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酒不能成为主流?

发布时间:
2024-10-14 21:20
阅读量:
24

我算是中国文化滤镜很重的人了。

当知道黄酒是中国古代主流酒之后,感觉喝黄酒很有逼格,就买大厂的酒试试,想着既然是大厂,质量起码保底吧,于是满心期待着古诗中的“琥珀光”、“琼浆玉液”有多惊艳,可一入口就蒙了,太TM难喝了,各种不愉悦的酱味、氧化味、腥味……乱七八糟像泔水桶一样搅在一起难以下咽,就算顶着情怀滤镜多喝几口,管不住生理上想要呕吐。

满心想着新娘就算不是美若天仙,至少也该五官端正吧,结果一掀盖头,妈的,是条狗。

然后……黄酒虽然不好喝,但有一说一,用来做饭是真的屌。

不过还是不死心,我不信古人的舌头都是摆设,一直在找好喝的黄酒。

因为穷,我买酒的价格都在三百以下,以度数对标红酒,已经是不错口粮酒的价格了。一开始买不到好喝的黄酒,我都把视野放到大厂高价酒,结果总是失望,最后居然是在小众酒坊几十块的价位里发现了惊喜。

那真的是入口清冽,独特的鲜香酒味被淡淡的甜味衬托得饱满丰富,直冲脑门的满足感,后调紧接着是微辣和微苦的淡雅对冲掉甜的膩感,且回味悠长,是非常愉悦的饮酒体验。

我自认为算是非常喜欢红酒了,但这些好喝廉价黄酒给我的愉悦感,甚至不输百元大厂的红酒。

让不常喝酒的媳妇评价,没有了甘宁的苦涩,她甚至认为比红酒更好喝。

费尽千辛万苦,才终于找到两款不错的黄酒,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坊。(放心,无广)

这时候我可以自信的回答这个问题了,黄酒不是主流,跟工艺、成本、宣传……没任何关系,就是因为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中低端黄酒都太难喝了,说难听点,我愿称之为催吐级别的难喝。

但这些不该是黄酒应有的质量。

黄酒应该是区别于红酒、所有蒸馏酒、啤酒之外的存在,有着完全不同的美妙风味,能够给饮者全新的体验。就连酿造工艺极其相近的日本清酒,也有着全然不同的感觉。

我认为黄酒的极限还应该更高,绝对有成为主流的潜力,具体是怎样激发潜力,应该交由酒厂回答,努力吧。

————————二次回答分割线——————

对黄酒的执念还是太深,没办法,补充下回答吧。主要谈谈我认为的,市面上主流黄酒的问题。

实话实说,有些锅确实不该酒厂背。

一个是很多人认为黄酒太甜。

黄酒按甜度分,每升含糖量(克)以15、40、100为阈值,从低到高划分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其中甜型含糖量在100以上。

这四种酒的传统名称是元红(干型)、加饭或花雕(半干型)、善酿(半甜型)、香雪(甜型)。

一直以来市面上主流是半干型,但随着近来传统文化越来越流行,半甜和甜型黄酒抬头,个人猜测原因是高甜度能遮盖黄酒的瑕疵,所以一些技术不到位的酒坊主推高甜度酒。

我喝过半甜型的,像喝糖浆一样糊嗓子,很排斥。(但这可能跟我不爱甜有关。)

黄酒含糖15克一下就是干型,对标红酒,干红糖含量在4克以下。而甜型黄酒含糖量都赶上可乐了。

因此一部分人对黄酒的印象就是甜酒、太甜了、不健康。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可以某宝搜“干型黄酒”或“元红酒”,味道不会太甜,可以尝试。如果喜欢口味猎奇的,推荐即墨老酒,因为极其特殊的味型,就算含糖量很高,也不会觉得太甜。

还有焦糖色的问题。

其实焦糖色作为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真没必要太过在意。黄酒中添加焦糖色除了增色以外,还有就将不同批次、有颜色差异的黄酒调成统一颜色。这一点在威士忌、龙舌兰等有色酒类中广泛使用,包括西方传统大酒厂。

