀了,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一旦有了机会,霍去病直接把李敢给射杀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霍去病一是为了惩治下属,二是为了救李家。因为刺杀大将军是会连累家人的,他杀李敢,也是为了防止事态严重。(看了一下时间,这个时候太子刘据9岁,应该还没有宠幸李敢的女儿,他们还没有姻亲关系。而且惩治下属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军营里不是更合适?干吗偷偷摸摸的?)


司马迁在记载这一段的时候,也强调了一件事:霍去病与卫青有亲戚关系。

直接从亲情上来看,其实会更合理。


接下来压力给到了汉武帝。

汉武帝不愧是智商在线的影帝……直接来了一句:触鹿而亡。

汉武帝太宠霍去病,这个没话说,另一方面,也是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本来汉武帝最近也一直在安抚李氏,不过收效甚微,既然都这样了,索性直接搞大一点咯。


如果是在热搜上的话,这件事情可能爆了又爆,汉武帝和卫青都想息事宁人,但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反而霍去病直接来了一记铁拳后,词条不可见了,事情就这么收尾了。


这么劲爆的事情结束后,李敢的女儿又进了宫,后来被太子刘据宠幸。

扇了一巴掌,再给一颗枣,反而和谐下来了。



真是乱七八糟的一大桩事。


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刘卫霍,他们其实是互相拴着的,是一条战线上的。

在李氏看起来,可能就是一丘之貉、互相包庇、狼狈为奸吧……


不仅是主观上的爱憎,客观上,此时的汉武帝也是需要卫青的。

卫青声望在外,一是可以压制匈奴,二是可以震慑诸侯。

比如说令淮南寝谋。

所以他还是会让卫青在朝中留有一席之地。


至于需不需要忌惮,会不会感到威胁。


卫家最显贵的时候,卫青是大司马大将军,三个儿子都有封侯,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卫子夫是皇后,刘据被称为卫太子。

但太子和皇帝其实不是一伙的。

虽然汉武帝很多时候都直接把政事交给太子去管,但他们确实三观不太合,只是凑合过日子。

相比之下,卫青和霍去病跟汉武帝更亲近。


而且这还只是昙花一现。

很快霍去病逝世,刘彻悲痛不已。

卫青在世的时候,儿子已经失侯,刘彻又开始发动战争了,任用的是别的将领。

皇后失宠,太子不类父,他们俩在宫里都岌岌可危……

说什么“卫子夫霸天下”,落到实处之后,根本看不到他们权力所在,只有卫青所谓玄之又玄的声望了。

被汉武帝亲手捧起来的奴仆一家,其实轻而易举就会垮掉,就像泡沫一样。

在汉武帝这样霸道的帝王面前,别的势力都很不堪一击。


汉武帝需要卫青来稳住一定的局势,卫家也必须要倚靠汉武帝的宠信才能有立足之地。

相比之下,是卫家更需要这段关系。



君臣之外,他们又有比较深厚的复杂的感情,所以互相都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比如卫青不会想着去谋反,汉武帝也不会想着去弄死卫青。

相权有一定程度是要和皇权抗争的,不能让皇帝随心所欲,但是汉武帝的丞相都很像吉祥物,所以这个重任应该是要交给大司马卫青的。

而卫青他……从小跟在刘彻身边耳濡目染,很大程度上是跟汉武帝一条心的。


嗯……大概就是这种微妙的感觉。


与其说是谁忌惮谁,倒不如说是互相取暖。



那些觉得卫青功高盖主的,应该没有认真去看,卫青的出身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宁乘出谋划策的时候,担心卫青的外戚身份。

平阳公主三婚,考虑卫青的时候,也在想他曾经骑奴的身份。

世家大族对他的看法,可以直接参考司马迁的态度。

哪怕是在不相关的地方,也要强调一下卫青的姐姐是皇后,有些时候看得莫名其妙。

这种权威人物的偏见,甚至可以引导几千年的人。

太史公说,没有人称道卫青。

这并不是因为卫青功劳不大、为人不好。

而是大家都把他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很难去说他什么。


看不起他,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功绩。




一个是局势上并不需要去忌惮,另外,从个人情感上,汉武帝也是一直偏向卫青的。


卫青去世之后,汉武帝在求贤诏里感慨: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受着那么大的争议,又立下万世之功的,除了卫青,很难想到还有什么人。

在他看来,他的将士们在外头出生入死,这些呆瓜却在后头叽叽喳喳,怎能不让他反感呢?

