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正的高手为何不站出来?

发布时间:
2024-10-19 16:35
阅读量:
9

其实太极拳并不乏高手,但是实战太极最大的问题在于,观众无法接受这是太极。

造成这一情况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影视作品。可以说太极拳的知名度成也电影,败也电影。电影里潇洒飘逸的太极拳成为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而过于夸张且违背太极拳技击逻辑的动作,则成为了很多人心里太极拳的标杆。甚至不夸张的说,我在很多实战推手视频号下面看到的所谓的太极师傅们,他们仍以李连杰版太极拳的技击效果为标准答案。

要知道那不是武术是仙术!

现实里大把的人认为这才是太极拳的样子

话不多说,作为一个工科生,我并不喜欢咬文嚼字用拳经的话来绕圈子,在回答太极高手在哪之前我们得弄清楚太极拳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太极拳技击的底层逻辑

我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咏春拳底层逻辑的回答,回答里我说过,其实开发中国武术的前辈们是很聪明的。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是抱着发明一套一劳永逸的格斗逻辑来让所有人都可以练出功夫。当然随着版本的更替,曾经先进的理念肯定也会跟不上版本。

zhihu.com/question/3192

太极拳如何打人?先要引入一个概念,那就是“引进落空”:最通俗的解释即通过给对方躯干或四肢施加一定的外力,破坏对方的结构,在对方施加反作用力试图找回结构时撤力,使得对方身体重心因为惯性而失衡。

这种感觉就像站在地铁上,地铁在加速时,我们试图前倾来维持平衡,当地铁突然减速时,身体因为失衡向前“踉跄”。

在这种失衡的“踉跄”状态下,首先人很容易就可以被摔倒;其次,由于这种状态下人的脚踝是锁死的,因此对方是很难做出杀伤性很强的拳腿招式的,可以有效的保护己方;综上,迫使对方达到这种状态有利于我方施加摔法,也可以趁对方失衡时接上拳腿打击。

所谓的“四两拨千斤”也是这个原理,毕竟一个人只要站不稳,那就是可以随便拿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因为你在给对方施加力的同时,对方会反抗,会通过移动维持平衡,甚至也会想反过来摔你,因此如何能顶住对方的力不散,如何在对抗中还能挤住对方的结构威胁对方必须对你形成“顶劲”,这就是所谓的“功力”。功力大自然可以小个子打大个子,但是人的生理毕竟是有极限的,如果体重超过30kg,那难度系数是指数倍的上涨。所以也不必神话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那么太极拳的实战逻辑就很清晰了,那就是:试图与对方接手➡️接手后将对方打入引进落空➡️在对手失衡的状态下战胜对方。

可以说这一套打法也算是万金油了,只要将对方拉入粘着的状态,就可以用引进落空的方式接上摔或打。

2.太极拳练习的进阶思路

虽说这套底层逻辑被我说的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操作。毕竟人都不是傻子,能让你这么逐步加力在自己身上一点反制措施都不做。如何隐藏自己的意图不被对方感知,如何感知对方施加在自身的力,如何撤开力时对方不会察觉以及如何在落空的瞬间做出动作,这都是很深的学问。

为此太极拳开发了一套专门的训练体系——推手。所以正确的实战太极拳的训练模式应当与实战思路相反:即先练互相配合的盘手(增强肢体对力的敏感性和松弛度)➡️再练习不配合情况下的散推(保证在接手状态下能摔或者擒拿对方)➡️最后双方脱开手练习如何接手+如何出拳腿+如何防拳腿(提升自己接到手的概率)

所以为什么很多所谓的大师不能打?因为很多人练了一辈子都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师兄弟、徒弟都是带着配合或没有进攻欲望的和大师们在练,那么一旦遇到会反抗的对手,会打拳的对手,立马身体就僵硬了,原本应该先引进落空再做动作的,结果变成了强行使用招式去掰扯对方。而太极拳的大部分招式都不是以力量或形成杠杆结构来摔对方的。没引进落空这个前提硬掰那就是白给。理论上,哪怕只练到散推,把第二阶段散推的训练做的足够好,太极拳就可以打人了,老话说三年拳不如一年跤,散推练的好也算大半个摔跤手了,怎么可能完全的不堪一击。

3.太极拳的实战效果

这里我找了一个古早比赛,做成了动图。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白方为陈氏太极运动员樊帅鑫。可以看到,白方其实拳腿水平并不是很强,相比之下对手的站架和泰拳接近,拳腿组合很犀利。白方的战术就是想办法近身,近身后拿靶位,拿到靶位将对方摔倒。甚至有时候不惜硬扛一两拳也要插近身玩推手技术。

