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改开后农村的男孩子娶媳妇越来越难?
这锅沿海城市背牢就完事了。
野原广志就是不折不扣的农村小伙,认识美伢的时候,她爹还兀自不乐意,在整个蜡笔小新中都是一个老板着脸的岳父形象。
小新所有的较为乡土和“为小不尊”的行为,九成九都是爷爷教的。
两家人其实完全就是城乡行为和认知差距的真实写照。
好在野原确实争气,考个不错的学校,赶上了经济发展的末班车,
美伢曾经也是容颜姣好的女大学生,
怀孕了跟着广志在大城市周边打拼,一开始是住团地,后来小新慢慢长大了,周围的幼儿园不好,环境也差,
他们一家三口到处找房子,最后在小福星小新的帮助下,签到了合适房子,
广志一家是无数日本年轻人成家立业的缩影,
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典型,虽然按下印章,背上三十多年房贷的时候,广志腿肚子都哆嗦,但娃在院里,车在库里,狗在窝里,肉在锅里,媳妇在被窝里,这样的生活是有奔头的。
假如广志没学历,干的是体力劳动,则蜡笔小新家会在团地长住,即便是那样,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还是能保证的,
团地就是当年日本大力建设,为了解决年轻人涌入大城市的住房问题而修建的“高密度”小区,
因为历史文化原因,日本人一直是住独门独户的,土地有限,没那么多一户建,年轻人还要进入大城市打工,于是就环绕大城市找地块盖所谓的高密度小区,
团地这玩意兴起的时候,谁都没住过,然后政府花了大力气推广,正赶上家电业蓬勃,什么高科技的家电都往团地里放,冰箱电视洗衣机吸尘器,皇太子夫妇都去团地拜访,为了吸引年轻人,尤其是主妇住在团地。
像野原广志一家,年轻的小两口到大城市打拼,团地就是头一个落脚点,接着一点点攒首付,升职当课长,加薪买房,给小新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如果比广志家境再好,可能就跳过团地这个阶段了,直接住进一户建也差不多。
但无论如何,这个政策是延续了几十年,解决了几代日本人的的居住问题的。
当年日本媒体觉得住团地的年轻人都比较有干劲,收入也比平均高,还起了个名字叫“团地族”。
反观国内,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东南沿海涌入大量劳动力,进厂进公司,把几代人的剩余价值留在的沿海,留在了恢弘的写字楼群和天际线中,
城市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不用负担进城劳动人口的养老,以此为一项重大的利好,可以先天免于一些民生投资,节约大批土地和财政盈余,
比如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实际执行下来用处有限。
深圳与其经济体量超三追二极不相称的是一线城市倒数的医院床位,学位,和人居条件。
沿海经济只要适龄的劳动力,资本富集,城市建设趋于完善,房价拉升几个周期之后形成巨大的关门效应,迫使老龄人口离开,或者把劳动力的父母长辈妻儿老小摒除在外,
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星球上一年一度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
也就是春运。
背后的经济账就是,大城市既无意吸纳在这里工作250天+,300天+的劳动人口,使其能享有天伦之乐,完整的家庭,
也不会把卫星城,郊区的大片土地白白拿出来划成社区让老龄人口,让打工人的爸爸妈妈来和打工人团圆,
直接变成以交通费和人情往来为首的“春节税”就行了。
"春节税"就是高昂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人情成本的三者叠加。
体现在经济上为重复建设为各大三线城市,县城的电影院、超市、儿童乐园、婚庆公司之类的,就靠打工人一年积攒下来的剩余财富,跟着爹妈晚辈,看几场高价电影,买点吃喝童装玩具,密集相亲,给彩礼或者买部车,停在家在村里的院子,一停停一整年。
广袤的城乡大地,有多少这样的候鸟经济,有多少重复建设的银幕、景点、三层小楼只住老两口,小孩子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爹妈一次?
然后用迎春序曲,可口可乐广告,各地红红火火年味十足的直播,小孩子兴奋地在奔跑大喊“过~年~啦~~~~~~”
这种返乡的“必要”在哪?
