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以军在加沙展开杀人比赛?
2024.12.22 第二次更新
如何看待以军在加沙展开杀人比赛? - 奋斗的喵星人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以军在加沙展开杀人比赛?这位叫做 @奋斗的喵星人 的答主的这个观点,我认为存在不少错讹。
首先《国土报》的官方网站在国内是可以直接浏览的,这篇报道的链接如下:
IDF soldiers expose arbitrary killings and rampant lawlessness in Gaza's Netzarim corridor如果没有用邮箱注册,那么的确是不能看到原文,但并不是像你说的需要花钱,实际上只需要用一个邮箱注册一个账号,用账号登录就可以看全文。不需要想FT那样花钱订阅,更遑论看一篇文章120美元……
有一些朋友反馈用国内邮箱注册的过程比较卡,但注册成功后的确不花钱就可以看。
其次,国土报并不是像你所说的“没有希伯来语,没有阿拉伯语,没有波斯语,只有英语”,国土报本身创立于1919年,是以色列主要报纸之一,发行线下纸媒和线上版。它并不是sohu、sina这种网站,而是一家传统纸质媒体,其网站只是电子版形式而已。你把它称为“新闻网站”,说明你压根没有查过这家媒体的资料。
《以色列时报》(The Times of Israel)创立于2012年,仅发行线上版本,反而更接近于sohu这样的。
《国土报》的官方网站则有2个,英文版和希伯来语版。后者和前者只是后面顶级域不同,希伯来语官网的顶级域是.co.il。
例如这篇报道,在英语版和希伯来语版官网中都可以找到,我在下面的“原回答”部分中,都给出来了。
此外《国土报》英语官网中,还有阿拉伯文版内容。
至于你说的“我最后查了一下这个网站的服务器在日本东京”,以此认定《国土报》是“一个位于日本东京的叫以色列国土报的媒体”。
实际上我用“站长工具”的IP查询,《国土报》的服务器是在日本大阪。
这显然是对网站服务器设置存在误解。具体的我这里不赘述,我这里就说几个例子:
Financial Time的网站ft.com,用站长之家的IP查询,其服务器位于日本大阪。所以这应该是一家日本的金融媒体吧。
The Guardian的网站www.theguardian.com,用站长之家的IP查询,其服务器位于美国。所以这应该是一家美国的媒体吧。
半岛电视台的网站aljazeera.net,用站长之家的IP查询,其服务器位于美国。所以这应该是一家美国媒体吧。
我们再说你这个回答中最存在逻辑问题的一点:
你argue的点显然是,为什么这么一场针对加沙平民的“杀戮竞争”(用的是《国土报》报道中的原词competition),加沙人居然不知道,阿拉伯人居然也不知道?
《国土报》原文明确说了,这是以色列军队内部正在有意无意渲染的“竞争做法”,是只通行于以军内部的思想和做法,以军自然不可能对外公开这种内部做法。《国土报》从以军士兵处才能得知这一情况并加以报道。
2024.12.21 第一次更新
回答一下评论区几位朋友的问题。
这位 @社博朋克 朋友的这一段评论,有几点值得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1)哈马斯不是一个国家,它的士兵不穿着统一制服,因而不享受战俘待遇?
