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五大道房子内部为什么不让游人参观?

发布时间:
2024-10-08 05:16
阅读量:
23

天津洋楼里长大的孩子,也来说两句。

租界的老房子,上百年缺乏维护,又经历过地震,从内到外,都已破败不堪。

外部的裱糊尚且容易些,过去采用删繁就简的办法,对破损的细节和装饰物也不修复,或者干脆拿掉,只要维持建筑结构大体完整,适当的粉刷一下,也能看的过眼。反正大家也没见过当年是啥样。

但是内部的修缮,实在是一个大工程,而且成本高昂,根本修不起。

因为最初划定租界,修建洋房的时候,材料确实都很金贵,工艺也非常讲究。

你如果按原样修复,比拆了重盖还难。不仅是找原材料非常烧钱,而且不知从哪下手,还不如拆了重盖,都比修缮要省钱。我曾经听到一种说法,就是修一栋小洋楼,所需成本足够重新盖几个新楼。实在没有性价比,地方也拿不出那么多经费。

以我家为例,祖上曾经阔气过,算是政府官员,所以在民国时期,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废除,洋人陆续离开以后,国内的权贵们,就搬进了小洋楼。我家老辈人也买下一栋三层的洋房,还带个小院和地下室。

据说当时的住户,有义务维修和粉刷房屋。每隔两年必须自费粉刷一遍外墙,以保持街区的整洁美观。

直到我出生后,住在小洋楼的时候,已经是家族第四代人。但我家已经不再拥有整栋楼,而是只拥有一间斗室。在那个时代各种政策的安排下,小楼里住进了五六户人家,我家房本上只剩这一间。

当时楼里面已经破败不堪,到处都是乌黑油腻的,墙皮大片的脱落,有些地方露出建筑木材,很多设施都已废弃或被拆除。

比如卫生间里面的铸铁浴缸,外皮白色类似搪瓷,当时早就变成公用水池,花洒改成水龙头,大家在此取水、洗拖把啥的。抽水马桶被当成公用下水道。卫生间的地砖质量非常好,是红白相间的,平整光滑,几乎没有碎裂。

院子里有棵大树,原本长得很茂盛,遮天蔽日。后来因为电线杆越修越多,为了不影响布设电线,所有院子里的树,以及街上的大树,逐渐都被砍掉了。到后来城市发展,电线看不到了,都埋入地下。马路上就光秃秃的,电线杆是没有了,但树也没有了。

另外院子的院墙,原本是有很多装饰的,随着后来的多次维修,也变成了光秃秃的砖墙,装饰全都没有了。包括附近有一些更大的洋楼,更精美的院墙,也都面目全非,原有的装饰被替换,变成一些简陋的新装饰。

地下室原先有小锅炉,不知哪年被拆走了。楼里的壁炉也都被封上,改成了烟道,各家各户点起煤炉子,又在院子里搭了一排小屋,贮存自家的煤球煤块、蜂窝煤以及冬天的大白菜。

楼内有许多西式的窗户,都是木质的,尺寸很大,锁扣也都很特殊,整体富有艺术性。用了上百年,还是完好无损。但可以想见,如果坏了真的很难维修。

楼里面全是木地板,包括楼梯也是木质的,经过上百年的使用,已经全是黑色的,看不出原先的颜色。但难得的是,每一块地板都很长,彼此连接紧密,完全没有缝隙,即不渗水也不变形。因为这种木地板,其实并不是一片一片的薄片,而是高度大于宽度。从表面上看不到一巴掌宽,实际上每一根都是厚厚的原木块,立着插在地上。它是见宽不见高的,就像秦朝修的驰道一样,插入地下很深。要是完全取下来,每个房间大概都有好几立方的优质木材。而且据说地板下面,还有许多木梁垫着,跟铁轨枕木一样,预先垫了一层,既隔音又保温。

房屋经过76年大地震,建筑没有大的问题,房顶只有一个小裂纹,室内墙皮脱落一些。得益于墙壁里面有圈梁,具体什么叫圈梁,我也是听长辈说的,大概意思就是绕着圈的缠钢筋,具体我也不懂。总之能防止扭动变形,抗震能力杠杠的。