这个视频我觉得典型,是因为正好可以回答很多推手视频下“那为什么不直接练摔跤呢”类似的评论。

我们从动图里对手倒地效果来看,推手的技术不是将对方举起砸下或是像柔道、中国跤一样在对方身上形成杠杆。而是顺着对方的力让对方“跌”倒。因此这一套技击逻辑,在“摔”的威力上肯定是不如其他跤术的,但换来的优势就是出招足够隐蔽且节省体能。因为很多人的本能是没看到对方出脚绊子或者抓靶就以为不会被摔倒,实际上忽略了自己的脚底已经完全被控制了。

包括散打里也有相当多中国跤的技术,而使用推手为主体的散打模式里,是很少看到经典散打里的抱腿摔,其实原因就是中国跤和推手的底层逻辑不一样,所以招式的衔接、发放模式就会有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内行看门道”。

为了让大家看明白不同流派下的摔法区别有多大这里放了三个代表。

首先是传统散打里的摔法,通常都是中国跤里的技术。但是由于中国跤本质上是一种有跤衣的摔跤运动,所以在戴上拳套裸露上身的情况下,很多技术也是用不了的,相对来说依赖于拿到腿部和手臂的靶位形成杠杆。优点就是威力大、启动快,特别适合以摔克腿。缺点就是极度耗体能(每一次砸击都需要举起对方,并且对方还会反抗)。例如下图里魏守雷对阵安迪,魏守雷将散打的侧踹和摔法玩的淋漓尽致,但是因为比赛规则为踢拳,摔法不得分。魏在前两回合虽然把安迪摔得没脾气,却把自己体能耗光了。

经典散打下潜抱摔

然后是康李代表的美式散打,当年康李和那顺的比赛,玩摔柔的很容易就能看出二者虽然都是散打,但对于摔法,那顺练的是传统快摔,而康李则是古典跤。古典跤就更不用说了,威力大,但是更吃力量。

康李(黑方)经典的古典式摔跤

可以看到主流的摔跤模式都是纯粹的以“摔”服人。而正如我前面所述,因为推手只是太极拳底层逻辑里的一环,初衷是为了“接摔或打”,并不是出手就是为了把对手“砸死”,所以推手的逻辑里是尽量避免身位过低(保证引进落空后还可以接拳腿)以及舍身技的。所以不是推手不能玩背投或寝技,是推手设立的初衷不是为了应付这类场景。但是以推手的训练模式也是完全可以兼容其他流派的技术的。

最后就是太极散打风格(鄙人自定义)。下图为太极拳名家田金龙教授和学生的散打训练,可以看到推手的摔法相比于上两种摔法,显著的不依靠力量和速度,双手相粘就可以施加摔法。虽然从效果上不如倒拔葱式的传统摔法,但胜在出招隐蔽且体能消耗小。对我这种力量小,还有腰伤的人来说就是技术福音。缺点就是对劲力的把控要求很高,毕竟如果你的力无法压到对方的脚跟,对方完全可以顶着你的“推搡”给你来一拳。

田金龙教授散打中使用太极掷法和挂法

4.影视与现实的区别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能理解影视作品和实际的太极拳的区别了吧?真实的太极拳是个偏向摔柔又沾一点拳腿的贴身技术。而影视作品里的太极拳则几乎都是慢接快打的拳腿功夫。实际上打击系的技术无一例外都是讲究“唯快不破”,影视里的太极拳不仅不符合太极拳的技击逻辑,甚至违背了实际搏击格斗的理念。

实际格斗中,与其这样费老大劲去接去扭,用好闪躲,不吃一拳还对方一拳不香么?

阿瓦雷兹闪躲反击

再说,在我粗浅的搏击认知里,实际格斗里也不是不存在“接化发”,只是这个“化”必须得借助四肢,再不济也得是肌肉覆盖面更多的肩膀和胸部。像电影里的这类“接化发”用对时机了超神,用错时机了就超鬼。一旦预判错了不说原地投胎吧,最起码也告别了自行车。

电影里的接化发

vs

实际的接化发

但是没办法,谁叫他好看呢?虽然我好像喷了很久影视太极拳,但实际我仍认为这些经典的作品对于武术的推广是起正面作用的。毕竟正是这些潇洒飘逸的表演才给了我们无限的兴趣,没有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我们的中华武道文化。只是当我们想了解真正的武术时就不能带入影视作品的思维,要立足于格斗的本质和逻辑。

