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画画了,可以评价一下我的最后之作吗?
题主,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
看着你的画面,我心情很复杂:
沉思片刻后,我还是有些话要想说,
你说你对画画毫无正反馈,
也没什么兴趣,
画完之后也没有丝毫成就感
听画画课程现在连五分钟都听不下去,
现在对于画画的感觉只剩下了厌恶,枯燥和痛苦。
甚至这张画可能是你这一生中最后一张画了。
我尊重你的选择,
也希望你能听听我说的话,
在我看来,你口中的那句“绘画是我的梦想”这句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在这张画里,我看到了你过往对于绘画的热爱,
画面色调很简单统一,但画面呈现却不简单,
繁复的细节和笔触塑造出了画面人物的触感和肌理感,
视角和光影的布置也非常有意思,
近中远三景的表达意识也都在,
空间纵深虚实推得也不错,
更可贵的是远景的细节你也没有省略,
整幅作品画得也很充分,
画面里的每一寸你都没有放过,
都有在用心着墨。
虽然硬伤不少,但我仍然认为整幅画面是不错的,
是饱满的,是好样的。
我反复思考,是什么让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思来想去,我只有一个结论:
唯造型至上的美育观念。
是这个流行的美育观念,导致绘画于你而言失去了意义,
你努力想到达了某个终点,你好像快到了,
你便开始感觉到了终点居然是一片荒芜,
你自然就失去了热爱。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究其根本,
画画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画画的意义的是画画的人赋予的。
一旦人本身不想画了,造型再好都没有意义。
这无关画得好还是画不好,
而我们过去实在是太强调画画的造型基础了,
造型基础该不该强调?
该,
该不该只强调造型基础?
真不该,
有什么东西比造型基础还重要,但被我们忽视了?
对人创作表达欲望的激发,被我们忽视了,
对人创作动机的引导,被我们忽视了。
尤其是创作动机的引导,
没有强烈坚定的创作动机,
创作本身就不会出发,
如果一个创作的创作动机很容易被驳倒,
那么创作自然就会半路折戟,
帮学生找到那个其怎么都不会放弃的创作动机,
才是美育真正该走的第一步。
引用我之前回答写的一段话:
在当代艺术领域,谈造型天赋已经很局限了,
我见过很多画得很好的孩子,但有些人已经多年没有握笔了,
在我教的学生当中,只有两类人我会觉得有艺术天赋:
1.欲望驱动:精力旺盛,有着非常强烈且旺盛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并不是每次创作其都喜欢,但一旦其投入想要表达的创作内容时,极其专注且废寝忘食,欲望也会驱动其在画面内容上的创新。
2.热爱过程:热爱创作本身,热爱表达本身,哪怕做得并不好,但把创作和表达当成了一种享受,且融入生活之中,能够长年累月坚持下去,长时间不去创作会觉得不自在。
这两种人的共性在于,艺术有望能够融入其生命之中,令其找到自我,滋润余生。
此外,哪怕画得再好,毕业后再也没拿起画笔的人要多少有多少,
原因就是这个唯造型至上的美育观念,
我们教了他们怎么去表达,让他们学会了表达的方法,
但我们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发掘自己表达的欲望。
没有带他找到独属于自己非表达不可的内容,
我们教给他们的是工具,
却忽略了美育的终点是人本身。
如果人本身出了问题,
画画和所谓的造型基础就不会有意义,
所以题主,回到问题本身,
此刻你想放下画笔,我当然支持你,
但我希望你不要把话说绝,
更不要对艺术创作本身产生误解。
画画嘛,不想画了就不画,
等想画的时候再画,
艺术于每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谋生手段,
放下画笔睁眼多看看这个世界,
感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充盈内心,找到自我,
这其实也是在创作。
等哪天你找到了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重新有了那股曾经想要创造的冲动,
再重拾画笔,也不迟。
或者说,不用笔,
拿着其他什么东西,捣鼓一番,
也可以。
甚至不必拘泥于狭义的创作,
带着激情身体力行地改变世界,
也行。
总之,我想说的是,
那个“每周可能画个十几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今年硬着头皮把它画成这样草草结束,一整年画画的时间加起来都不超过三个小时,基本上也算是已经放弃了”的人,
本身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