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参考消息》?

发布时间:
2024-12-14 19:45
阅读量:
6

《参考消息》是封闭年代的产物,是特殊年代对意识形态巨变难以招架后,故意留下的一扇信息窗口。

《参考消息》诞生于中共残酷的斗争年代,为了在斗争中生存,必须增强党的“耳目喉舌”功能。“喉舌”指的是,对外播发宣传共产党、苏区和红军的新闻,编印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耳目”则指编印供领导决策的内部参考消息。《参考消息》的名字,正是在那时出现的。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参考消息》一直是仅供中共党政军领导干部参阅的秘密级内部刊物。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了斯大林。接着,国际共运内部冲突加剧,社会主义阵营相继爆发波兰和匈牙利事件。

面对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巨大裂缝,毫无思想准备的广大党员和干部受到巨大冲击,都感到难以理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11月,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期间,教员倡议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目的就是为了使党内同志避免“在观察时事问题时的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现象”,党中央认为“有必要使我们的干部,及时地知道我们的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朋友的那些与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简单说就是要让干部群众“经风雨,见世面”,给大家“种牛痘”,增强“免疫力。

透过《参考消息》的有趣故事,既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脆弱命运,也可以看到教员那代人的明智。

《参考消息》的发行,经历了从“内部”到“公开”,从为“大读者”服务到“限一定级别”阅读,再到一份“明星”报纸,最后到滥大街没人看。

一句话总结,《参考消息》的命运正好演绎了一出信息从垄断到放开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中国社会信息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