媒体对春运一直是持颂扬和赞叹态度来宣传的。
忽略了其本质上就是沿海经济不用负担劳动力的人居和养老,让他们花上宝贵的假期和积蓄哪来回哪去,是一种变相的针对农村人的税负,
让农村来的劳动力在漫长的工作过程中,轻易无法达成资本的积累。
农一代睡工棚,高强度孤身劳作,把自己的剩余价值榨干,一年一度折返,坐着绿皮火车,只舍得买最便宜的座位,把积蓄变成农村自建房和给儿子买一台一年到头基本用不上的车,就为了相亲,相亲女孩子还要求县城必须有套房。
然后花天价彩礼娶亲,有了农三代,刚觉得日子有奔头,媳妇却闹离婚或者人跑没影了也不少。
春节的县城里,不少地方电影票120块钱一张,回老家相亲的男孩子,一顿饭加一场电影,大几百块就出去了。要是真相亲相出结果也行,没被看上,这几百也是白出,更别提之后要花的N倍价格的彩礼钱了。
整整三代农业人口,血汗钱要都这么花的,离美伢小新小葵外加一条狗的生活只会越来越远。何谈扩大内需,产业升级呢?
如果日本没有团地制度,广志一个人在东京圈上班打拼,美伢抱着小新和公公婆婆在农村待着无所事事,还有个阴沉着脸脾气怪异的大伯哥整天在周围晃悠,
美伢不可能活的很舒心,或许压根也不会嫁给广志,
就根本不会有蜡笔小新的所有暖心故事了。
农村娶妻难和新婚媳妇变成“妻跑族”,
把锅全甩给女性的“去责任化”,这种冠冕堂皇的屁话不知道是哪个媒体炮制出来的。
本来新婚小两口为生活奋斗,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彼此有个照应,接着生子组成三口乃至四口之家是人之常情,古往今来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人伦正道,
结果非要搞个两地分居,男的在外打工,甚至是为了还掉结婚欠的彩礼钱,
女的抱个小孩在村里,除了看剧刷剧别的啥事没有,
然后电视剧里讲的全是城里的高楼大厦,女白领打怪升级最后成高管霸总的故事,谁能安心呆住呢?
为什么彩礼动不动就天价引发社会新闻,为什么农村人娶媳妇越来越难。
因为这不是人和人的交易成本,而是人和社会文明对抗的成本,是“逆城市化费”,
说白了让男的去非洲干工程,还得包吃包住给个好工资才有人去呢,那地方没有家人没有cbd,没有百货商场啥都没。
凭啥女性就得在农村里蹲“婚姻监”也不知道啥时候结束呢?
为什么很多地区,汉人基层根本竞争不过少数民族,
因为某些经院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本质就是性剥削和生育剥削,
只要你们一家人对宗教虔诚,心悦诚服这个宗教,
总能在同样被宗教支配的小家庭中,找一个适龄的女性让好大儿予取予求,这个经济成本是相对低廉的。
很多短视频里,新娘子一脸冷漠和茫然,在肢体上抗拒,好好的婚礼上所有人都很开心,包括新郎官稚气未脱,但是也知道自己即将有个如花似玉的媳妇,而且直到目前还被家人看管的牢牢的。
那么谁的利益受损了呢?谁的城市化进程被迫斩断了呢?
这就是用全部人口的逆现代化来换得年轻男性用较低成本达成女性的逆城市化。
而且因为最后人口上的优势,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人还要被迫输送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和农业产品去稳固底层的安定,落后的社会关系的对先进生产力的反向剥削。
年轻男孩之间也有计较,
数理化又如何,上高中又如何,有学历又如何,出门打工又如何,大城市又如何,
我有媳妇,你没有。
那你是个loser。
蒙元放手让汉人地主自己搞,结果百年暴亡。
汉族人在发展生产力上是把好手,在分蛋糕上连撒旦看了都摇头。
核心大城市和沿海大城市和背后代表的官僚资本,私营资本,对自己的无产者和年轻人稍微好一点,都不至于到今天这一步。
外企有一千般不是,随便给离职员工的赔偿都是N+6,甚至N+12,N+18或者干脆N乘法。
我也不知道底层劳动者有什么可吹工业品便宜,1分钱的拖鞋和新能源弯道超车的,
劳动人口没有真正的城市化,没有购买力的大幅增加,
所有的发展其实都是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