由于这几个句子之间是句号,而最后是分号,因此我认为这位朋友说的这3句话是有逻辑关系的。也就是说【非国家政治实体的武装人员】和【不穿着统一制服的武装人员】这两项是【不享受战俘待遇】的条件。当时我不太清楚他的论证中,是需要同时满足2个条件,还是只需要满足1个就行了。
不过就他对于战俘的定义,显然有待商榷。我们提到战俘问题,经常会说的一个国际法就是《日内瓦公约》,全称是《日内瓦(四)公约》(法语原文Les quatre Conventions de Genève)。
始于1864年的日内瓦第一公约,以当时习惯国际法实践为基础共约而成的具体条文规范,由新建立的国际红十字会推动并执行。其后历经1899年与1906至1907年二次海牙会议多项公约增补,以及1929 年第三次修订后,总共四部公约皆己成型。
现今版本包括1949年8月12日在日内瓦重新缔结的四部基本的国际人道法,为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定下了标准。它们主要有关战争受难者、战俘和战时平民的待遇。它们并不影响在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覆盖的武器的使用及1925年在《日内瓦协议》中对毒气和生物武器的使用。
现在,《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指《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及后来产生的它们的共同附加议定书(已有三个,前两个是主要的)。
在该公约中,对于战俘是有过定义的,我们现在可以在辑录公约文本的各信源中查询到,例如wiki文库中。注意wiki文库在国内并不限制浏览,因此各位可以直接打开。我们看一下其中对于战俘的定义。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97%A5%E5%86%85%E7%93%A6%E5%85%AC%E7%BA%A6/1949%E5%B9%B4/%E7%AC%AC%E4%B8%89%E5%85%AC%E7%BA%A6这里我把中英文都放了上来,大家可以两边对比。《公约》中对于战俘的定义所使用的归属主体是“a Party to the conflict”,即中文版中说的“冲突之一方”,并没有使用“国家”作为归属主体。
同时该公约特别加入了一个描述:Members of regular armed forces who profess allegiance to a government or an authority not recognized by the Detaining Power. 宣称效忠拘留国未承认的政府或当局的正规武装部队成员。
这两点可以说明,战俘的定义并不受“是否是一个国家”的影响,只要是冲突的一方,哪怕是另一方不承认的政权和当局,被俘虏后也属于战俘,享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所以这位朋友所说的【非国家政治实体的武装人员】这个条件,并不对定义战俘有影响。
再看条约中另一个描述:
Members of other militias and members of other volunteer corps, including those of organized resistance movements, belonging to a Party to the conflict and operating in or outside their own territory, even if this territory is occupied, provided that such militias or volunteer corps, including such organized resistance movements, fulfil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 that of being commanded by a person responsible for his subordinates;
- that of having a fixed distinctive sign recognizable at a distance;
- that of carrying arms openly;
- that of conducting their oper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customs of war.
这一条目指出,即使不是正规部队,而是民兵或者志愿部队、抵抗组织人员,只要符合(1)有上级军事统帅;(2)有特殊标注(注意这里不一定是军装,类似黄巾起义的黄头巾其实也算);(3)公开携带武器;(4)遵守战争法和惯例(注意这里的惯例意味着,不是非要正面决战,偷袭也属于战争策略)这4条,被俘虏后就应当被定义为战俘,享受公约保护。
因此这一条意味着这位朋友所说的【不穿着统一制服的武装人员】这个条件,也不对定义战俘有影响。
何况我们讨论的这则新闻里面,并不涉及战俘问题,而是说以色列士兵对于平民的杀戮。
(2)携带武器的平民应被视作武装人员,不受战争法保护?
首先这个说法中,你怎么定义“武器”,冷兵器算不算“武器”,石器算不算“武器”?一个怀揣着板砖的巴勒斯坦人(怎么这个描述听上去这么耳熟……),理论上他可以直接砸死一个不防备的以色列士兵,那算不算“武装人员”?
其次,就算我们不较真,一个手持着AK-47的巴勒斯坦30岁普通男性平民,我们把他定义成当地抵抗运动武装人员,然后他就【不受战争法保护】了?
我们要知道并不存在一部名字叫做《战争法》或者《XX战争法》的法律,我们经常说的《战争法》其实就是一系列国际上使用的,涉及战争新闻的有关法律、公约的统称。正如同我们说的《国际法》其实是一些列处理国与国各类关系行为的法律、公约的统称。因此前面提到的《日内瓦公约》就是战争法的一部分。
其他战争法还包括《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渥太华公约)、《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饵雷和其他装置的第二议定书》、《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等,此处不一而足。
因此就这一点就可以说,所谓【携带武器的平民应被视作武装人员,不受战争法保护】是错误的,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论证了,即使携带武器的平民,只要符合条件,也是受战争法保护的。
(3)由于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无法分辨平民与武装人员,其造成的附带损失所产生的战争罪行远轻于旧日军在侵略战争中的战争罪?
