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这两年突然就不行了?

发布时间:
2024-12-23 16:49
阅读量:
8

2024年在哈佛访问了大半年,美国东西南北走了一大圈,顺便逛了逛加拿大。

本来抱着满满的希望而来,想要寻找投资机会。

可结果说起来惭愧,一个机会都没找到。

跟几个做投资人聊了聊,张口闭口都是AI。

只不过聊归聊,再怎么眉飞色舞吐沫横飞,你问他今年投了几个,回答都是0。

你问他为啥不投呢?

回答如出一辙,缺少应用场景,找不到商业模式。

你问他,那为啥还盯着AI看呢?

他就会反问你,不盯着AI还能盯着啥?

我哪知道该盯着啥,我要是知道早就在国内投了,还用得着来美国找灵感?

但回头想想,来了小半年,美国日常生活也习惯了,该接触的都接触差不多了,你说有什么美国有中国没有的吗?

衣食住行玩,咱们挨个捋捋。

衣,美国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牌子,奥特莱斯里面,十几年前去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倒是稳定。

老牌子不会倒,经营不下去也有人收购。

新牌子起不来,同质化太严重,根本没有空间。

唯一一个后起之秀叫Shien,主打一个“快时尚”,几刀一件的时髦款,穿两月就扔,不心疼。

凭借一招鲜,在美国攻城略地。

这个卷法看着眼熟吗?

没错,这是个中国出海的品牌,中文叫稀音,时尚界的拼多多。

为啥在中国玩不转,到美国却能大杀四方?

因为中国真有拼多多,拼多多也卖廉价时装,卷不过。

这不,海外版拼多多叫temu,上线之后连续霸榜十几个月,把稀音吓得够呛。

这俩中国神仙去美国打起来,就没H&M、ZORA之流什么事了。

人家都卷出国了,国内还能有啥空间?

所以,“衣”这个领域没戏。

食,还用说吗?

美国这些餐馆,有一个算一个,来中国活不过一个月,除了麦当劳这一类工业食品。

但即便工业食品,将来也是预制菜的天下。

话说麦当劳算预制菜先驱,只不过太简陋,容易被后浪拍在沙滩上,前景可不怎么乐观。

当然,“食”这个领域,咱压根也没抱什么希望,所以也算不上失望。

住,美国酒店基本就是那几个国际连锁品牌,万豪、IHG、希尔顿、凯悦、温德姆,加起来得占80%了。

在国内听起来挺高端,但在美国,虽然都叫一个名,却完全是两回事。

美国万豪、希尔顿、皇冠假日、凯悦这个级别的酒店,在国内基本就相当于万枫、欢朋、假日快捷、逸扉的档次。

考虑到老旧程度,以及员工摸鱼,美国酒店甚至比低两级的中国酒店都不如。

这就是为啥爱彼迎在美国还比较火的原因,花高价住这些烂酒店,还真就不如找个民宿,烂服务不如没服务。

但民宿在中国就比较难,因为酒店便宜,服务也到位,卷不动。

所以爱彼迎活不下去,退出中国,也就没什么不好理解了。

现在国内的民宿就两种,一种极其便宜,一晚几十块,做下沉市场。

另一种一晚上千,各种特色,走网红路线,让人为了拍几张照片都愿意花钱住一晚那种。

这个方向倒不能说没机会,但中国走在美国前面,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另一个问题,最后统一讲。

行,说一件有意思的事。

因为哈佛所在的剑桥市也就国内一个县城大小,出门靠腿就差不多,公共交通都很少用。

刚来的时候,有一次我去了个稍远点的地方,去的时候走了40多分钟,回来有点累了,就打算坐公交。

结果一查,公交倒地铁,需要50多分钟。

那天反正没啥事,我就想见识见识,公交是怎么做到比走还慢的。

我就在那等,光是等车就花了20分钟。

然后上车,恨不得100米就一站,前后站点都能看到。

等换乘了地铁,本来合计这下总该快了吧?

没想到,地铁跟牛车似的,还动不动就临时停车,跟国内风驰电掣那玩意根本不是一种东西。

结果走路40多分钟,地图显示50多分钟的公共交通,最后愣是1小时出头才到。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我就很少坐公共交通,天气好就走,天气不好就叫车。

这边打车就是uber和lyft,体验跟滴滴差不多,就是价格波动比较大,应该是算法更激进一些。

所以“行”也没啥空间。

最后说说玩,美国人现在也成天捧着手机看小视频,你猜看哪个平台?

