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有儿女》里的童星长大后光芒四射,而《快乐星球》里的童星却消失了?

发布时间:
2024-11-24 14:38
阅读量:
12

  这个问题足够发论文的了。

  首先,《快乐星球》和同时期其他儿童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快乐星球》一开始并不是一部商业电视剧,其创作方式具有非常浓厚的体制内色彩。但是《家有儿女》是完全按照现代商业电视剧运作的一个IP。由于制作的出发点不同,二者演员选拔机制是不同的。

  《家有儿女》的演员,但凡叫得出名字的,几乎都有影视剧表演经历。他们都是有知名度或者表演经验的情况下,经过成熟的选角和经纪运作,才来参演《家有儿女》。《家有儿女》顶多算是演员们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既不是处女作,也不算是成名作。拍完《家有儿女》以后,演员们的任务往往是继续接别的演艺工作,不断积累名气。

  因此《家有儿女》的领衔主演是宋丹丹、高亚麟。而且前两部剧杨紫在演员表里排在张一山前面,因为当时的“咖位”就是这样。尽管本剧台词最多,戏份最重的角色明显是刘星。同理到了后两部剧杨紫退出宁丹琳加入,宁丹琳则在主演表最后。

  相比之下,各部《快乐星球》的演员表一定是孩子排在大人前面,新人排在老人前面。《快乐星球》演员中名气最大,最资深,出演最多的是老顽童爷爷赵克明,可是在前四部TV版各部演职员名单中,老顽童爷爷从来没排进过前十,第五部排第九,在剧场版才因为戏份足够重排在第四。

  用现在的话来说,《家有儿女》的演员都自带流量话题。和主流商业电视剧一样,《家有儿女》的变现渠道是花钱请明星拍戏,卖给电视台,电视台再卖广告,广告商又找明星来代言。

  所以《家有儿女》后来所有衍生作品几乎都是广告。优卡丹、诺亚舟、百事……

  最理想的情况是拍了一部剧火了以后,接下来很多年演员们还是可以凭借这部剧接广告、炒热度。现在看来《家有儿女》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家有儿女》的演员必须出名,才有后续卖广告的可能。而且《家有儿女》这个作品必须老少咸宜,以确保片子可以卖给尽可能多的电视台,放在尽可能多的频道和时段里。这样无论广告卖的是蓝翔还是丰胸都没问题。甚至电视剧中就有广告植入。

  《快乐星球》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业作品,而是为了落实一系列的会议精神而拍的。最开始也根本不叫《快乐星球》,而叫《快乐城堡》(也有传闻为《快乐岛》)。是先立项准备要拍一部电视剧,再组织一群人逐步写出剧本,再反复推倒重来,才变成大家看到的样子。这种做法在体制内文艺创作很常见,但是在电视剧制作已经高度商业化的21世纪初,那时候《快乐星球》就被认为“有一点违反创作规律”。

  剧本逐步打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一次和体制内不同单位开会开出来的。先是决定不做现实题材,然后从“让孩子进入电视”,再到“让孩子进入电脑”。随后整个剧本大刀阔斧改成了现在这种“用挂坠敲一下回车键,孩子就进到电脑里了”。那个时候多数人家里是没有电脑的,家里有电脑的孩子已经是整个班里最靓的仔了。这一下,电视剧的前瞻性就被拔高到高出社会平均水平5-10年的程度。

  再往后的各种做法,也是当时商业电视剧根本不敢尝试的。

  因为孩子要进入电脑,和生活在另一个时空的人类一起做科研课题。于是一部儿童电视剧要大篇幅做特技、做CG。布景里头设置了大型LED显示屏,道具有平板电脑和机器人。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把前期投入拉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对于这种不一定能赚大钱的制作来说,这样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这是在2002年。剧中出现的科技道具和元素,这几年陆续出现消费级的实物。对于剧组来说,无论是物质条件和思维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这些实物放到现在都算是高科技产品,而剧组要在当时既要构思出这些元素,又要将构思落实到具体的道具和演出上。以至于《快乐星球》绝大部分制作成本都花在特技和布景、道具上了。

  在完成了这些前期工作以后,《快乐星球》2002年底才开始招募演员试镜,2003年3月才开机拍摄。而大多数商业化影视剧制作一般是先敲定演员班底,特别是先签下明星演员,然后拉投资建组拍戏。一般一个电视剧项目从建组到首轮上星播出结束,每一天,每一个阶段都要花钱,相应的预算和资金流都严格把握,一般项目在半年左右,很少超过一年,毕竟多一天就多一笔钱。而《快乐星球》光是做前期工作的时间,相当于其他电视剧整个项目进行的时间。

