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足足 37 年而不肯下葬呢?

发布时间:
2024-09-30 00:51
阅读量:
18

首先说明一点,孝庄的棺椁不是在“宫中”停留了37年,而是在清东陵外的“暂安奉殿”里停留了37年。

那康熙为什么没有把老祖母给下葬了,而让她在外面逗留了37年呢?怎么能这么不孝顺呢?其实,也不是康熙不孝顺,而是孝庄临死的时候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让康熙无法给孝庄下葬。

1687年12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亲自伺候左右,为孝庄端汤端药。他还率领全体大臣到天坛去向上天祈祷,希望太皇太后的病能早日康复。

在天坛,康熙痛哭流涕的向上天诉说:“苍天啊,朕从小就没有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享受过亲情的快乐,幸亏有皇祖母,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30多年来,多亏了皇祖母的悉心教导,才能有今天的大清盛世,如果没有皇祖母在,也不会有我康熙今天的成就,皇祖母的恩情,我此生难报,如果有可能,我愿意减去自己的寿命,换得皇祖母长命百岁”

由此看来,康熙对孝庄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好孙子。

但是,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阳寿到了,并不会因为你是太皇太后就让你多活1秒。12月25日,孝庄太后在慈宁宫驾鹤归西,终年75岁。

临死前,孝庄对康熙说:“你爷爷(皇太极)的墓,已经安放很多年了,就不要再因为我去动了,如果把我运回盛京重新修建陵墓,也会劳民伤财。就不必让我和你爷爷合葬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你们父子两个,就在你爸爸的陵墓附近给我找个地方安葬了吧”。

这段可不是我瞎编的,《清圣祖实录》里有记载,原文如下:

“太宗文皇帝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清圣祖实录》

这下康熙可就尴尬了,因为按照大清祖制,帝后是要合葬的,而孝庄却明确表示,不和皇太极合葬。康熙左右为难,听老祖宗的吧,有违祖制;不听老祖宗的吧,自己则成为了不孝之人。

退一万步讲,即便不顾祖制听了老祖宗的话,那她的陵墓怎么选?清东陵内,顺治已经占据了最好的风水宝地,孝庄总不能屈尊在顺治之下。

这件事,让康熙非常的头疼,即便贵为千古一帝,能平三藩,能灭鳌拜,但是唯有这件事,康熙始终没有好的办法解决,于是,孝庄的棺椁就一直在清东陵外停放着。后来,康熙干脆把孝庄居住过的慈宁宫拆了,在清东陵外重新搭建一个一模一样的,把孝庄的棺椁放了进去,这一放就是37年。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这孝庄为什么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不愿意动皇太极的陵墓,不愿意劳民伤财,就愿意在关内守着顺治、康熙爷俩吗?

不管孝庄是怎么想的,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反倒是引起了民间热心人士的种种猜测,总结下来,大概是有3方面的原因:

第一种,与多尔衮有私情,没脸去见皇太极

孝庄与多尔衮的事儿,你们都知道了吧,地球人都知道了。

这件事,史书上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但是在民间传的可是邪乎的很,什么太后下嫁,俩人从小青梅竹马,多尔衮霸占孝庄,孝庄为了儿子能坐稳皇位主动投怀送抱等等,说的是有鼻子有眼。

这股风,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呢?其实都来源于清初文人张煌言的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很明确的表达出来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慈宁宫里很热闹,为什么呢,太后要大婚了,结婚对象是谁呢,没有说,但很明显,除了多尔衮,谁还有这个资格来娶孝庄呢。

从清朝到民国,以至于到现在,这首诗都是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一个“铁证”。

真的是“铁证”吗?

