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级职称考出来有用吗?
考前觉得能拿下中会证书的都是大佬,我能考上升职、跳槽、实现人生逆转的时机不就摆在眼前了;
考后才知道中会证书说到底就是一个加分筹码,实现人生逆转的时机就更别提了;
除了让我傻呵呵做了几天白日梦之外,也没啥了。
但这样说并不是劝大家不要进行中级考试,考是必须要考的,有证书绝对比没有强。
至少多几百块这是没任何悬念的。
不过不要指望拿到证书之后自己的人生就会有什么翻天覆地变化,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展现的,是在未来某一刻让你有被看到的机会。
当时和我一同进入公司的研究生一共三位,本科生两位,但我有中级会计证,所以说直接的升职加薪看不到,但长期的隐藏福利是肯定的。
再说了,现在就业环境时不时地动荡一波,谁知道会不会突然被淘汰,哪怕不等长期福利,为了眼前也要抓紧时间拿下为好。
更何况中级又不用考个三五次,掌握住学习方法,一次备考三科过线拿证多的是,加上每个公司的标准不一样,体验更不一样,不如先拿下来体会一波。
虽然经常有人说我自恋,但在备考这方面实务84、财务91、经济法93的成绩还真没多少人能考出来,在备考方法上我就是很自信我的方法就是出成绩。
高分总结起来也很简单:跟对老师、做好计划、找到做题方法。在我看来,做不好这三件事,拿证基本是没希望了。
——跟对老师
备考中级的人有个通病,就是觉得自己在职这么多年,基础知识肯定不在话下,看看教材做做题就行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自己看书不仅很难理解其中的知识点,还极度影响备考进度,在原有基础上跟着老师学才是备考的最佳选择,不要有侥幸心理。
跟着老师是一方面,跟对老师才是关键,市面上的机构多,各机构可选择老师更多。
在选择老师前需要对中级会计有个正确的认识,中级的考试内容并不是将三科内容全部涉及到,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划分高频考点—附加考点两种,高频考点顾名思义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和分数占比都是最高的,非高频考点则是每年不断变化的,这个具有一定随机性。
所以想省事的拿下证书,备考重点一定是从常规考点转移到必考考点的。
1、南文文核心800题中级
南文文核心800题是把握中会高频考点最到位的课,备考的时候好好刷一遍,过线拿证也能事半功倍。
听课的时候我就感受到南文文这个课应试性非常强,不管是会计实务有多少知识点,经济法中的律条有多难背,财管计算题难度有大,课上重点跟着老师讲的真题去学习实用的解题技巧和做题方法,这些问题都能被我很轻松的化解。
刚开始我还是那种只会死记知识点不会做题的“菜鸟”,但是跟着南文文这个刷题课听了一段时间后,每个题型都能用上学到的技巧去解答了。之前一直拿不下的现值计算题,在听了老师讲的例题之后,很快我就把普通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的区别以及对应的公式掌握住了,后面结合题库和技巧做好刷题练习,分数自然而然有了明显进步,对于突破60分,顺利拿证也有了更大的把握。
2、东奥全套基础课
这是把中会知识点归纳最全的一个视频课。
明白哪些是高频考点之后,把基础知识讲解作为补充类视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足够全面,知识点讲解够细,便于辅助理解,东奥的视频课恰好满足这一条件,与南文文搭配能更大程度上提升全面掌握知识点的效率。
备考时需要一边看南文文一边看东奥,先看一章南文文,了解什么是高频考点,考点的出现形式是什么,大概占比如何等,在此基础上听东奥,对于重要考点该记笔记的记笔记,该背的及时背,非考点则倍速过一遍了解个大概即可。
这样备考最大的好处就是一个是书面讲解,一个是真题带入,两两结合,掌握考点基本没什么难度,更是避免了浪费时间在一些非考点内容上,尤其是没必要的难题上面。
——制定计划
中级会计几乎无人辞职备考,代价太大,本来备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辞职不就相违背了,但在职备考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双重消耗,一味的将自己的大脑和眼睛放在书本上是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过程的,这样时间久了就会一直处在一个错误的备考思路中,最后成绩当然也不会理想。
及时制定备考计划是备考的基础,计划主要分为时间和每天的备考任务量。备考时间上个人不建议时间过长,大于半年都不可取,容易疲惫很难坚持,中途放弃不如从未开始。
但中级的备考难度不容忽视,加上在职备考,每天只能抽出三四个小时,甚至更短,在总长度上适当延长无可厚非,所以综合考虑,备考时间4-5个月是最恰当的备考时间。
具体备考内容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计划,不用具体到每分钟,根据自己的时间分配量就可以,注意劳逸结合。
