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女儿延时满足,她问为什么不能让她现在就开心点?怎么回答?「延时满足」的教育方式如何使用?
虎妈蔡美儿知道吧?通过严厉的“延迟满足”教育把两个女儿都送进哈佛的那个。我一开始也以为蔡美儿是一个虚荣傲慢、控制欲旺盛的变态妈妈,直到抱着求索的心态,真的把她那鼎鼎大名的《虎妈战歌》看完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她的两个女儿不仅成绩优秀,和蔡美儿关系亲近,心理状况暂时看着也OK,各种帮妈妈说话。
蔡美儿的这个方法论有用吗?哪怕我不喜欢这种妈妈,但客观地说,有用且可行。蔡美儿相比较于其他家长来说,不算藏私,《虎妈战歌》是一本让人不喜欢,但确实颇为真诚的书。
那为什么,蔡美儿的学习方法没有办法推广,我个人也不推荐呢?
因为这类方法能实行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的——你得是一个内心强大,目的明确,做事有方法,内心能量强悍的人。
虽然我不喜欢蔡美儿这号人,但看完书后,无法否认的是她确实是个相当厉害且有手腕的女性。
举个例子,同样是在年纪小的时候教育女儿养成好习惯。
题主的做法是:对女儿提出要求,相对强势地控制女儿的习惯,但女儿愤怒提问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迷茫,第二反应是跑到知乎求帮助。在被知乎人怼了之后,开始在问题描述里没完没了地自证、解释。
但同样的事情,蔡美儿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和女儿提出要求,试图控制女儿的习惯,这点和题主一样。
我与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她3岁那年。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冬日里一个北风凛冽的下午——那年最寒冷的一天。在耶鲁法学院担任教授的杰德忙着工作,而索菲娅正在上幼儿园。我期待着让露露第一次接触钢琴、走进音乐的神奇天地,而那天下午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一头褐色的卷发、一双圆圆的眼睛,还有一张中国式的娃娃脸,露露看起来真是可爱极了。我非常兴奋地将她抱起来放到覆盖着柔软坐垫的琴凳上。舒舒服服地落座后,我教她怎样用一根手指头在钢琴上弹出一个音符。我示范了三次,并要求她跟着我做。
但第二步开始不同了。
面对女儿疯狂,折腾,蔡美儿一点都不惯着。
你要发疯玩硬的是吧?那我也玩硬的。
而且发现女儿试图搞破坏,知道第一时间保护好自己。
可是露露却拒绝学做这个简单的动作,她宁愿伸出双手,用两个巴掌在琴键上胡乱拍击。钢琴发出恐怖的怪叫声。我让露露“住手”,可她却拍打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快、越来越起劲儿。我想将她从琴凳上抱下来,结果她连蹬带踹、又哭又闹地不肯撒手。
15分钟过去了,她依然号叫着、哭泣着、蹬踢着。终于,我忍无可忍。躲避着她的拳打脚踢,我把这个尖叫的小魔鬼拖到后门,直接扔到了室外的门廊里。
接下来就到了亲子之间喜闻乐见的对峙时间。
题主的女儿和蔡美儿的女儿都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
题主的做法是,一边强调自己的苦心,一边拼命解释,不断强调自己给女儿买了多少吃的,给女儿提供了多少娱乐资源——发现没有?面对女儿的强势,题主嘴上劝着自己要强势,行动上已经在退让了。
但蔡美儿是怎么处理的呢?
明确让女儿知道,你玩这套是没用的。
先是摆出严厉的态度,让女儿停止折腾。
刺骨的寒风在–6℃的低温中扑面而来,短短几秒钟,我就感觉到像刀一样锋利的北风似乎刮伤了我的脸。但是,如果孩子桀骜不驯、难以管教,我宁愿要一个听话的中国孩子。在西方的文化里,顺从只与狗和森严的等级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文化中,它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如果你不听妈妈的话,你就不能待在屋子里。”我严厉地对露露说,“那么现在,你想做个好女孩,还是要待在外面?”
发现女儿杠精上瘾后,她立刻放下身段。
听了我的话,露露竟然自己走到院子里。她扬起头来看着我,一脸的挑衅。
我开始有些担心,因为露露只穿着毛衣、紧身裤和饰有皱褶花边的小裙子。她不再哭喊,事实上,她安静得让人害怕。
“好吧,你想做个乖孩子,”我赶紧为她搭了个台阶,说,“那么现在,你可以进来了。”
可露露却摇了摇头。
“露露,别傻了。外面冰天雪地,你会冻坏的,赶快进来吧!”