首先这句话逗号前面的部分,和逗号后面的部分,是否有逻辑关系,可能是我粗疏愚陋,我个人不太能够理解两者之间的推理关系,如果有能够解释的,烦请各位指点。
其次,【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无法分辨平民与武装人员】这个论证前提是否存在?我想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目前还没有进展到暗物质武器时代,一把小小的暗物质手枪就可以直接造成轻型核弹伤害,目前以及可见的未来还不太可能实现,而且就算有,我相信也应该是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美国,和世界第二科技强国以色列现拥有,不太可能装备巴勒斯坦平民。
那么一个装备精良的以色列IDF士兵,面对一个巴勒斯坦人,就算衣着分辨不出来,是否持有长柄热兵器难道看不出来?各位回忆一下哈马斯方面公布的对以色列的作战成果,是不是大部分都是用亚辛105火箭弹攻击坦克、装甲车、推土机等设备。
话说这种武器是能够贴身完全隐匿的吗?恐怕于老师的父亲都很难做到。
那么请问一个装备精良的以色列IDF士兵在高强高塔上,看到远处一个巴勒斯坦人,如果他身上没有任何可见的长柄热兵器,如AK-47、RPG等,你应该鸣枪警告,还是直接射杀?
话说那个什么“枪口抬高一寸,是人类最后的良知”的说法,不会对以色列失效吧?
对了为了防止有人说可能出现贴身藏炸弹的自杀式袭击者,也请各位回想一下,本轮巴以冲突以来,是否有在内外网看到过一例哈马斯使用自杀式袭击攻击以色列军队的事例?
这位叫做 @迪迦 的朋友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想借此机会补充我在原回答里面没有来得及加入的内容。
还有其他一些评论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次《国土报》的报道,所提及的这篇区域,叫做“内扎里姆(Netzarim)走廊”,这个名字以及这篇区域,并不是加沙地带原有的,而是本轮巴以冲突后,以色列IDF占领加沙相关地带后修建的一个区域,以以色列曾经在当地使用过的定居点名字命名。
这是一条宽约7km的下场地带,虽然看上去7km不长,可问题是整个加沙地带本身也不大,以军修建的这条防御带从东南方向的贝埃里集体农庄附近一直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几乎完全隔绝了加沙南北。
以军将这一带的巴勒斯坦居民全部“迁走”,并拆除了当地居民的房屋已修筑军用道路和军事阵地。这条修建于加沙中北部的军事隔离带,其目的是扼守加沙核心的中部,隔绝加沙地带另外3大区域——北部的贾巴里亚、南部汗尤尼斯和拉法。
这里补充一点加沙地区的地理。加沙地区总共分为5个区域,从北往南以此是北加沙省(首府贾巴里亚)、加沙省(首府加沙)、代尔拜莱赫省(首府代尔拜莱赫)、汗尤尼斯省(首府汗尤尼斯市)和拉法省(首府拉法市)。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核心加沙省,其次是汗尤尼斯省和北加沙省。
这个做法如果只从军事角度来看,并不存在太大问题。但关键在于,目前加沙地带民众的物资供应,几乎只能依靠拉法口岸,而加沙地带北部,尤其是贾巴里亚难民营还有大量平民,他们需要取得生存的物资,或者依靠徒步从南部运输,或者依靠一些团体向北边输送。而以色列修筑的这条所谓“走廊”,隔绝了大量物资的运输,使得加沙北部的民众的困难程度进一步加剧。
其次关于这位朋友说的“人家已经说了那里不能走,你头铁要去走死了不是很正常”,这个前提其实并不成立,以色列在本轮巴以冲突中将内扎里姆走廊扩建,直到隔绝加沙南北,这一点本身就已经让加沙北部的物资供给陷入绝境,而且加沙北部贾巴里亚难民营一直以来都是加沙难民最集中的地区(几乎没有之一)。
实际上加沙北部的困局,是连联合国都已经一再强调的。
要知道加沙365平方公里,有足足200万人口,因此一道军事防线隔绝南北,将北部最大难民营和南部唯一一个物资入口(拉法口岸)完全隔绝,等于把北边慢慢推向死亡,这种情况下你是不可能要求北边的平民不求生的。
正如同几位朋友回复的评论一样:
在一场战争中,通过武力恐吓和军事设施,将一个城市进行各种封锁,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被谴责批判的行为,正如同这位 @momo 的答主在他的回答中援引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波兰华沙的封锁隔离。
如何看待以军在加沙展开杀人比赛? - momo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以军在加沙展开杀人比赛?或许有人还要说,纳粹德国是侵略行为,怎么可以和以色列的反恐自卫行为相提并论。那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二战期间,苏联为了对抗纳粹德国,对德国首都柏林进行这类隔绝、围困、封锁行为,对待柏林民众和对待加沙民众一样,我们该怎么评论苏联的行为。
对了可别说什么加沙民众自讨苦吃,谁让他们支持哈马斯这类的话。纳粹德国在柏林也有支持者吧。当然较真的话,纳粹德国在柏林支持率的确普遍低于其他地区,那我们不妨换成纳粹大本营——纽伦堡如何?
