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歌就是很俗啊?,不让人说吗?

发布时间:
2024-12-14 19:35
阅读量:
5

你可以说:“我觉得刀郎的歌很俗,我不喜欢。”

这没问题。

但是你说:“我觉得刀郎的歌很俗,大家不应该听这么俗的歌。”

就有很大的问题。

如果还说:“我觉得刀郎的歌很俗,大家不应该听这么俗的歌,喜欢这么俗的歌的都是俗人。”

那你活该被人骂。

如果你说:“我觉得刀郎的歌很俗,从音乐的角度说……(和旋、曲调等等),不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或者说“我觉得刀郎的歌很俗,从文化的角度说……(传播上、经济上、行业发展上等等),应该鼓励和提倡其他某一类的音乐。”或者说“我觉得刀郎的歌很俗,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左翼文艺、大众文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应该鼓励和提倡其他某一类的音乐。”

那我会仔细阅读你的文章,分析你的观点,了解你的思想。


最近看了大家的评论,有些还是挺有讨论意义的,但是没法一一回复,我就还想多聊两句,也许会有偏题的地方。涉及的音乐我就唯心论了,只谈感受,不分析专业性。我听过刀郎的歌,谈不上喜欢,但我的父母喜欢,他们是工程师和老师。姨妈、伯伯、姨姨、姨夫、表哥、叔叔阿姨都喜欢,他们什么职业都有,什么教育背景都有,而且在新疆出差的时候,刀郎的BGM很趁地广人稀、波澜壮阔的壮丽山川。这就是我的感受。

刀郎的专辑卖的很好,那英也承认了,谁也没卖过他,这就代表了一种大众审美,一个喜欢“下里巴人”的农民工和一个喜欢“阳春白雪”的白领都是组成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只是所处的环境和个人背景有差异,而这个环境和个人背景也是我们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人们的衣食住行、喜好审美不会脱离客观现实。

毛泽东作为一个有极高文学造诣的人,在湖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井冈山带着许多字都不认识的年轻红军战士,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会用“之乎者也”来讲话么?还是用这些字都不认识的人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沟通?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的,他们才是中坚力量,读书识字有文化的精英阶层必须也只能贴近这个中坚力量,自下而上地发动他们、组织他们,革命才取得最终的胜利。李德博古等人脱离群众,采用自上而下的指挥,于是红军走向了低谷走向了失败。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重要的论断之一,在中国革命上得到了彻底的验证。

文艺也是一样,既要百花齐放也更要贴近群众、贴近时代,没有人规定文艺只能遵循一种所谓“主流”的发展方向,贴近群众、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才能长久。反之,艺术作品脱离了群众基础,脱离了大众审美,要么曲高和寡、要么缺少生命力、要么成为猎奇甚至审丑的反例,最终还是会被大众遗忘。

至于俗和雅只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只有首先不脱离人民群众,才能谈谁比谁俗或者谁比谁雅,雅不代表正确,俗也不代表错误。我用三个层次递进的例句,是想表达,基于大众审美,我们可以对谁比谁俗、谁比谁雅发出评价,无可厚非,评论本身没有对错。但是自以为比谁雅或者比谁俗就试图打压、污蔑,甚至是试图pua、试图改造另一种审美,或者自以为喜好更雅,就觉得精神上和别人不一样,那就是极端错误的了。真的套用我的句式试一试,我不确定谁能给出什么专业、负责又理性的回答,你没有办法真的从专业性方面去否定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东西。

当然,另一方面,大众审美也需要培养,有赖于文艺工作者的付出与努力。但是不能以精英思维居高临下地指引,这是困难的、是不可取的、是一定会失败的,我旗帜鲜明的反对在任何领域、任何领域、任何领域的精英思维和居高临下的傲慢。惟有贴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让受众产生共鸣。或让大家低头看到生活的现实、抬头看到未来的希望,给大家以激励;或让大家感受到细腻而真实的情感、华丽而可及的理想,给大家以慰藉;或讲述城市生活精致的确幸、描绘乡村生活简单的快乐,展现社会的多元;或诉说江南水乡的柔美、展现西部山川的壮丽,开拓大家的眼界。我这样说,喜欢音乐的朋友一定会对号入座一些经典的歌曲吧。

再引申一点点,在音乐专业领域之外,有一种方式改变或者影响大众审美,就是改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自下而上的改变文化环境。如果我们站在无产阶级的角度,再审视我们的文化,喜欢刀郎或者喜欢别的什么歌手,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或可或缺的人,组成了这个社会,只有他们才是文化发展、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至于刀郎,我觉得也许他有点俗,但不是低俗的俗,更多是世俗的俗、是风俗的俗、是超俗的俗。挺好的。


时隔一年,因为刀郎要开演唱会的消息,这个话题这篇答案似乎又被翻了出来。评论区也有一些值的讨论的观点,感谢 @KIM ANDREW 的同意,把我们的讨论内容整理出来,如果表意有误,还请指正。