有时候想想也难怪,明明竞技太极推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定下了规则,经典比赛录像资料一大把,但是过了40年,仍有一大堆人在推手比赛下面评论“这是个锤子太极拳”“不如去练摔跤”等等。

推手运动的推广任重道远,影视作品对太极拳的影响太大了

补一小段40年前的推手比赛,可以看到其实至少40年前的竞技推手风格就已经和今天无二了,所以不存在什么太极抄摔跤什么的,只是因为国家为了更好的与奥运项目接轨,太极推手和中国跤这些传统武术对抗项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已。从这个片段也能看到,推手中试探是占据主要的时间的,真正的发放就是那么一两秒的瞬间。而这个试探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功力,这是占据了太极拳练习主要的时间。因为推手里没有跤衣可抓,所以为了搭手就能摔,就必须增强肢体的敏感性以及对来力的化解的防御能力,前辈们专门开发了盘手和推手练习。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实战而铺垫,而非只是双人配合的舞蹈。很多人受不了这个枯燥的过程,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四正手就要练半年起步,那确实直接练其他的从招式入手的摔跤更合适。

为了防止有人说推手比赛太墨迹,像过家家,这里再放一段柔道视频,可以说试探、手搏是所有摔柔运动必经的,除非双方实力相差很大,才能实现接手秒杀。很多时候高水平比赛一整场的倒地次数也并不多。那种几秒一个一本只可能出现在电影里。但是不可否认,如今的推手运动太过小众,且长期在民间发展,其观赏性确实不如柔道、自由跤。

顺带提一下,推手几乎是我见过所有摔跤流派里独一号的以“功力至上”为中心思想的。其他流派的跤术几乎都是以“招式至上”。功力就是指上述提到的:对对方受力的感应,自身松沉的控制力等等,招式则侧重于如何一招套一招将对方拉入自己结构取胜。

其实二者本质上是没先后之分的,通常来说,其他流派的跤术先从招式入手,学一招用一招,随着交手经验的丰富自然而然就能使功力深厚,简单来说就是功力来自于经验积累(个人总结,不对请指正)。这样的优点自然就是上手快,缺点就是当自身技能树不够时,如果对方不吃你的套或者对方的技术风格就是克制你,那几乎无能为力。

太极拳的训练思路则是先提炼一套专门练功力的方法,先把功力堆上去,那么即使我只会一两招,但是我胜在面板高,你一时半会儿赢不了我,所以我可以苟到找到对方那么一两个失误就用我会的招式打赢你。当然缺点就是,功力的质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在招式不丰富的时候,推手玩起来样子很丑,就像顶牛。所以你会看到太极拳里有各种桩功,各种盘手。简单来说,太极拳的功力来自于专项训练

比如我的师兄一共只会三招进攻招式,但是他基本功极其扎实,每次和他玩都感觉他是棉里裹铁,感觉根本扳不倒他。他参加比赛或者和其他流派的交手,都是先让对方进攻,自己先稳住,只要自己立于不败,一旦找机会就上自己的三板斧。只要规则保留三点触地算输,那么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万金油战术了。

对我这种懒人思维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拳腿我选了拳击,摔柔我选了推手。因为我的业余时间有限,而招式是无限的,即使学会了招式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我更喜欢磨基本功,在有限的时间和实战机会中,把有限的技术打磨的更细腻。

5.太极拳是否有高手

最后回答一下,太极拳有高手吗?肯定有,但是高手打出来的实战效果普通人能不能接受是一个问题;其次外行能不能通过我说的上述逻辑看出这是太极拳是另一个问题。因为往往纯练太极推手的人拳腿是非常粗糙的,而普罗大众看到摔,根本不会往太极拳上去想。

但是这又带来一个新的悖论,那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爱好打拳的人,当我明知自己的短板时,必然会不断学新的技术使得自己的格斗体系更细腻更立体。那么当我进修了拳腿之后,我的胜利到底是因为我练了太极还是练了拳击or散打or其他呢?至少在目前这个太极墙倒众人推的大环境下,没人会把太极拳当作是致胜关键吧……

当然只是单纯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练太极出身还是大师们花钱买的打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该选手有无推手比赛成绩。

为了省去和评论区关于“摔跤高手可以吊打推手”言论的争执,这里直接说一下,每年五月份,大青山都举办全国推手邀请赛,奖金丰厚,这几年有很多练别的摔跤流派的运动员上去,得奖的主体仍然还是太极。如果各位键盘侠觉得自己可以轻松胜出可以去报名。

今年大青山推手王中王比赛中,来自陈家沟84公斤的太极运动员将138公斤的蒙古布库手落空。实际上99%的键盘侠在布库手手上一秒都撑不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