原回答
如何看待以军在加沙展开杀人比赛? - 社博朋克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以军在加沙展开杀人比赛?这位叫做 @社博朋克 的朋友对这则新闻的信源有点疑惑。首先这种查考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总比上来直接宣泄情绪要好一些。那么我也效法贤人,帮他多补充一点资料。
首先按照他的嘱咐,在google news上用“israel 252 division netzarim corridor”作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如下:
《国土报》(Haaretz)的报道已经变成第二条了,不过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这个链接。
这个链接就是题目描述中《环球日报》援引的报道,标题为:
'No Civilians. Everyone's a Terrorist': IDF Soldiers Expose Arbitrary Killings and Rampant Lawlessness in Gaza's Netzarim Corridor. “没有平民。每个人都是恐怖分子”:以色列国防军士兵揭露加沙内特扎里姆走廊的任意杀戮和猖獗的不法行为。
感谢 @柠檬k 指正,这里我用了机翻没有校对,把no civilian翻译成了“不要平民”,闹了大笑话,在此自我批评,必当引以为戒!
不过这篇报道中并没有出现“Netanyahu wants to shut us down”这句话。而且用这句话作为精确关键词,在google上搜索,居然搜索到的结果是2个推特账号的发言。
话说这位朋友是怎么在google news里面搜索新闻,然后搜索到twitter上的发言的……
而且这篇报道也不需要订阅,可以直接阅读全文。
不过我留了一个心眼,查了查《国土报》的希伯来文版本,然后发觉居然是希伯来文版本需要订阅。
2024.12.21 修正:
这里是我本人的核实不严谨,《国土报》的官网,如果不用邮箱注册,那么这篇报道的确没办法看到原文。但是只要用任何一个邮箱注册以后,就可以直接看原文。为我搜集资料的朋友应该是邮箱注册了,而我也没有核实这一点,因此对那位答主造成了误解,特此表示道歉!
此外《国土报》的官网国内就可以不受限登陆,但是有朋友反馈说似乎注册和用邮箱登录很卡,经常会失败。如果有注册成功的,可以直接用下面链接观看原文。
IDF soldiers expose arbitrary killings and rampant lawlessness in Gaza's Netzarim corridor我拜托人把英文版报道的文字发了给我,我们一起来简单解读一下这篇报道,看一下其中的一些描述。
这篇报道的执笔人叫做Yaniv Kubovich,是国土报的军事记者,也是一个以色列人。
虽然官方禁止巴勒斯坦人进入(内扎里姆走廊),但实际情况比简单的禁区更为严重。“这是军事粉饰,”252 师的一名高级军官解释道,他曾在加沙服过三次预备役。“师长把这个区域指定为‘杀戮区’。任何进入的人都会被枪杀。”
一名最近退役的 252 师军官描述了这一边界的任意性:“对于该师来说,杀伤区延伸到狙击手能看到的范围。”但问题超出了地理范围。“我们在那里杀死平民,然后他们被算作恐怖分子。”他说,“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宣布的伤亡人数已经把这变成了部队之间的竞争。如果 99 师杀死 150 人,下一个部队的目标是 200 人。”
这些关于滥杀无辜和将平民伤亡常规归类为恐怖分子的描述在《国土报》最近与加沙老兵的谈话中反复出现。
“我们自称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军队,却让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士兵们蒙羞,”一位最近从内扎里姆走廊返回的高级预备役指挥官说。“这意味着我们无视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在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作战的事实,在那里人的生命毫无价值。是的,我们指挥官和战斗人员正在参与加沙正在发生的暴行。现在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虽然这位军官并不后悔在10月7日之后动员起来(“我们打了一场正义的战争”),但他坚持认为以色列公众应该知道战争的全貌。“人们需要知道这场战争的真正面貌,一些指挥官和战士在加沙犯下什么严重罪行。他们需要知道我们正在目睹的惨无人道的场面。”
