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四十年来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发布时间:
2024-10-04 11:38
阅读量:
23

提起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知道他的中国人应该不多。但是这哥们儿在美国的知名度很高。

一方面因为他从小患有费尔班克氏病,导致身高只有1米49,却“身残志坚”地读到了法律博士,拿到了精英阶层的门票,可谓“美国梦”的杰出代表。

另一方面,先天硬件不足的赖克在大学时谈了一个国民校花级的女朋友——罗德姆希拉里,轰动全美;两年后,他又与一个美国精英小伙——比尔克林顿成了老铁。

1992年,赖克的前任女友和现任好友携手入主白宫,还邀请他一起去玩耍。赖克欣然应允,成为了美国第52届政府的劳工部部长。


希拉里、罗伯特赖克(中)、克林顿

上任后的赖克颇有干劲,接连出台了限制高管工资、向富人加税、加强工会势力等措施,搞得各大财阀对其恨之入骨,大骂他是“红色当权派”。

不过4年后,当成功连任的克林顿邀请赖克留任时,却被其婉拒。在卸任致辞中,赖克丝毫没有掩饰他的心灰意冷:

各位朋友,我们的社会正在一分为二。一半是少数的赢家,另一半是被抛在后面的大多数美国人。

其实,赖克关于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撕裂分化的担忧,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张图:


美国劳动生产率与工薪阶层工资变化趋势

在第一张图中,二战后的美国劳动生产率一路走高,带动股市一飞冲天,富裕阶层的资产性收入节节攀升。但劳动阶层工资自80年代开始,就一直没涨过。



第二张图,代表90%民众所占社会财富总量的红色曲线,在80年代达到峰值后掉头向下;而代表0.1%金子塔尖的蓝色曲线,也几乎在同一时间一飞冲天。

于是,今天我们这篇故事要回答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

  • 80年代的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 从1980到2022,美国人经历了什么?
  • 这场持续40年的分化,究竟何时收场?又将怎样收场?

01 浓眉大眼的叛徒

2018年,美国公布了一份由普通民众评选的历任总统排名,1981年入主白宫的里根高居第9。而排在他之前的,大都是些美国建国时期的“上古先贤”和二战时期的“战斗英豪”。



在美国人眼里,这个出身好莱坞的演员总统将美国从越战和石油危机的泥潭中拖出,并一手导演了苏联的崩溃,是带领白头鹰走上山巅的最大功臣。

但是历史的分叉,往往隐藏在辉煌背后那些不起眼的阴暗面。

就在里根上任后的第193天,美国航空管制员工会(PATCO)组织了一场13000人的世纪大罢工。里根闻讯迅速做出回应:

48小时内复工,否则解雇。


PATCO大罢工

2天后,11345名航空管制员失去了工作。联邦法院锦上添花,不仅宣布罢工违法,还将PATCO彻底取缔。

一年前的大选中,全美只有两个工会支持里根当选,PATCO是其中之一。

这一事件对美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打破了战后整整30年的“美国梦”——即工人联合起来赋予工会权力,实现了与资本的“议价权”,进而维持了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同步增长。


工会会员数量与中产阶级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变化

多年以后,《纽约时报》评价道:

与历史中任何劳工争端相比,里根才是对美国工会造成最大破坏的人……他导致了我们所有经济困境的根源:在企业利润增长的同时,劳动阶层的收入却在停滞。

更讽刺的是,就在那个“美国梦”的时代,里根当选了好莱坞的工会主席,并领导了该工会历史上第一次罢工。


里根参演电影剧照

是的,革命队伍中出了叛徒,还是个浓眉大眼的叛徒。

02 从工人到卡奴

公允地说,里根确实称得上胆气过人。他敢于摒弃西方长期信仰的凯恩斯主义,接纳当时非主流的“供应学派”,推出了堪称天马行空的“里根经济学”

其主要核心为,当凯恩斯主张的政府干预无法摆脱滞胀,就索性为资本解绑,依靠资本骨子里贪婪的原动力盘活经济。

为此,里根与撒切尔夫人联手拆除了各国之间的管制壁垒,让资本自由流通,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


