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女孩和中国女孩有何区别?俄罗斯女孩对中国男人是否更加偏好?

发布时间:
2024-10-03 11:43
阅读量:
19

俄女的特有气质可以概括为「雌竞文化的内卷成果」。

在西北欧,展现魅力通常由男性承担多一些,长久以来有「骑士风度、绅士风度」的说法,后来美国盎族主导的的「阿尔法学」也是基于同样的逻辑出现的,只不过被拜盎撒的东亚男认为是什么特别进步而强大的新模式,是救命稻草。

Alpha Male是一个东亚文化中不存在的概念吗?

在俄国(以及其他众多东北欧国家,下同),展现魅力由女性承担,但这一文化不以地中海式的文明教化为基础并转化成什么利男的社会化形式,而是直接与女性的天性结合,因而就与「捞性」高度结合了起来。「女性魅力」的发挥,和与「捞性」的结合,就是俄女不同于西北欧女和其他地区女性的特点。

之所以很多人明显感受到「俄女拜金」,很大一部分是它没有任何社会化的合法化包装,也就是说,俄女的拜金不被建构成什么「男性天然应当接受和承担的某种事物」(如「男责、礼金」),此外,俄族的「栓文化」较弱,当代的原子化程度也很高,通常并不存在「一大家人分享金币」的情况,因此任何要求只能由俄女亲自直接提出。

两性关系的默认互动模式通常会反映在肥皂剧中,俄剧较为特别的一点就是存在众多「几个女性角色互相竞争」的情节。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女追男」的模式,但很明显存在「吸引注意」的目的。

在俄女生活中也较多存在类似细节,比如两个很好的闺蜜,其中一个看到一个男的和她的闺蜜搭话,而对她自己似乎有点冷淡,这让她气不过,于是她们两个就闹掰了。

俄女强烈的雌竞气质也让世界其他地区的女性感受到了。在土耳其,最大的外娶源并非俄国或波兰、乌克兰等东北欧国家,而是阿拉伯和中亚,但土女在谈及阿拉伯女或中亚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见,却在谈及俄女时十分愤愤不平。

俄女能把这种雌竞效果扩大到全世界,和俄女的「外嫁偏好」密切相关,且该种「外嫁偏好」比较纯净,也就是「偏好外嫁,但对踩俄男没什么兴趣」以及「对世界各族一视同仁地外嫁,而非出于进步程度、种族、人均GDP、洋气值等指标而排出十分悬殊的外嫁天梯」。所谓「俄女其实更喜欢西北欧,不喜欢国男」是一个输壬常见的自踩话术。问题是俄国的人口分布和西北欧靠近,而离国男分布区较远。事实上,在少有的相邻分布区,俄方几乎已经被娶干净了,比如外东北。

俄女的「外嫁偏好」也是其整体的两性文化的反映。俄族历史上既没有出现「男性魅力文化」,也没有出现「男性责任文化」,因此俄男没有任何男性形象的抓手。俄男这种「白板」一般的形象,会导致俄女不被俄男吸引,因而选择外嫁,但另一方面实际上也预防了俄男的负担,毕竟俄男没有什么「俄男必须展现阿尔法魅力」或者「俄男必须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责任」,这就是「不被踩」的基础,因此,俄男尽管面对着「俄女对全世界无差别外嫁」的局面,但在庞大的本土生态环境内,主观上感受到的压力并不大,特别是与前述的另一点结合,依然是「雌竞受益者」。

与俄男相对,国男具有「汉唐原儒老保」形象促成的外娶力,但这一形象正是「男性责任文化」造成的积淀,在塑造出对外形象的同时,也在本土后现代化后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西北欧与东北欧相比,传统上有极强的「栓文化」,也就是「不得外嫁」。其发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从未成功过的」,也就是在西北欧的栓学和各种「优越论」满天飞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年代,也从未赢得对其传统上的文明上位者南欧的嫁娶优势,一直都是数倍的劣势。另一种是「先被栓但后现代化解栓」的,也就是西北欧女对黑非洲人、南亚人的情况,但由于黑非洲人、南亚人并不算是文明上位者,所以西北欧女对黑非洲男、南亚男的偏好较小(盎撒除外)。第三种情况是西北欧在栓的过程中成功注入了对东亚「深入人格细节层面的种族主义」,并被西北欧女习得了,因此在解栓后,也不偏好外嫁东亚男。

西方人所说的黄祸(yellow peril)是怎样从蒙古人变成中国人的?为什么白人社会如此忽视华裔?

西北欧这种对东亚的「深入人格细节层面的种族主义」,对南亚并未成功,因为南亚具有「类地中海样貌」,也就是和西北欧的文明上位者南欧和中东十分相似,这也确立了南亚人在西北欧陆「不强但也凑合」的外娶力。印尼人对西北欧的外娶力是东亚-东南亚国家里最强的,也是同理。而对盎撒,南亚人的外娶力则强得多,这是因为印度在近代被盎撒塑造成了「雅利安古国、印欧人源泉」。

对非洲黑人的情况之所以能在西北欧解栓后翻转,是因为非洲黑人被塑造为了「具有体育形象,甚至(在盎撒国家)具有文艺形象」的「坏而强」的存在。此外,黑非洲人并不被西北欧-盎撒进步主义收编,也就是说,黑非洲本土或盎国非裔不会做出「认西北欧人为先进者,认工业革命和大启蒙的神圣意义,废掉自身的文化只为憋出航母GDP」这样体现自己「被价值观收编」的下位者之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