抖音国外版,tiktok。

可饶是tiktok的体验也远不如国内抖音,且不说内容还在玩咱们几年前的梗,就是直播、PK、带货这些搞得也不如抖音红火。

怪不得都无法阻止美国人飞叶子,这要是换了中国,一个个都在刷不停,谁有功夫吸那玩意?

所以,“玩”似乎更没啥空间。

其他诸如购物,亚马逊的体验远不如淘宝、京东,更别说拼多多了。

这回拼多多国际版temu出海,所有电商都吓得够呛。

价格实在太恐怖,加上运费都比人便宜一半。

又例如即时通信,跟微信相比,美国就没有一个能打的。

哈佛这边组织打球,都用groupme,就是把微信功能全部阉割最后剩下个群聊。

当然,美国互联网也不是一无是处,BAT里面,只有百度确实不如谷歌。

还不是技术问题,单纯就是吃相太难看。

其他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到目前为止,结论就是,互联网已经基本没有投资机会了。

不过,回国之前,我还会去西海岸转一圈,毕竟有硅谷嘛,看看会不会比东部这些老钱好点。

但其实我已经不抱什么期待了,资本不分东西,有机会早闻风而动了。

说了这么多美国的事,跟国内经济有什么关系呢?

我问你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工资是谁发的吗?

是公司发的?

那公司的钱是谁给的呢?

在过去的互联网行业,公司几乎都在亏损,经营不能带来现金流,自然也发不出来工资。

而公司连年亏损还能活下去,靠的就是风投的输血。

公司给你发工资的钱是风投给的,可以说你的工资是风投发的。

风投为什么给你发工资?

这叫砸钱圈地。

市场有这个潜在需求,风投愿意承担风险,投资进去培养用户习惯。

等培养好了,把竞争对手打垮了,再慢慢割韭菜。

最典型的例如当年的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合并前最疯狂的一段时间,甚至打车都不要钱。

那时的滴滴司机想不赚钱都难,风投大水漫灌,直接把钱砸到你头上。

反观现在呢?

我找不到投资机会,其他投资人恐怕也找不到投资机会。

过去咱们摸着美国过河,他们做个亚马逊,我们就做个淘宝,他们做个uber,我们就做个滴滴。

总之美国人把路走通,我们砸钱复制,一投一个准。

可现在怎么样?

低处的果子摘完了,美国人也不知道投什么,我们自然没得学。

最近两年,美国投资圈几乎围着AI转,OpenAI砸了几百亿,英伟达市值翻了10倍排到了第一。

可去年开始,AI投资也趋于乏力,热闹一阵之后,大家发现依旧找不到变现途径。

美国这帮人也就趁着美联储加息美元回流,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这个档口,猛炒一波美股。

可一旦降息,美元外流,能不能软着陆都不好说。

以中国投资人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习性,这时候你让他闭眼跟着美国砸钱?

这么大的风险,干嘛不等水落石出再过河?

只要能赚钱,谁能卷得过咱们?

总能后来居上的事,干嘛非要冒风险呢?

投资人不急,互联网公司可就急了,连年亏损,拿什么发工资?

所以就有了裁员、降薪、少招甚至不招新人。

而在中国,或多或少围绕互联网饭吃的人,据统计总数超过3亿。

投资断奶,这3亿人就要节衣缩食,日子还能好过?

以前滴滴的程序员不想干了还可以跑个滴滴。

现在滴滴是既没钱养程序员,也没钱补贴司机,那就连滴滴都跑不成了呗。

这就是中国经济最现实的情况。

当然,中国不只有互联网,还有庞大的农业和工业人口。

可以说,他们受到的影响并不大,毕竟之前没有奶,现在自然没有断奶一说。

前两天跟在苏州的亲戚聊天,她的加工厂依然在大批招人。

就拿电焊工为例,一个熟手,一个月能给到12000,可即便如此仍难招到人才。

但没手艺,打零工,一个月只有3000,很多原来都是送外卖的。

因为送外卖门槛低,有手有腿就能干。

之前有风投发工资,赚点快钱,觉着还不错。

现在潮水退去才发现,没有一技之长就是在裸泳。

互联网泡沫破了,形成大量的结构错配。

互联网如日中天时,大家奔着进办公室读本科。

现在办公室没岗位,你让他们进厂?

反正是我,我也很难接受。

这个阵痛期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等到大多数人认清现实,调整预期,重新开始学技术,奔着技术工人努力,情况才会能得到缓解。

又或者下一个风口来了,把泡沫重新吹起来。

至于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看起来,还真的只能是AI。

分歧只在于,钱够不够砸到第一个应用场景出现。

有几个方向还是有希望的,限于篇幅,咱们后面陆续聊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