资本主义世界最亲密的盟友:里根与撒切尔

于是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资本流向价值洼地,制造业一个接一个地出走,国内铁锈区开始形成。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里根为啥敢于对工会强硬——东亚有的是物美价廉的工人。

另一边,流出的资本在东亚浇灌出物美价廉的商品,返销美国。10年间,美国本土销售的进口鞋比例从22%飙升至76%,进口钢铁比例从15%上升到25%轻重工业全面失守。

当然,后果最终还是要底层来承受。截止至80年代末,全美汽车行业失业人数达到30万,钢铁行业就业人数更是直接腰斩


铁锈区里失业的人们

而更有意思的数据是,美国拥有信用卡家庭的比例,从70年代末的16%上升到80年代末的56%,平均欠款额度也从839美元上涨到了2404美元。

美国开始了从制造业到金融业的转换。

现在透支了未来。

03 推高股价的本质

其实早在里根上台的第二年,金融业就成了其重点扶持的对象。那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允许银行动用客户储蓄购买金融产品的法案,华尔街的小鬼瞬间成了精。

到了1987年,未来被称为“经济沙皇”的格林斯潘刚刚上任美联储主席,就用大量注资的手段挽救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灾。


初出茅庐的格林斯潘与黑色星期一

从此,保持美股长牛就似乎成为了白宫的一种政治正确。从纳斯达克泡沫到911事件,从到次贷危机到新冠疫情,每一次大跌美联储都会出来兜底,来一场大水漫灌。

诚然,人人皆可参与的股市,确实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美国普通家庭的收益。但是,这场盛宴的本质是为谁准备的呢?


1980年至今的道琼斯指数(上)与标普50

1991年,美国证监会开始允许上市公司高管秘密套现股票,且无需向公众纰漏。

1993年,克林顿政府再次出台政策,规定如果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为股票期权,那么公司可以对100万美元以上的部分进行税前抵扣。

据说,时任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曾极力反对这项政策,却被财政部长鲁宾强行推动。

而这一政策的直接后果是,1992-2000的8年间,标准普尔500成份股公司 CEO的股票期权收入翻了9倍,平均实际收入从350万美元爆增至1470万美元,公司还由此省下了巨额税金。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2013年星巴克CEO舒尔茨获得了1.5亿美元股票期权,并一举为星巴克节省了8200万美元税款。


星巴克CEO舒尔茨

在这场只要无休止的推高股价,高管和公司就能无穷收益的游戏里,美国企业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开拓进取的活力。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曾在一次公开采访中直言:

如果90年代的思科、爱立信不盯着上市,而是继续聚焦研发和客户,华为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


如今思科与爱立信结盟

另一边,美股的财富狂欢将贫富差距拉大到了极致。时至今日,美国0.1%的精英坐拥20%的社会财富。这一比例已经无限接近了1920年代的水平。


最富0.1%美国人所占财富比重逐年变化趋势

那是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颤抖的大萧条的前夜。

04 “他们是要买下整个美国吗?”

股市蒸发89%、工资总额减少60%、5000家银行倒闭、86000家企业停工、2730000个家庭露宿街头、100000名知识分子移民苏联……


1929大萧条名场面——倒牛奶

这是1929年大萧条送给美国的最深处的噩梦,也催生了史上最强金融监管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出台,其核心为金融机构不得同时进行银行和券商业务。

金融大鳄索罗斯曾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

金融市场就好像一艘不稳定的邮轮,需要将船体分成若干个水密隔舱,这样即使某个隔仓进水,也不会影响整体的稳定。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相当于制造了这些水密隔舱。



事实上,该方案自1933年推出后,美国几乎50年没有发生过重大金融危机。

可是到了1996年,比尔克林顿连任了,罗伯特赖克辞职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财政部长鲁宾则联手推动了一项政策——允许银行设立证券关联公司。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就此名存实亡,水密隔舱被抽出了隔板。

两年后,银行业排名第一的花旗银行券商业排名第二的旅行者集团合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全业态金融集团。


开启贪婪时代的握手

就连一手抽出隔仓板的财长鲁宾得知此消息后都不敢相信,瞠目结舌地问:

他们是要买下整个美国吗?