  以我对《快乐星球》的了解,第一部的儿童演员选角是非常保守的,一靠登报纸电视网络广告海选,二靠在郑州各所小学试镜选人,成年演员大多来自体制内其他单位,甚至干脆剧组人员客串。虽然不乏专业演员,但基本没有流量明星出演。相比之下,《家有儿女》这样一部室内家庭情景剧,既没有外景也没有特技,自然可以把大量成本用于演员选用上。

  相应的,《快乐星球》的儿童演员在制作结束以后,大多还是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偶尔有几位选择继续从艺,演乐乐的李瑞长大以后进入谢菲尔德大学,演多面体的邢凯轩长大以后保研进了北大,演胖哥的王新博后来进入河南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据我所知《快乐星球》的儿童演员班底中,长大后真的去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只有第二部演老夫子的胡涛。《家有儿女》的儿童演员们长大后则大多相继进了北京电影学院。

  至于很多朋友提到的《快乐星球》的演员演技问题。一部有大量外景戏、大量夜景戏、大量特技镜头的儿童电视剧。对演员的身心素质、表演功力(特别是无实物、无对手表演)的要求,不是室内情景喜剧可以比拟的。注意,这里说法是“不可比拟”,不是“比不上”。我相信杨紫无实物表演不会有问题。不过我还是很难想象宋丹丹吊威亚是什么效果。而《快乐星球》中最经典的镜头之一,就是机器人乐乐妈妈腾空飞踢坏蛋的武打戏。

  而且《家有儿女》虽然每部有100集,但是每集只有24-26分钟,一般只有一家五口出镜,剧情几乎全部在摄影棚内搞定。相比之下,《快乐星球》每集48-50分钟左右,在成片分钟数不少于《家有儿女》的情况下,却有大量的内外日夜景转场、CG特效、实拍特技。星球班组一般至少有四位演员,日常戏班组还有老师家长同学一大帮人,第四部还有牛庄班组十来位演员,以及特定剧情中的临时特约演员。这导致《快乐星球》每分钟的制作成本远比《家有儿女》来得高。演职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比《家有儿女》来得大。

  《快乐星球》之所以敢这样烧钱,是因为背后站台的大佬实际上是央视和中宣部。《快乐星球》播出之后的许多报道、文献资料都有意无意地透露这些信息。《快乐星球》的衍生品中,音像、图书的比重特别大。而且还是“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剧集播出同时,《中国少年报》也逐期连载剧本和剧照漫画。就连衍生品开发都有很浓厚的体制色彩。

  这么一系列的操作目的在于:让市场看到儿童剧可以有热度,然后让国内市场来解决当时少儿题材作品被美日垄断的现象。同时中宣部和广电总局在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扶持本土动画产业崛起,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2005年以后,已经陆续有很多高产值的少儿题材IP做起来了。诸如华强方特、奥飞、玄机科技这类文创企业在这个时期,通过做青少年题材作品进行原始积累。当然,《快乐星球》的盈利能力也很不错,至于为什么没有像是其他IP那样做大做强,那又是另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其实同期为了落实相关会议精神的青少题材电视剧也不少,只是《家有儿女》和《快乐星球》占了篇幅和题材方面的优势,一直到现在还有人提起。《快乐星球》甚至断断续续做到现在,在2020年即将结束时居然还出了第五部。

  相比之下同期有一批讲述高中生活的电视剧,如《炫年华》《青春抛物线》《命运的承诺》就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影响力。其中很多科班出身的年轻演员,如今已经是奔四甚至奔五的年纪都没有走红。《十八岁的天空》当年演员阵容、资源平台远超一般青少题材电视剧,但是时至2020年李智楠上《演员请就位2》也就是个B级的定位。

  而国内在此之后能在制作技术和篇幅上对标《快乐星球》的青少题材电视剧,就要到《火力少年王》《巴啦啦小魔仙》。不过那也已经是2005、2008年了。

  但是《火力少年王》《巴啦啦小魔仙》和《家有儿女》不同。这些奥飞文化(前身奥迪玩具)投拍的剧集的商业逻辑比较接近美国和日本动漫。主要盈利方式是衍生品(各类玩具)出售,电视剧本身是玩具的广告。所以演员名气、技巧并不是选角的主要考量。游乐王子之所以可以“雨女无瓜”,是因为摸仙堡口音只要不影响奥飞卖魔仙棒就行。《火力少年王》在溜溜球风潮过后也不再有续作。但是奥飞依旧在做别的IP赚钱。

背景及利益相关:百度快乐星球吧前吧主 linhedav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