KIM:艺术是在不断发展的。从原始人的随便吼吼到现代的乐理。就是一代代音乐人向上突破,寻求真理,突破大众形成的。

刀郎的歌是俗。但这些歌同样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是那些追求高雅音乐的人研究出很多音乐理论与成果,刀郎也做不出现在的曲子。所以那些想要提高个人艺术水品的人,希望这个社会音乐艺术不断进步的人,都应该提倡去追求,理解,欣赏更高雅的东西。李白写诗一定要让农民听懂么?应该是农民努力读书去听懂李白啊。正因为我国文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大众,才会从诗经国风这种打油诗似的作品到了唐诗宋词。

现状是普通人不再愿意去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去欣赏那些所谓更高级的艺术。同时还要鄙视这些所谓更高级的艺术。以下才是一个理想状态。我不会写诗,我也不爱诗,我只爱二人转。但我知道写诗更高级一点。我知道会写诗的人能耐比我强一点。如果我的后代有着天赋,我会让他好好学习,学会写诗。

艺术的发展就是不断拔高,不断脱离群众。因为艺术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同时艺术越发展,也会引领带动群众整体审美。对雅要给予一定的尊重,不要强求接地气,可以不喜欢,但要明确雅才是走在了前端。

全民都爱刀郎那个什么海市蜃楼的歌很好么。唐诗宋词。宋词不就是能唱出来的歌词么。歌词要提炼,要简短。现在都变成刀郎的白话长篇说书歌词。很好么?我们的下一代都只爱刀郎,不爱苏轼,会很好么?也许很好。但我没看出好在哪里。

任何事物都如流水,不进则退。人人迷刀郎,估计二十年后中国就只剩下二人转一个调调了。

我:艺术的发展不是突破大众形成的,艺术发展是归纳总结大众审美形成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艺术干脆与社会、与生活脱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更不用说还要高于生活了。音乐艺术要进步,必须也只能贴近群众,符合大众喜好,不管是俗还是雅。

从简单的调子发展到成熟的音乐体系,从四字骈句发展到诗、词、曲。这些发展过程从来没有脱离普罗大众,这些诗人、艺术家无一不是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并实现艺术的发展。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诗人,他们的诗歌把这一艺术形式推到了高峰,但怎么能论断农民听不懂?李白我不好说,没有直接记载,白居易诗是出了名的白话,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听不懂的他还要改,杜甫的诗也是娓娓道来的故事风格,民间流传度很高,怎么就脱离群众了?

往上溯,诗经、汉乐府不也是普通大众传颂,经后世文人加以整理出来的?创作出这些名篇的人就是我说的不脱离群众的艺术家,有些作者可考,有些已经无从得知了。往后看,词发展自唱曲,最早的词集也是来自民间整理,曲更不必说,本就是民间杂剧的唱词,小说最早也是民间流行的东西,后来因为文盲率太高,看不懂字,又发展出了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有任何发展过程脱离底层群众参与吗?

艺术家们的专业技能当然是超出常人,白居易、李白、杜甫都是专业技能顶尖的人,他们描写的都是现实世界,是芸芸众生,是河流山川,最重要的是,普通大众能听懂、能欣赏、能流传。传世的艺术家们技能再高,作品都不会脱离群众。他们创新的来源、创作的开端、发挥他们技能的起点,都是为了满足、迎合普罗大众的精神需求。

科学技术也是一样,不是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只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他不发现还会有别的研究者发现,科技进步的必然性不会因为牛顿有没有发现万有引力这一偶然因素而改变,牛顿的发现催生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推动了人类科学进步,这才是牛顿的伟大之处。谁会认为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的成果是伟大的发现?那叫脱离大众。

普通人不是不愿意欣赏所谓更高雅的艺术,不能倒果为因,是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已经决定了大部分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希望我的孩子多读点经典,因为我能给他相对好一点的生活环境,让他有机会培养自己的爱好,但我显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我一样,有的是比我精神、物质富足的,也有不如我的。

回到刀郎,我不知道他的音乐从技术角度怎么评价,我不懂,我也确实很少听他的歌,听过但不多。但我确定一点,以他歌曲的传唱度,未来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影响力还会在,那就是时代留下的作品。刀郎或者唐诗宋词的例证不是对立的,他们都是符合大众艺术审美才有传唱度的。以我国的地域广大,各个阶层的丰富程度,这两个例证一定是同时存在的,我们无法否定一个同时喜欢刀郎和唐诗宋词的人。或者断言没有这样的人。以中国的文化多元性,你大可放心,不可能“人人迷刀郎”。

雅和俗是相对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程度副词。接地气也可以雅,“先锋艺术”也不是不能俗。相信群众,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因为有人爱听刀郎就不爱苏轼了。至于华语音乐未来如何发展,那更不是我能评价的,还是我答案里的话,有赖于音乐人们的努力,不要脱离大众审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