混乱的现实一再迫使指挥官和战士们面临严重的道德困境。“命令很明确:‘任何越过桥梁进入内扎里姆走廊的人都会被子弹击中头部,’”252 师的一名老战士回忆道。
“有一次,警卫发现有人从南边靠近。我们像对付大规模武装分子袭击一样做出了反应。我们各就各位,然后开火。我说的是几十发子弹,也许更多。大约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朝尸体射击。我周围的人一边开枪一边大笑。”
但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们走近那具满身鲜血的尸体,拍了照,拿走了手机。他只是个男孩,大概 16 岁。”一名情报人员收拾了这些物品,几个小时后,战士们得知,这名男孩并不是哈马斯成员,而只是一名平民。
“那天晚上,我们的营长祝贺我们击毙了一名恐怖分子,并表示希望我们明天能再击毙十名恐怖分子,”这名战士补充道。“当有人指出他手无寸铁,看起来像个平民时,每个人都大声呵斥他。营长说:‘任何越界的人都是恐怖分子,没有例外,平民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是恐怖分子。’这让我深感不安——我离开家,在老鼠出没的大楼里睡觉,就是为了这个吗?为了向手无寸铁的人开枪?”
类似事件不断出现。252 师的一名军官回忆起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宣布其部队杀死了 200 多名武装分子的情景。“标准程序要求拍摄尸体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收集详细信息,然后将证据发送给情报部门以核实武装分子身份或至少确认他们被以色列国防军杀死,”他解释说。“在那 200 名伤亡者中,只有 10 人被确认为已知的哈马斯特工。然而,没有人质疑公开宣布杀死数百名武装分子。”
在另一起事件中,观察哨发现两人朝瓦迪加沙(Wadi Gaza)走去,那里是被指定为禁区的区域。一架无人机显示,他们手持白旗,举着双手行走。副营长命令部队开枪杀人。当一名营长抗议时,他指着白旗,暗示他们可能是人质,但被否决了。“我不知道白旗是什么,开枪杀人,”这位副营长(来自第 5 旅的预备役军人)坚持说。两人最终折返南方,但抗议的营长被斥责为懦夫。
几天后,瓦赫(即前文提到的负责内扎里姆走廊的252师的最高指挥官)宣称“加沙没有无辜者”,一名军官说。虽然这种情绪在士兵中并不罕见,但对瓦赫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观点——它成为了作战原则:每个人都是恐怖分子。”他告诉他的指挥官们,“在中东,胜利来自于征服领土。我们必须继续征服,直到我们取得胜利。”
在瓦赫的领导下,狂野西部的氛围愈发浓厚。“杀戮区”的边界不断变化——“今天这里 500 米,明天那里 500 米,”一名战士说道。虽然其他部队也违反了规定,但军官们表示,瓦赫走得更远。
他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任何进入杀戮区的人都将被宣布为执行侦察任务的恐怖分子。“每个女人都是侦察兵,或者伪装成男人,”一名警官解释道。“瓦赫甚至认为骑自行车的人都可能被杀,他声称骑自行车的人是恐怖分子的同伙。”
从这篇报道的文字来看,《环球日报》所说的“杀人比赛”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该报道中明确提到的。当然《国土报》的用词是“竞争”(competition)。
一名最近退役的 252 师军官描述了这一边界的任意性:“对于该师来说,杀伤区延伸到狙击手能看到的范围。”但问题超出了地理范围。“我们在那里杀死平民,然后他们被算作恐怖分子,”他说。“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宣布的伤亡人数已经把这变成了部队之间的竞争。如果 99 师杀死 150 人,下一个部队的目标是 200 人。”
这也成为了这位答主argue的一个点,如他所说:
我不太理解的是,换一个词就可以掩盖事情的本质了么?
那么请问,日本媒体在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所用的“竞争”,是不是也可以为他们脱罪了?
那么请问,日本媒体在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所用的“竞争”,是不是也可以为他们脱罪了?