至于墙皮里面为什么是木头?我也不懂。总之内墙里面都是木质的。楼梯栏杆也是木头的,历经百年一点也不晃悠,因为很结实根本晃不动。

房顶很高,有转圈的木带装饰。可以挂东西。类似展览馆挂画的木条。沿屋顶一圈还有倒角,是圆弧状的过度。

我每天放学回家,需要开四道门。第一道是院子的铁门,最初的院门早已经没有了,我只见过后来装的铁门,上面有一些枪头啥的,就是很常见的样子。打开铁门,穿过小院来到楼房正门,先是八级石头台阶,全是原石堆垒。上了八级台阶,开一道实木雕花大门,足有三寸厚,门把手是纯铜雕花的一个大铜柱。进门后算是玄关位置吧,大概两米进深,就是第二道大木门,二门上有磨砂玻璃,玻璃上有铁艺的栏杆,照样有一个纯铜雕花的门把手,只不过造型和上一个不同。穿过这个门进入楼内,进去一直走挺远才来到楼梯处,先上十五级木楼梯,拐弯再上六级,就到了二楼。再穿过过道,走到我家房间,拉开一个黄铜把手,才打开我家的门。(后来搬家时候,所有的铜把手都被人暴力撬开偷走了,听说是收破烂的干的。)

小楼还有一个后院,有两道后门,但比前院小很多。前后院有一条小路连接,但是从我有记忆起就被人堵上了,并搭建了小屋,周围堆满杂务。地下室住了老两口,那时岁数就很大了,老太太还裹着小脚。小时候听我父亲说,他家过去是烧锅炉的佣人。

一楼和二楼,各有一间大厅,整面墙的窗户,而且都是错层结构,屋子里有台阶。一楼大厅被隔断成一间大屋,住了一家三代人,老奶奶爱抽烟,活到九十九岁去世。二楼大厅也被隔断后住了一家领导,是某局局长。后来天津市有了最早的商品房,他们就买房搬家了。

千禧年以后,我们几条街的洋房集体动迁,大家被迫离开旧居。搬到了中环线以外。几十栋小洋楼经过重修,几年后对外开放成了旅游景区。

我曾经很多次回去看童年的家,有一次稍微走进楼内观看了一下内部维修后的样子,发现全都换成钢筋水泥结构,木结构全部拆除了。所有雕花的东西,包括门窗,全都换成简单的四方窗户。木地板也没了。过几年小楼改成了公司,又过几年变成餐厅,相当有文艺范。但比起百年前建筑最初的样子,审美差距很大,档次也下降了不少。

我有几个儿时的玩伴,都是洋楼里长大的孩子。现在我们偶尔还会结伴回去看看。毕竟是承载了许多童年记忆的家。如何能不怀念。

虽然说现在的维修不能令人满意,无法还原从前的精美考究。但想想当年破败的样子,如今总归是换了新颜。而且作为旅游点,整体建筑得以保存下来,能够让我们时常来重温一下童年的回忆,也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情。大部分人还没有这个福气,所以我们也觉得很知足了。

天津的租界很多,洋楼的保有量非常巨大。如果全面复原,我觉得现在没那个财力与条件。我家老楼虽已修过,但还有更多没有维修的。希望将来条件允许时,尽量复原成早期的原貌。毕竟那时候的木头雕花楼房,里外原汁原味,感觉更有观赏价值。

其实像现在这样简单粗糙的翻新,我也能理解和接受,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随便修修也比放烂了强吧。因为我亲见过当时有多脏多破,而且说句迷信的话,阴气太重。我小时候可能扛不住那种破败的气息,做过很多噩梦,楼里还有过自杀的老人,甚至发生过一些怪事。所以我个人并不介意早点维修,哪怕翻修得有些简陋,哪怕从老建筑保护的角度,翻修得有点草率,也比继续搁置下去要强。

最后,作为住过老洋房的人,我觉得老房子如果破旧到一定程度,就算翻修得再好,也有一种奇怪的气息,让人不舒服。即便是游客,也会感觉到不适。假如让我重新住回去,我是肯定不住,就算翻新我也不住,除非推倒重盖。因为天津的许多老洋房,不是有些破旧,而是太破旧了!

所以像这种老破洋房,又达不到文物级别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拆了按原样重盖,不求尽善尽美,能尽量忠实的还原就行。这样即省钱又彻底。【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