瑟瑟的寒风中,露露冻得牙齿打战,但她依然摇着头,用倔强的神情拼写出一个无言的“No”。将此情此景看得真真切切的我发现自己低估了露露。她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小小的她宁愿站在雪地里冻死,也不愿意屈服!
但露露还是不肯退让。
换成一般的家长,这时候早就愤怒,威胁孩子,甚至动手打了吧?
可蔡美儿,这个凶名在外的虎妈,并没有这么做。
比起继续和女儿对峙,让女儿身体出问题,她毫不犹豫改变策略,先把女儿哄回家再说。
我不得不迅速改变战术,我知道——在这场战争中,针尖对麦芒,我赢不了!
我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于是掉转头来,乞求、哄骗加贿赂,终于把露露拉回了屋里。
为了哄女儿开心,蔡美儿又是给吃的,又是哄,让露露以为自己赢了,露出了胜利者的表情:
当杰德和索菲娅回家的时候,他们看见露露浸泡在热气腾腾的浴缸里,正就着带蜜饯的核仁巧克力饼,惬意地享用着一杯香甜浓郁的热可可。
可蔡美儿觉得自己输了吗?并没有。
事后,她是这么总结这段经历的:
而露露也低估了我——刚刚打了败仗的我正在重新武装自己。
战场已然铺开,可露露对此却一无所知。
实际上,蔡美儿培养几个孩子成才的过程,就是她和几个孩子不停地斗智斗勇的过程。
蔡美儿不仅没有怯场,相反,她信心十足地应战。
精力充沛地制定战略,实操执行,老公大女儿小女儿,不同的人不同的战术,逐个击破,整个过程落地性十足。
先是直接切断可能破坏自己教育的隐形阻碍——丈夫。
提前统一战线:
为了化解冲突,杰德除了偶尔向我提出意见之外,他总是在女儿面前义无反顾地支持我。从一开始,我们就确立了坚持统一战线的教育策略。
强势但不强硬,相反,她积极认可丈夫的付出,鼓励双方各司其职,向着一个方向冲:
即使有种种担忧,杰德也没有破坏我们之间的约定。相反,他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平衡我们的家庭关系——带领一家人骑自行车去旅行,教女儿打扑克牌,学游泳,为孩子们朗读科幻小说,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作品……
她也不是觉得孩子们就该受虐,不配享受快乐的童年。
相反,她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承受这些事:
中国父母会要求孩子照着自己说的话去做,而西方父母只会要求孩子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中国父母可以说“大懒虫,所有的同学都比你棒”,而西方父母会在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中痛苦地挣扎,极力去挖掘孩子的点滴成就,努力说服自己不要为孩子眼前的失利而失望。
中国父母为什么能够对自己直言不讳的行为感到心安理得,对此,我思考了很久、很多。我认为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在心态上有三个显著的不同。
我注意到西方父母非常在意他们孩子的自尊。假如孩子做某事失败了,他们非常担忧孩子的自我感受,会不断地安慰孩子,启发他们肯定自己的长处,即使他们在考试或表演中表现平平。这就是说,西方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中国父母则不同,他们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他们没有那么脆弱。
中国父母要求孩子的考试成绩门门优秀,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做到。如果孩子没有取得最优异的成绩,那么,一定是孩子不够用功。这也是中国父母总是对孩子们不合格的表现会进行严厉指责、惩罚,让孩子感到羞耻的原因。
中国父母还认为他们的孩子有足够的坚强,来承担蒙受的耻辱并拿出实际行动重新改进。事实上,当中国孩子在行动上争取优秀时,有许多西方父母却正在家里滥用令孩子自我膨胀的表扬。
蔡美儿也确实在自己的规划范围内,做到了尽量的不双标且灵活。
她的逻辑是,女儿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如考全A,上哈佛等等,必须努力做到。
但如果是女儿真的努力过的事,即使失败了,放弃了,也是光荣的。
她曾经给女儿制定了苛刻到可怕的规定:
1 不准夜不归宿
2 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3 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 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
5 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6 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7 不准有任何一门科目的成绩低于A
8 除了体育与话剧,其他科目不准不拿第一
9 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10 不准在某一天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可是,面对女儿努力了却没有做到的事,蔡美儿的处理方式是鼓励,和她闹得鸡飞狗跳的二女儿露露,在长大后反而对妈妈赞许有加:
我想很多人都认为我妈妈是那种如果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就会生气的人,但她根本不是这样。她常说的是:“不要后悔,如果你真的努力了而且没有遗憾,觉得不能做的更多了,那么你就应该感到高兴”。
这两个女儿都与虎妈有过“战争”,二女儿尤甚,并最终打赢了虎妈:她说服母亲同意她放弃小提琴(哪怕她此时已经是顶尖乐团的成员了),并辞去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位置,开开心心打网球。而且没过多久,就成为很优秀的选手了。
实际上,当露露活跃在网球场上,从刚开始参赛时被人“剃光头”,到打败新英格兰种子选手;当露露主动延长训练时间、狂练反手球,并要求妈妈为她申请额外的网球训练课程;当我们听到露露的网球教练感叹:“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就绝不会善罢甘休的小姑娘。”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儿已经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深深地种在了女儿的心里;让自信、执著的基因,成为了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红细胞;更别说高难度的小提琴带给灵魂的洗礼、情操的熏陶,以及赋予女孩的那份优雅和美丽!而那些曾经魂牵梦绕的旋律,难道会轻飘飘地悄然远去或消失吗?
