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的音乐品味大概属于什么水平?

发布时间:
2024-11-24 14:40
阅读量:
0

你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下有那么多人嘲笑你吗?

因为你把摇滚乐(等)当成了一种品味训练,像钢琴教育一样。就是说摇滚乐因为被新中产阶级接纳而经典化,由此也已经变成了一种精英文化,过去摇滚是不良音乐,但今天听摇滚乐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教养,有品味的文化优越,而你在试图依靠别人的认可来得到这个文化资本。这就已经脱离了音乐。

“品味”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东西,战后受到大学教育的新盛中产阶级通过文化消费而把流行音乐也纳入了中产文化中,流行音乐在70年代被彻底工业化后已经被广告,生产关系,媒体给编码上了一种新的精英文化的商品逻辑。

部分流行音乐被神圣化,一种新的高雅艺术诞生了。广告词是这样说的:超越时代的伟大,永恒的披头士。媒体是这样说的:花椒军士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摇滚专辑。而对专辑和这些广告词进行消费的中产阶级又进一步巩固了在文化上的话语权。广告赐予一种幻觉,使用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交换,符号,身份。

新的神坛已经出现,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古典艺术的本雅明的灵韵,而是商品逻辑赐予的消费性。资本主义承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披头士的专辑来获得这些广告词带来的阶级和文化优越性。这是古典时代做不到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各大音乐流媒体里,无数人都拼命在这些经典化音乐里留下自己的评论痕迹,争前恐后的要参与进去,要拍照告诉所有人自己买了多少专辑。

这一系列的商品和文化消费产生出了一种符号权力,得到这个符号,就意味着文化上的优越,这种优越就是品味。而那个具体的消费品,就是经典。一张经典唱片被当作是某种高雅艺术,你通过消费它,购买它来得到这种高雅。也就是说音乐不是目的,购买或在流媒体里收藏它本身这种行为才是目的。音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它的价值,而不是音乐本身具有什么价值。


ps 这是广告词的截图,不是我说的

所以你执着的问品味如何,其实这恰恰说明你远离了音乐。

同样的东西,一个是生产给中产阶级的,一个是生产给底层人的。虽然东西是一样的,但背后的生产关系已经决定了二者的品味。各个阶级通过消费来接受和承载着这些文化商品的背后的逻辑和含义,也就是德波说的交换价值大于使用价值,这就是本末倒置。这种本末倒置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说的:不是人创造消费品,而是消费品创造人。

再强调一遍,资本主义承诺过,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阶级的人,或拥有什么德性或思想。你可以通过消费来成为你对自己期待成为的样子。我买了一张披头士唱片,那么我也是有品味的人了。

这种符号不光存在于文化产品,而且存在于所有消费品里,它们是一体的。比如底层民粹会看不起奢侈品,富人都是傻子,花十几万买个破包,花几千吃顿饭还不够一口的,苍蝇馆子的食物才是最香的。富人上当了。而那些廉价的,实用的,批发的商品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维护廉价产品就是维护自己的生活模式,这产品承载着他所归属的群体,他必须维护。这背后有一整套叙事:你们女人都听好了,我们底层男人才是爷们,那些虚伪富人娘炮都不靠谱,我们光膀子喝6斤白酒不眨眼,看穿犹太人阴谋嗷嗷叫。出现危机的时候还得是我们爷们去拯救世界,到时候钱是我们的,女人也是我们的。反过来中产和富人也是同样的想法:穷人买不起好东西,井底之蛙,他们的叙事是亲爱的,离那些人远点,他们没有教养太过危险,你可以去整个容然后我带你去浪漫土耳其

大友克洋以前拍过一个短片,叫工事中止命令,能看出大友这种全盘否认技术的看法,技术表面上服从人类,但实际上人类被技术奴役。技术在称呼人类为总监,但其实技术在监禁人类。人类受技术蛊惑不断膨胀自己的欲望,最后彻底毁灭一切。

过去摇滚乐是一种挑衅的街头音乐,完全不能被父母接受,尤其是比较传统的家庭,父母希望孩子能继承中产生活去当律师,牙医。但孩子只喜欢摇滚乐。这是上世纪比较经典的家庭矛盾。

中产阶级过去接受不了摇滚乐,而是依然追求古典音乐和钢琴训练,20世纪初,古典音乐仍然是唯一有品味的音乐风格,而爵士乐和后来的摇滚乐都是流氓音乐。因为中产阶级在很长时间里还是在模仿传统贵族的生活方式,弹钢琴是另外一个典型,钢琴的崇高地位是来自贵族对子女的教育方针,原则上贵族青年必须会弹钢琴,这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的方式了。而这套观念和生活方式又被中产阶级继承,作为中产子女的品味训练来被执行。

但接受了现代教育和资本主义完全商品化的新中产阶级面临的是不同的局面。古典音乐这种传统艺术在技术复制时代已经被边缘化,也确实是在审美上过时了。继续坚持这种贵族式的艺术只能慢慢变成一种精英内部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游戏

19世纪的中产阶级极力把它们当作一种修养和品味训练来保住它们。但战后中产阶级已经不再有兴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即稳定的工作,家庭氛围浓重的装修,攻击性和端正性减弱的布置,自由,废除对贵族的模范,对娱乐的开放态度。摇滚乐不再是流氓音乐,而是他们的回忆和价值体现,流行音乐不再是下里巴人,而是被并入了中产文化的版图里。