其实稍加分析就能发现,这首诗是有漏洞的。孝庄住的慈宁宫是顺治十年的时候才建成,而多尔衮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就已经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俩人怎么可能在慈宁宫里结婚。

再联想一下张煌言的身份,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还是南明小朝廷的反清将领,所以,他写这首诗明显有抹黑孝庄的嫌疑,而且,这个人很聪明,他用写诗的方法来表达,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即便有人说他是谣言,他也可以说:“我就是写一首诗嘛,属于文学创作,你们不要当真”。

因此,有人说是孝庄没脸去见皇太极这个说法,是不太靠谱的。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孝庄无论是出于对多尔衮的感激也好,对多尔衮的害怕也好,她有99.99%的可能与多尔衮搞到了一起,但毕竟这都是后人的猜测。

另外,即便俩人真的有事儿,按照当时满人的风俗,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其嫂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可不必躲躲藏藏的,多尔衮连自己的亲侄媳妇都娶回去了,还在乎一个嫂子吗?

第二种,皇太极冷落孝庄多年,孝庄对皇太极已无感情

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孝庄在皇太极生前并不得宠,也不是皇后,她只是皇太极众多老婆中最普通的一个,甚至在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时候,重新为后宫老婆们排位置,孝庄在皇太极的5个老婆中排名第5,最后一名,只是一个小小的“庄妃”。

皇太极最喜欢的人,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

皇太极为什么不喜欢孝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皇太极的婚姻史。

皇太极的第一个老婆,是孝庄的姑姑哲哲,蒙古科尔沁亲王的妹妹,担负着满蒙联姻的使命,嫁给了还是皇子的皇太极,但是这个哲哲肚子不争气,嫁过去几年了,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这下,科尔沁人着急了,让你过去开枝散叶呢,你这没动静,以后我们科尔沁家族还怎么混,于是,为了能早日的给皇太极生孩子,孝庄作为第二个政治联姻的道具,被送到了皇太极的床上。

孝庄倒是生了,可惜一连生了2个女儿。科尔沁人再次坐不住了,再送!于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又被送到了皇太极的床上。

可能因为海兰珠嫁过人的缘故吧,比较懂男人,所以很快就获得了皇太极的宠爱,甚至宠冠后宫。海兰珠倒是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很快就夭折了,海兰珠也因此郁郁而终。

在皇太极的心里,哲哲是皇后,是满蒙联姻的门面,不管他喜不喜欢,哲哲都必须是皇后,要不然没法给科尔沁一个交代。而海兰珠,又是自己心里的最爱,至于其他人,统统被皇太极忽视。

再加上,后来蒙古林丹汗被打败,他的妻子们纷纷投靠皇太极,成为了皇太极的妻子,孝庄更是泯然众妃中。

因此,说孝庄和皇太极没有感情,这倒是真的,算是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第三种,孝庄托梦康熙,就在清东陵安葬

这是民间的一种传说,不管真假,我们先姑且听一下。

说孝庄的棺椁本来是要运往盛京沈阳的,途径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棺椁变得非常的沉,多少人都抬不动。晚上,康熙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孝庄,孝庄说:“我舍不得你们父子俩,就把我安葬在清东陵吧”。

这种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孝庄临死的时候明确说了,就地安葬,不运往盛京了,康熙不可能去违背孝庄的意愿的。

这也就是农民大哥们,端着碗蹲在太阳底下,侃大山、吹大牛用的,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说一乐的事情,不必当真。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这孝庄的棺椁在清东陵外一放就是37年,康熙不发话,谁也不敢去动,直到康熙死,这件事都没有解决掉,也不知道九泉之下,康熙见了孝庄以后会怎么给孝庄说,估计劈头盖脸一顿骂是少不了的。

好在,康熙有个好儿子,雍正。

雍正3年,正好是孝庄和皇太极结婚的100周年纪念日,雍正说:“今年是个好日子,你看,这老祖宗在清东陵外几十年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爱新觉罗家族人丁兴旺,全部都是托老祖宗的福,说明,老祖宗那个位置是个风水宝地,干脆,就把老祖宗的陵墓建到那里吧”。

于是,孝庄的陵墓最终就建在了清东陵外的左侧,命名为“昭西陵”,寓意着和沈阳皇太极的昭陵是一脉相承,“神明所致,无关远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