不过这些话,他是在卫青去世后才说,卫青在的时候,看起来也不在意这些,他也不去强调。

等人一不在,他反应过来,突然间气到不行。



漠北大战四年后,平阳公主嫁给了卫青。(看到很多时间记载有出入)

而汉武帝也会偶尔赏赐给卫青平阳一些玩物,比如那种上头带着9条龙的香薰……

这个感谢考古工作,我看到的时候也有点惊讶。

汉武帝不喜欢的人,基本上都身首异处了,连他的儿子都算上。

能安稳养老,死去还能陪葬,还要给他起冢,做成阴山形状的,这,只能说是有感情在的。



后期卫青还是陪在武帝身边的,他甚至还能当一个传话筒的作用。

汉武帝发现太子和皇后很担心,会直接让卫青去传话,对他还是和很久之前一样,哄道: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以文治国的君主,还有谁会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和太子不安,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

一下子安抚了三个人。

从后来汉武帝杀了这帮人又杀那帮人的行动来看,他后期确实是后悔了。

他现在说的话,应该还是有几分真心的。

就像是很久之前他跟卫青说话的语气一样,那时候卫青觉得不应该册封三个儿子,而应该赏赐战士们,汉武帝直接忽略卫青的推辞,道:放心,朕当然没有忘了各位校尉们的功劳,现在就来考虑他们的奖赏了。

真是面面俱到啊刘小彘,这话听起来有点臭屁。

不要忘了汉武帝的嘴甜属性,他可是从小就能把陈阿娇哄成媳妇的!

他甚至跟主父偃说“相见恨晚”,跟汲黯说“你是觉得官职太小吗?放心吧,朕还会把你调回来的”……

嗯,秦皇汉武,其实都有一点嘴甜属性。

果然,想要成大事,首先嘴要甜呀。


卫青本人那么单纯,随便哄哄就好了。

所以他也一直是比较安心的状态。

大概就是,他是能明显感受到皇帝对他的宠信的。

比如他会若无其事地说出“以臣之尊宠”这样的话。

“以我这么尊贵,这么受宠,我都不敢在外头直接诛杀将士,而是交给天子去处理,由此来展示为人臣子不敢专权,不也是可以的吗?”

大将军,真给你聪明坏了。


他甚至若无其事暴露汉武帝的隐私,比如跟苏建说:陛下看到窦婴和田蚡养门客,经常咬牙切齿……balabala,总之,不会养。

司马迁在写霍去病的时候,特意写了一个特点:沉默寡言,不泄露别人说的话。

哈哈哈哈,怎么会莫名其妙写这样的特点啊,是在影射谁吗?

还是缺少素材,去问过,然后发现霍去病压根不搭理自己啊?


同时期的人看卫青,是会有点复杂的。

他有一个很显著的属性,就是,他是皇帝的人。

可以说是爪牙。

一手培养大的那种。

如果汉武帝一直英明神武,那么众人看他,也会觉得他仁善可爱。

如果汉武帝长年征战弄得百姓流离失所,那么众人看他,就会觉得他穷兵黩武,不体恤百姓疾苦。

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总的来说,卫青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

除了小时候吃过苦,别的时候他一直在一个幸福安稳的状态。

他的事业蒸蒸日上,达到了别人前所未有的高度。

身边的人也都对他非常好。

进宫之后汉武帝会保护他,太后会赏赐他,霍去病长大后会护着他,后来娶了平阳公主,公主也选择和他同葬。

看传记的时候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

有人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有人说“将军本是椒房宠”,就当大家是在为他的幸福生活而感慨吧。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卫青去世。

汉武帝赐谥号“烈”,允许其陪葬茂陵,并按照阴山形状为其修筑墓冢。

从此以后,汉武帝的年号再也没有用过“5”这个数字。

从原来的6年一循环,成了4年一循环。


这个时候的汉武帝正值壮年,但他已经眼睁睁看着两位爱将离他而去了。

他一直是一个骄傲的君王,甚至有些自负。

他想,一切都还可以重演。

但是到了后期,李陵李广利接连投降匈奴,同样倾尽国力的战争,却怎么样也达不到曾经的高度。

他发现自己根本培养不出下一个卫青霍去病。

他做的事情总是出差错,他已经无法去控制事态的发展了,他陷入极度的不自信之中,杀了一批又一批人。

身边的人唯唯诺诺,战战兢兢,所有人都用恐惧的目光看他,没有一个人敢跟他说真话。


这个时候,也许他会想起,那位总是对他露出笑容的少年吧。


(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