再过一年,美国众议院终于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金融企业同时经营银行、券商、保险业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彻底废除。

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有着“汉密尔顿后最伟大财长”之誉的鲁宾,离开白宫加盟花旗集团,年薪1500万美元。


来中国访问的鲁宾

如果说90年代由期权减税法案带动的牛市长虹,仅仅只是扩大了美国的贫富差距的话,这些被《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扶持起的大而不倒的巨头,才是真正的猛虎下山。

底层收割,就此开始。

05 金融地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000年,纽约最豪华的中餐厅,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宴请已经连任4届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俩人配着卷饼小葱,干掉了一只北京烤鸭。

席间,德州牛仔出身的总统主要表达了一个意思:

经济我不懂,您看着办。



公允的说,格林斯潘和克林顿确实在90年代联手奉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增长十年”,不仅股市、GDP双双高企,更在金融、互联网、新材料等领域建立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除了那些已经渐渐染上锈色的工业区。

只不过,小布什总统确实有些倒霉,刚一上任就赶上了纳斯达克雪崩911事件。

于是,互联网增长乏力、制造业早已外流,干伊拉克还需要钱。

钱从哪来?

2002年6月,“美国梦蓝图”计划应运而生,表面上旨在解决贫困家庭的购房问题。



只是,穷哥们还不起贷款怎么办?那就由政府长期补贴的房地美、房利美负责兜底,收购贫困户的房贷合同,再将其打包成理财产品销售。

不过,忽悠消费者为这些垃圾产品买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谁最擅长呢?

自然是华尔街的大佬们。于是雷曼、贝尔斯登、美林、花旗等大机构纷纷吃下两房的房贷产品,再进行二次包装,整的那叫一个光鲜亮丽,果然卖的顺风顺水。


被银行、投行、保险、评级机构层层包装的房贷产品

于是,贫困家庭买到房了,金融机构挣到钱了,美国经济走出泥潭了,干伊拉克更起劲了。

金融地产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06 没有破产的资本主义

2006年,本该两年后退休的格林斯潘突然毫无征兆的辞职了,带走了无数掌声和赞誉。

而在他离去的背影后,美国国民住房拥有率达到了创纪录的69%,房价暴涨194%,次级房贷证券化比例93%,整个次贷市场规模突破20000亿,贡献了40%的美国GDP。



至于这一切究竟是繁花似锦还是烈火烹油,取决于房价是否能一直涨下去

于是,刚刚接替格林斯潘的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来到电视台,一脸笃定的说:

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全国范围内的房价下跌。



几个月后,全美房价应声而落。

次贷毕竟不是优贷。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违约,越来越多的房子被银行收回,重新挂在了房产市场。

供需关系就这样逆转了。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资本主义世界自1929年后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呼啸而至。

至于后果,我给大家简单罗列一下:

美国政府花了4000亿纳税人的血汗钱,兜底了频临破产的两房和全美最大的保险机构——美国国际集团(AIG)。


电影《大而不倒》讲述为什么必须兜底AIG

花了1250亿,为华尔街最大的9家金融机构注资

随后,JP摩根收购了贝尔斯登、美银吞并了美林、富国吃下了美联。

是的,它们越来越大了,10家银行控制了全美77%的银行资产。

至于那些精英们,破产的雷曼兄弟为CEO富尔德送上了4.84亿分红,主动请辞的美林证券CEO斯坦奥尼尔喜提1.6亿离职金。

巨额亏损的AIG就显得“抠门”多了,他们的CEO苏利文辞职时,“只”拿到了4700万补偿。


次贷“三杰”:苏利文、富尔德、斯坦奥尼尔(从左至右)