流行音乐成为新中产阶级的生活哲学的享乐方式之一,如咖啡馆听爵士乐就是一种典型的享乐,而背后的黑人解放思想却已经荡然无存。不断的文化消费产生的排外性和身份性已然将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变成了一种20世纪的古典高雅艺术。

所谓经典化,就是剥夺了讨论空间的行为,一种把文化扭曲为教条的行为,而这样才能卖出更多的利润。

80年代的美国中产家庭布置

70年代开始,摇滚乐,爵士乐这些曾经被主流瞧不起的流氓音乐也因为被资本不断驯化而被整合进了文化工业里,代表着某种无害的符号标签。人们通过消费这些不同的音乐类型标签来不断的细分和诞生出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的需求又不停的趋同化和排外性。

消费群体的存在是依靠着不断消费,所以需求必然趋同化,这种需求又倒过来催生出了一种固定的音乐模版。阿多诺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群爵士爱好者自称喜欢爵士乐是因为爵士乐自由。但其实他们听的那些爵士都是非常死板的按照固定小节和范围进行组合堆积。也就是说这些爵士乐根本就不自由,但那群爵士爱好者却非常喜爱。

工业已经塑造出了一系列标准的声音和音乐,以及又塑造了聆听它们的消费者。接下来只需要根据这种标准去不断的复制和生产就行,这些东西再卖给相应的消费者。音乐是不能标准化的,但这是不可避免的。音乐进入资本主义运作逻辑里时,必须完成它自己的可复制性,然后再通过创造出一批相应消费者去购买。

当初挑衅的摇滚乐,在今天已经中产化和神圣化。听它们是高雅的,有教养的。摇滚乐已经代表着某种符号权力,它归属了资本,资本赐予了它文化优越的商品逻辑。摇滚和爵士乐再也没有叛逆的一面了,而是文明和精英的一员。这个时候,人们听所谓的摇滚乐,看似寻求叛逆,其实是在寻求相反的东西,定制的东西。我要叛逆的音乐,不再是真心实意,而是一种消费方式。音乐AI算不上什么新鲜玩意,只是把这事摆在明面上罢了。主流社会消解吸收了曾经的小众,那么原有的也就流行化了。

所以品味无非是一种被广告幻象和资产阶级塑造出来的消费行为而已,我买了这个东西,于是被承诺得到了某种身份的肯定。

就拿披头士举例,很多人会说披头士音乐非常深奥,一般人听不懂,需要去参透和专门研习。但披头士已经是全世界销量最高的乐队了,当时听他们的主要群体也就是一群十几岁的小女生而已,知识分子和乐评人在很长时间里对他们不屑一顾。披头士完全就是一个面向市民大众的通俗音乐。但如今他们被经典化后出现了反倒变成了一种文化资本,披头士是高雅的,伟大的。披头士反而变成了极难听懂的音乐。从通俗易懂到极难听懂,这才是最大的讽刺。这是反文化。

真正的文化既不是无产阶级的民粹流氓,也不是资产阶级的伪善的消费主义,更不是将文化看作一种个例的私人的生活方式。真正的文化恰恰是普世的,但同时又扬弃了排他性的情况。它是千人千面的,无限的解读空间,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可以把握住它。但同时它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举个例子,你看见桌子上有一本少女小说,如果你因为不符合你平时消费的产品的审美而不屑一顾,那恰恰说明你没有文化。你可能只是一个被消费品反过来控制的人而已。但如果你是抱持着开放的态度,第一反应不是那些消费符号,而是意识到这是自己从没有接触过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并有必要做出自己的评价。那说明你反而跳出了这一系列生产结构,开始真正关心起文化了。

如果你能听出绝大部分音乐只不过是大量的生产出来的消费符号堆彻的产品,那么你才终于开始真正的聆听音乐,因为你扬弃了外在的这些游戏规则带来的身份(品味)和所谓的高人一等。你再去听那些被经典化的音乐,会出现两个反应,第一种就是明白到底好在哪里,这种好不是广告和消费者告诉你的,而是你进入了,只有你自己能告诉你。第二种反应就是你明白某些所谓的经典,不值一提,无非是时势造英雄或满足了时代无聊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聆听音乐,这样做不是这些东西所谓的有面子,而是必须这样。

最后看到一些评论,似乎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误解,因为披头士被商品化,所以披头士其实根本不好听,只不过是资本捧他们。这甚至可能出现民粹式倾向,即老百姓喜欢的就是好的这种破坏一切文化的恐怖分子式的想法。我这里要强调一下,披头士的音乐到底怎么样,对于21世纪的消费者来说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披头士身上的符号价值。音乐早就不再是音乐,如果你还认为音乐只是审美意义上的,那么这是不行的。

品味这种东西早就是某种交换动机而已,一种被生产出来的消费理由。又或者你花钱去音乐学院得到证书学历这种证书资产,虽然你什么也不懂,但你也能变成有品味的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流行音乐曾经被当作一种解放性的,从象牙塔话语权救出音乐的存在,但如今流行音乐也只不过是一个已经被资本异化的,被反过来当作了一种新的奴役的工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