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诺贝尔文学奖愈发文学化和学院化了?

发布时间:
2024-10-21 10:56
阅读量:
0

这是我在知乎见过的最逆天的问题之一。

首先,问题的预设本身是错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文学奖,本身就已经很“文学”,谈何“文学化”?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之初,就是由瑞典学院颁发的,本身就很“学院”,谈何“学院化”?一个奖项,名称中就有“文学”一词,请问不以文学为中心,不以文学价值为重心,那还干什么?颁发机构的名称中就有“学院”一词,还是一国最高的语言和文学方面的机构(类似于法国的法兰西学院,专门负责本国母语的管理以及母语相关文学文化作品的研究和推广),请问不学院化,难道还要大众化?那你怎么不去看布克奖?

其次,如果题主想说的是“为何诺奖越来越高高在上?”,这个说法也是错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从设立之初起就非常高高在上,非常傲娇,连托尔斯泰、易卜生、乔伊斯都不配得,非要给一个什么普吕多姆,最近几年来反倒越来越多元化、流行化、平民化,可以给流行歌手了,也可以给韩国人了,下一步恐怕就是给韩国流行歌手,发展趋势与题主认为的是截然相反的。

最后,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题主为什么会认为朱迪斯·巴特勒能拿诺贝尔文学奖。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理论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可是朱迪斯·巴特勒的语言风格、写作文笔是出了名的糟糕的。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曾经颁发给柏格森、萨特、加缪、伯特兰·罗素和温斯顿·丘吉尔,要么是因为他们创作过水平极高的文学作品(萨特和加缪的文学成就甚至可以说在哲学成就之上,尤其是加缪的小说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萨特的小说虽然比较差可是他的戏剧创作也是世界一流的),要么是因为他们的学术作品在语言风格和写作文笔层面有一定的造诣(比如伯特兰·罗素的语言文笔在哲学家中是出了名的简洁清晰、优雅风趣的,对英语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而丘吉尔虽然作为二战领袖在某种程度上拿诺奖是注了水的,可是丘吉尔写的历史书、回忆录在语言文笔层面也是水平很高,表达力很强)。瑞典学院向来偏爱具有一定深度的文本,可是语言风格本身的晦涩复杂并不等同于深度,而巴特勒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没必要地过于复杂了,虽然巴特勒本人可能不同意,毕竟她真真切切觉得自己的思想复杂到了需要用不说人话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真要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颁发趋势,我觉得“曼·布克化”才是最准确的,也就是说变得越来越像英国的曼·布克奖(现在只叫布克奖了)的颁发品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