两年后,华尔街发放的总奖金额度高达1350亿。

再创新高。

07 神奇的美股,神奇的麦当劳

不过,这次次贷危机的后果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无数买了次贷产品的中产阶级,血本无归。

无数追逐美国梦蓝图的贫困户,钱房两空。

铁锈区里最后的制造业因为融不到资彻底破产,例如通用汽车,直接导致3000万人失业

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9年当选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神气的伯南克

精英们感激他用0利率和疯狂QE挽救了悬崖边的华尔街;

感激他大方的用纳税人的钱让金融寡头们成为了真正的大而不倒。

而伯南克也投桃报李,向美国股市附赠了长达七年的低利率。

于是,那些本因次贷危机找不到方向的上市公司们,革命性的发明了新的增长方式

以极低的利率向银行借债→用借来的钱回购股票→将回购的股票注销,减少股本→推高每股净收益→推高股价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还记得1993年克林顿通过的期权减税法案吗?



这里一个经典案例是我们熟悉的麦当劳。2010-2019,麦当劳营收下降了12.45%,股本数减少了29.25%,股价上涨了325.06%。

另一个数据是,从2013到2019,麦当劳支出了552亿用于股东分红和回购股票,而这6年公司总利润才272亿

2020年,麦当劳CEO坎普辛斯基年薪1084.70万,其中950万来自股票期权,是该公司员工中位数薪酬的1189倍


80年代后工薪阶层与大公司CEO工资差距变化

麦当劳这家神奇的公司,总能颠覆中国人的三观:

你认为他是卖汉堡的,结果人家是炒地皮的;

你认为他是炒地皮的,结果人家是借钱坐庄的。

08 “万众瞩目”的经济危机

如今,普通美国人已经彻底告别了二战后“一人工作,全家不饿”的“神话”时代。

与70年代相比,美国适龄女性就业率从20%升至71.6%;工作时长增加12周;家庭债务率从50%升至108.1%

也许这三项数据,就解释了美国中产是如何撑过这40年的。


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我们是99%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拉回到2022。

今年资本市场最大的“热闹”,就是美联储自2020年之后的首次加息。

而当加息完成后,大家又在等着二次加息和缩表



所有人都知道美债总额已经快30万亿了,所有人都知道美股已经泡沫遍地,所有人都在等着白头鹰似乎躲不掉的债股双杀。

用一句金融业人士的话说:

没有哪次经济危机会被这么多人估计到,也没有哪次经济危机会被这么多人期待。

那么,假设这一切真的如期而至,我们也就只剩下了一个终极问题:

如何收场?

09 “宰了地主的那头牛”

1933年3月12日,刚刚接下大萧条烂摊子的新任总统罗斯福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


罗斯福炉边谈话

这位在后世美国人心中排名第四的总统,用邻家哥哥般的语气对美国人民说道:

朋友们,让我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银行并没有把大家存的钱放在保险柜里,而是拿来投资,使一切运转起来……

然而面对那些大而不倒的华尔街巨头,老罗就没有这么和蔼了,他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举措大致可以归纳成一句话:

现在我要拿掉你们一块肉,为的是不让这些弱势群体生啃了你们。


罗斯福签署《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可即便如此,罗斯福也仅仅做到了缓解危机。我们都知道,真正将美国从大萧条泥潭中拖出来的,是覆盖2200万平方公里的炮火、9000多万条生命。

其实公允的说,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绝不仅仅是美国独有。从东到西、从古至今,几乎历朝历代都走过了前期均贫富、中期土地兼并、后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轮回。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假设罗斯福新政后没有二战,大萧条能平稳度过吗?

换句话说,美国是否能在悬崖边诞生一种机制,用相对和平的手段解决贫富差距?



毕竟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局,是希拉里前男友、克林顿前好友、美国前劳工部长赖克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

一位地主买了一头牛,这遭到了一个穷人的嫉妒。这时,上帝来到了穷人身边,告诉他可以实现一个愿望。奇怪的是,穷人并没有索要一头同样的牛,而是对上帝说:
宰了地主的那头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