至于焦糖色到底是什么,可以到网上随便搜和红烧肉做饭视频,就是开头炒的白糖,厨师叫“炒糖色”,连科技狠活都谈不上。

就算实在在意焦糖色,网上也有一些无添加的黄酒,只是要花点心思找。

饮用方法方面的问题。

这个我想重点说说,网上普遍认为黄酒就是热着喝的,甚至还要打鸡蛋……

怎么说呢,这喝法肯定不能算错,消费者花钱买的酒,怎么喝都行,而且一些酒厂专门推出热饮黄酒。

但对于高品质黄酒,常温喝甚至冰镇喝,都有极佳的体验。

热饮黄酒的习惯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古代酿造工艺差,导致酒中有害杂醇多,用加热的方法蒸发一部分杂醇,减少伤害。著名的例子比如红楼梦里,贾家长辈斥责贾宝玉喝冷(黄)酒,说冷酒会在肚子里郁结成一块,化不开。

二是加热时添加姜丝、话梅等辅料,遮盖劣质黄酒的瑕疵。有野史说常凯申爱喝黄酒,退守台湾省后心心念念这一口,可岛上酿酒技术差,产品瑕疵多,故而发明了加姜丝的喝法。

总之,好黄酒真的不用加热,现在工艺下杂醇问题也改善很多。我都喝冰镇黄酒的。

黄酒得加热,大概就像旧时红酒掺雪碧的观念吧。

醪糟、米酒和黄酒混淆的问题。

有些人骂了半天黄酒的各种问题,最后细问下来,骂的是醪糟(米酒)。当然,这三种酒酿造工艺非常像,我一般认为黄酒是将第一波投料中的大部分淀粉转化为酒精,然后经过榨酒过滤并煎酒杀菌,最后陈放的工艺。

像醪糟,虽然也有点酒精度数,但发酵的主要目的是将谷物里的淀粉转化为糖,获取甜味剂,酒精只是副产品。有的米酒度数也高,但未经过过滤或只经过简单过滤,所以酒体略显混浊。没有煎酒杀菌,所以保质期较短,存在“鲜米酒”的说法。没有杀菌,自然无从谈起陈放,与黄酒相比,风味上肯定有差异。

这三种酒是三种不同的体验,应该分开讨论。

黄酒到底对标谁的问题。

归根到底这是黄酒生态位的问题。很多人说黄酒对标啤酒。个人认为不太妥,啤酒(水啤)主打一个快消,一个人一顿串撸下来,三升啤酒也就溜溜缝,黄酒真不行。而且啤酒含气高,有消暑的功效,这也是黄酒没有的。

硬要说的话,黄酒对标的也应该是啤酒里口感更加丰富的精酿。

还有说黄酒对标威士忌等洋酒的,黄酒十多度,洋酒四十度,真不是一个位面的东西。

我认为黄酒无论从度数还是饮用场景,最能对标的是红酒。应该是佐餐或品鉴。黄酒中富含各种鲜味物质,搭配海鲜山珍非常不错。不过在逼格上,黄酒还差红酒很远,等到酒厂把中低端产品质量提上来再说吧。

保存问题。

黄酒中富含各种风味物质,开封后若不及时饮用,非常容易氧化。虽然不至于腐败,但酱味会变的很突出,令人不悦。甚至一个晚上,就能令品质大幅度变差。喝过黄酒的杯子,几个小时不洗,就会变得很难闻。

而现在黄酒瓶装设计上,似乎还没有很重视这一点,很多原装瓶子的密封性,甚至都不如酱油……还有学红酒用木塞的,很多用了劣质木塞,塑料味浸入酒中,酒体就变得难以下咽,买黄酒时可以注意一下。

所以黄酒开封后,尽量当天饮完,或密封后放入冰箱保存(抽真空最好)。

最后谈一下黄酒的变种——日本清酒。

这里不想谈清酒的血缘问题。

清酒与黄酒酿造工艺上几乎一样,度数也接近,甚至可以当成一个黄酒的亚种。

但人家日本的清酒宣传做得非常好,也打入了国际市场(可能是跟寿司等日餐捆绑的原因)。而且清酒非常易入口,体验极佳,对新人极其友好。这是很值得国内黄酒厂家学习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