不要平均分配时间,这样是不合理的。因为《中级会计实务》的内容即多又杂、且难点很多,有些内容需反复阅读才能读懂。其次,比较合理的复习顺序应该是《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
这是由各自的特点决定的,《财务管理》的理解性最强,《经济法》的记忆性最强,而《中级会计实务》介于二者之间。
1、两个半月——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主要是前面提过的南文文+东奥的组合,通过听南文文掌握考点,听完南文文再听一遍东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然后再把章节的习题做一遍,学到的知识点要学以致用,多做题才能牢固掌握知识点。
遇到简单的章节就快速过,把时间留给重点章节,重点章节还是要以课程为主,听懂了再去做题。
基础阶段刚开始会很难,时间紧内容多,不过坚持下来之后,后期的复习会简单很多。
2、一个月时间——强化提高
这个阶段是对上阶段的强化,也叫巩固阶段,主要是对考点的归纳总结记忆,对复杂章节的深入理解。比如会计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这种都是考点中最难的一部分,不耗费心思是不可能理解的,实在理解不了就需要再听一遍课程,并配合强化提高阶段的习题。
此阶段正式开始整理错题,针对错题涉及到的知识点重新听课,直到做对搞懂为止。
3、半个月时间——冲刺阶段
主要是对需要记忆的地方强化记忆,把上阶段整理的错题再做一遍,提高做题正确率和速度。
最后半个月是做真题的最后阶段,只做近五年就够了,每套真题建议都要重复做上两遍,不想买双份用铅笔做,然后再把答案擦掉继续第二遍做,看是不是有题目第二遍还做错了,反省一下原因在哪里?再结合着南文文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就可以了。
——做题方法
1、做题主要以真题为主即可,会不会都要多刷两遍。
真题更加趋近于考场上出现的题型和难度,所以与其刷各种模拟题,大搞题海战术,还不如花点心思多钻研真题来得实在。
做题的时候要注意把控好时间,最终都是要上考场的,就把每次做题当作是真实考试去做,得出来的结果也更加真实,还能督促自己提高做题速度。
做完题对完答案后不要着急将试卷扔到一边,将那些错题的原因、相关的知识点和解题的方法总结出来,这些都是很宝贵的。
即便是当时我听南文文老师讲题,也是先自己做一遍再去听老师讲解,之后将那些错的,自认为很有价值的题记在错题本上,方便之后经常拿出来回顾,巩固知识点。
第二遍刷真题结束后,就是通读课本,浏览,把真题对应的知识点快速的串一下。主要是为了掌握高频考点和查漏补缺,跟着南文文上的考点总结真题,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考前,直到近五年的卷子每张都在80+。
2、做真题的过程也要注意记录错题的方法。
除了真题之外,最后价值的就是自己的错题,记录错题并不需要把所有的错题都机械地抄写到错题本上,错题本上整理的也不一定都是错题。
选择记录的应该是有代表性的已错题、易错题、重点题、难点题、创新题等等。
作为个性化的复习工具,错题本的内容应远大于形式——整理错题的过程应该是把书本读薄、把试卷学透的过程。
错题本也应是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是学习重点、解题难点、知识精点的集合。 根据知识点/题目类型/错题原因等不同标准对错题进行分类复习
Ps:记录错题时要写清楚这几部分内容:
①题目本身(题干过长可打印完直接贴到错题本上,节省时间,没条件的剪裁下来记录在旁边)
②正确答案(最好不要重复错误答案,直接记录正确答案即可)
③知识点(帮助梳理知识体系,对必考考点特别标注)
④解题思路(同理,最好不要记录错误解法,避免混淆、干扰解题思路)
⑤错误原因(挖掘深层次原因,比如对某一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而不仅仅是因为马虎粗心)
⑥注意事项 (及时反思、总结提高)
——不要熬夜
特别不建议大家熬夜,我之前看过一个备考者连续几个月学习到十二点,最后还是没考过,感觉是挺努力的,但是没有效果就要反思自己了,夜里学习真的效率就高吗?从翻书到关上书那一刻真的都在用心专注的学吗?如果都是否定,那结果也可想而知。
人们总是陷入一种自以为很努力的误区,可能手上确实在做很多事情,但那些都是机械的没有任何思考的,即便是动了脑中间也可能各种开小差,时间是过去了,但真正能记到脑子里的东西却很少很少,熬夜就成了努力的借口。
十点半前是最整个脑部最活跃的时候,在此之前学习效率最好,不要做看起来的努力。
对自己记忆力没有信心,想走“勤能补拙”路线的,不如试试用思维导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能很直观的了解每科的重点部分在哪,像那些冷门的、占分比不高的章节上没必要下太多功夫,把所有的精力放到那些重点、得分高的章节上才是最要紧的。
现在距离19年拿证已经过去4年,两个辞职,三个留下,我升为组长,因为原主管休产假,目前代理主管。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证书的存在让我有了被公司看到的机会,所以,有想法尽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