那么请问,日本媒体在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所用的“竞争”,是不是也可以为他们脱罪了?
以色列另一个媒体《以色列时报》(The Times of Israel)转载了《国土报》的这篇报道。
其中援引的《国土报》的报道的内容,保留了《国土报》报道中的几个事例。
据《国土报》报道,第 252 师的一名士兵描述了一次情况,有人进入了内特扎里姆走廊禁区,随后该部队开火,“射出了数十发子弹”,一些士兵“为了射击而射击,并且大笑”。
据报道,当士兵们后来走近尸体进行检查,并没收了尸体的手机时,他们发现尸体是“一名年轻人,大概 16 岁”。一名情报人员赶到现场收集信息,几个小时后,士兵们被告知,这名少年不是哈马斯活动分子。
据该士兵说,当晚营长来到现场,称赞他们击毙了一名恐怖分子。该士兵说,当一名在场人员试图指出该人是一名手无寸铁的平民时,他被大声呵斥。营长向士兵们强调,“任何越过界线的人都是恐怖分子。没有平民。他们都是恐怖分子。”
但对比两篇报道就可以发现,有意思的是《以色列时报》特地删除了有关不同部队之间竞争击杀数的文字,增加了强调以色列进攻加沙正当性的描述(即10月7日“阿克萨洪水”行动),以及以色列国防军对《国土报》该报道的回应。
战争始于 2023 年 10 月 7 日,当时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毁灭性的跨境袭击,造成 1,200 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平民,期间有 251 人被绑架到加沙作为人质,并有大量记录显示这是故意针对平民的暴行。
以色列表示,在随后的消灭统治加沙的哈马斯的行动中,它将寻求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并强调该恐怖组织将加沙平民当作人盾,从住宅、医院、学校和清真寺等平民区发动战斗。
以色列国防军否认瓦赫发表过上述言论。
以色列国防军在回应《国土报》报道时还表示,包括内扎里姆走廊沿线在内的加沙地带的所有活动和行动“均得到最高指挥部的批准,该地区的所有袭击均按照强制性程序进行,包括因作战情况而在短时间内遭到攻击的目标”。
军方还表示,“袭击只针对军事目标,并且在实施袭击前已采取多项措施将对无关人员的伤害降至最低。”
显然《以色列时报》在援引《国土报》的报道时,对其中文字进行了节选,应该是可以删除了可能引起较大反响的“击杀竞争”问题。实际上《以色列时报》和《国土报》的差异属实是正常,两个媒体的政治光谱本来就差别很大。、
《国土报》创立于1919年,是以色列主要报纸之一,发行线下纸媒和线上版。其政治立场和以色列工党接近,属于中间偏左至左翼。以色列工党虽然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但亦承认巴勒斯坦人的自决权,不反对建立一个拥有有限主权(如不能拥有军队、不能与任何国家军事上结盟、以色列空军享有领空使用权)的巴勒斯坦国。工党支持“两国方案”,同意向巴勒斯坦国让出部分土地(西岸的部分地区),及终止扩建定居点,以换取和平。
而《以色列时报》创立2012年,仅发行线上版本,由记者大卫·霍罗维茨和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塞思克·拉曼共同创立,其政治立场偏右,和目前内塔尼亚胡所在的利库德集团相同。
在《以色列时报》的报道中,直接就称《国土报》为左翼媒体。
这家左翼报纸称,它已经采访了多位在第 252 师服役的军官和士兵,他们讲述了如何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内扎里姆走廊(该走廊将加沙地带一分为二,并将加沙地带的北部与南部分开)设立禁区,士兵会向进入该地区的任何人开火。
这也就是《国土报》在当前以色列受到一定程度的指摘和打压的原因,但《国土报》目前仍然是以色列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纸媒之一,发行量70000多份(周末版100000多份),超过另一家纸媒《耶路撒冷邮报》(发行量大约15000份)。
不过目前以色列国内收费纸媒发行量最大的是《新消息报》,大约300000份(周末600000份)。而最大的免费媒体则是《今日以色列报》。
《今日以色列报》于2007年首次出版,是以色列发行最广的报纸,由谢尔登·阿德尔森的家人拥有,在以色列各地免费分发。谢尔登·阿德尔森是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私人朋友和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