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白崇禧在大决战期间消极作战、如同卧底,但在北平和谈期间又变成党国忠臣、顽抗到底?
白崇禧的立场本来就是死硬反tg的,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他在内战中消极的原因是认为蒋介石在前面的败仗打得越多,其嫡系部队消耗的越快,桂系就有可能取而代之。
其实kmt这边的和谈之议也是白崇禧最先嚷起来的,对他来说和谈倒在其次,此举是为了逼蒋介石下台,拥戴李宗仁上位。在他看来,现在是tg和蒋介石在打仗,桂系置身事外,如若桂系率先倡导和平,那么必得民众拥护,把握住主动权。蒋介石仗打到这地步,必不肯罢战求和,作城下之盟,打又不能打,和又不能和,到时只得被迫下野。李宗仁就可上台与tg和谈,搞划江而治。
桂系之所以敢这么做,主要是因为美国方面给过他们一些暗示,如李宗仁取代蒋介石他们会乐见其成,以及将原本给蒋介石的援助转交给桂系。
虽然蒋介石确实下台了,李宗仁也出任代总统了,但是桂系面对的局势却愈发不乐观。
首先蒋介石只是形式上下野,但并没有隐退,一方面在老家奉化溪口架起几台大功率电台,继续遥控指挥他残存的军队如胡宗南、宋希濂、汤恩伯等部,这些人压根不听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另一方面派海军将中央银行的黄金美元全都运到台湾,留给李宗仁一个空壳。
其次,美国人答应的美援也迟迟不到位。
第三,桂系军队面对tg也是屡战屡败,tg也不会因为蒋介石下野就停止进攻,人家的目标是统一全国。所以李白二人划江而治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北平和谈tg也提出不管南京方面对和平协议签不签字,tg都要过江。说白了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拿不到。
所以桂系也陷入了一个进退失据的局面,外有tg大军压境,内有蒋介石各种掣肘,地盘在不断丢失、军队在不断消耗。李宗仁最后眼看无力回天,只好选择丢下烂摊子出国。白崇禧则更加愚钝,蒋介石以发放军饷的名义给他送了三万两黄金之后,开始对蒋介石心存合作幻想,跑去和李宗仁说要李宗仁出国考察,他以出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的条件换蒋介石重新出山,等于把李宗仁卖了。李宗仁当即表示你白崇禧军事上是小诸葛,政治上简直幼稚无比,不说别的,你怎么保证老蒋不出尔反尔,桂系和老蒋之间这么多年明争暗斗下来哪里还有什么互信可言?后来蒋介石果然表示白崇禧出任行政院长须“另行商议”。最后桂系主力在大陆被四野包抄全歼,白崇禧将部队撤往海南岛的计划完全破产,这个时候蒋介石托人带来邀他赴台出任行政院长的口信,他又信以为真,觉得老蒋在军事上还需要用自己,结果一到台湾就被软禁监视直到去世。
事后看来,桂系逼蒋下台这步棋谈不上多高明,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好处,慕虚名而处实祸。你跳到前台来,就要承受前台的压力,这是生态位决定的,谁来都一样。蒋介石在内战时之所以昏招频出,除了自己水平有限外,也有他作为正式的政府领袖所带来的固有桎梏的问题。比如蒋早有蒋东北国军撤退的想法,但就是顾及国际观瞻以及国内舆论,担心丢失东北会惹怒美国,引发美援断绝,以及招来国内要求他为丢失东北负责的反对声浪。而桂系在取代了蒋介石之后也面临了这个问题。青树坪之战白崇禧小胜一场,之后本应尽快南撤,但他也是为了拉拢美国争取美援,于是选择坚守衡阳宝庆,结果白白被四野吃掉大量主力,还耽误了南撤时间。军事问题之外还考虑政治问题,行事反而犹犹豫豫拖泥带水,无法收放自如。倘若桂系军队能够早些撤到雷州半岛,然后相机退守海南岛,和薛岳、余汉谋等粤军一起防守海南,海南岛的解放怕是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拖到朝战爆发有美国舰队帮忙协防琼州海峡,那么桂系也能和蒋介石一样拿到一块最后的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