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公务系统现有的公文文风一直得不到改正?

发布时间:
2024-12-30 15:00
阅读量:
6

之前认识一个基层选调生,对她没有什么恶意,觉得很积极,很优秀,但是给我一种感觉,脱离实际,没有走对路。

她有一次抱怨,是很偏远地区的一个城市的某个机关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报道,然后报道的整体框架和她写的一篇非常的雷同,她很生气,觉得对方抄袭她了。

我仔细看了一下,她写的很空,对方抄的也很空,说白了,这种机关的公众号,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之一,写就是为了记录工作,展示一下,自己在工作,我个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这类没有意义的公众号,都会被清理,因为没有流量,为了做而做,好像公众号发出来了,就代表自己工作到位了一样,这不就是很多工作的留痕嘛。

我后来去看了很多她写的材料,我发现她特别喜欢用什么“先手棋”“主动仗”“防火墙”“铁脚板”“铁肩膀”“底色、亮色、成色”“核心、中心、重心”“一盘棋、一条线、一导向、一聚焦”,还有就是引用诗句、典故之类的,起那种很对称的标题,将总结理解成要有“五个一”“三个聚焦”“四个方向”这类。我看到这种东西,我会觉得这些人没有学过“唐宋八大家”嘛?那个时代就有的“古文运动”,为什么我们现在反而反其道而行之呢?

后来也是和她的交流中,我提出了这些疑问,她不能理解我,觉得我这样是不会有提升的。

也是在那一刻,其实我明白了,不管是上级部门,还是基层,为什么我们现在形式主义依旧盛行,是因为我们很多人,能想出来的落实一件事最好的方式,依旧只是形式主义。

举个例子,比如到年底了,我门需要总结很多工作,上级单位可以想到的总结工作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开会,让基层报送总结材料,然后汇编成册,之后大家坐下来,会议议程有三个部分,先学习一下,然后交流发言,之后总结发言。

对于负责这项工作的人而言,就是准备会务,准备主持词,准备领导发言,准备学习材料,收集基层单位的材料,汇编成册。最开心的还是文印店,大赚一笔。

但是这些汇报工作中的那些具体的事情,我们就真的落实到位了吗?

做的好的,他们的材料好写,因为素材多,但是可能还是会输给文笔好的。素材少的,写的时候难一点,但是只要用上上面那些词语,也许因为文笔好,给人一种做的好的错觉。领导总结过了,这件事就完了吗?负责一点的,还要继续去抓落实,这种会议开的就毫无意义。

之前一个朋友抱怨,说上级要求要整治形式主义,明确某项工作不那么做了,他们落实了,结果其他单位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做,于是他们领导又回来问他,会不会有影响?都担心担责,所以还不如多做,多做,不就是形式主义吗?

公文的文风也是一样,写的那些话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真正的让某些材料明确了必须领导自己写,并且还因为没有自己写而处罚某些人,同时,自上而下的带头去写,才能改变某些文风。

大部分人不是看不懂上级的要求和好的做法,而是担心会不会在检查、调研、考核的时候,这些又变成了问题。

另一个做人事工作的朋友,吐槽他们接受检查,上级提出,他们针对某项工作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他反问对方,他们就一个行政单位,没有那么多人,事情就是他们做的,为什么还要再成立一个机构脱裤子放屁呢?上级还是坚持,因为自上而下,都有这么一个环节,为什么到了他这里,就没有了呢?最后他还是妥协了,虽然依旧没有成立工作小组,但是还是套了个无文号的文件,明确了他所在的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工作。

我听后的感觉就是,很多事情,不是某几个人的观念转变就有用的,大家的能力水平不一样。

回到那个说我不会有提升的选调生,其实她才是找到了那些人的偏好,所以她会提升的很快,之后到了更高的位置,然后用同样的偏好培养下一代的人,这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