然而,两个女儿,都没有出现任何心理问题,她们活泼大方,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
优秀的人容易出现的“冒名顶替综合征”(就是一种觉得自己并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优秀,自己在欺骗别人的现象)她们没有出现。小女儿露露这样说:
我是一个很好的小提琴演奏者,在哈佛,我在任何方面都不是最好的,但我没有什么冒名顶替综合征,我觉得我已经得到了我应得的,因为我真的非常努力过了。
她们更是对妈妈赞赏不已:
让人生过得有意义是人们普遍的渴望。人生的意义对一些人来说,是朝着目标努力奋斗;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尽情地享受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那么,人生的圆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努力赢得诺贝尔奖和参与跳伞运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在我看来,它并不关乎成就或自我满足,它关乎全力以赴地去感知自己身体和精神潜力的极限。当你拼尽全力奔跑时,你体验极限;当你练习钢琴好几个小时,直到终于让跃动在琴键上的指尖变得随心所欲时,你触摸极限;当你邂逅一个改变人生的想法、做了一件你从来就没想到自己能做的事情时,你感知极限。假如我明天就要离去,我将告别的,是我以110%的努力去活过的完整的生命!为此我得说一声:虎妈,谢谢你!
对女儿要求高的同时,蔡美儿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本科研究生都是哈佛,成绩永远是极优,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任教,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尽管我和杰德没有对养育孩子的问题进行明确、透彻的讨论,但我们基本上认为,要在我们家采用中国式的培养模式。这样做有几个原因。
首先,像许多母亲一样,我承担了大部分的抚养工作,因此,我的养育方式应该被优先考虑。虽然杰德和我在耶鲁法学院有着同样忙碌的工作,可是在家里,我还是那个盯着女孩们做家庭作业、学说普通话、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的人。
她哪怕如此繁忙,依旧没有放下对女儿的教育,大女儿小女儿都是她一边工作一边盯着长大的,她甚至还把家里的宠物狗教得乖巧可人,同时,她不吝啬保养,一把年纪还是保持着匀称的好身材,长发飘飘非常知性有气质,秒杀不少同龄妈妈。
我并不喜欢蔡美儿这个人。
但坦率地说,看完书之后,我感激她,也佩服她。
蔡美儿没有说一些片汤话,而是直白到有些丑陋地展示出了教育,尤其是带着目的的教育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改变一个人,乃至让一个人从懒惰倦怠变得善良勤奋,哪有那么简单呢?这其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鸡飞狗跳,无时无刻的战斗。
的确,要让孩子尽量快乐地长大。可如果快乐教育,就能让孩子变成一个健全、杰出的人,那为什么上下几千年来,真正算得上德才兼备的,全世界也寥寥无几呢?
我很不喜欢知乎教育区的一个点就是,感觉很多人,一直在逃避一个现实——做人,本身就是很难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捷径,也不是说你只要怎么教育了,孩子就一定可以变得很好。
就好像品德教育一样。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想要得到什么,就一定要付出对应的代价。放在二次元里,俗称“等价交换”,这也是我们广受认可的底层逻辑。虽然在动漫结尾,作者提出了拿走十分,回馈十一分的新等价交换原理,但“想得到什么,一定要先付出”的内核是没有变的。
那换句话说,你想要成为一个忠诚、守信、孝悌、守规,有集体观念,并得到对应红利的人,你必然会付出比成为普通人更高的代价。
如果你还想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事业上功成名就,那代价必然会更大、更贵。
毕竟,一个伟大的梦想,是价格非常昂贵的。
历史也向我们证明了,不是意志坚定、人品和实力同时突出的人,并没有资本支付得到梦想的价码。
真爱,同理。
所以,真正渴望美德的人,不说他们一定扛得住苦难,但他们骨子里并不怕挫折的出现。
因为在心里非常清楚,不管是人性的阴暗还是成长道路中的挫折,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磨刀石,就好像动漫结尾说的——当战胜这份痛处时,人就将获得不屈服于任何事物的坚强之心,是的,钢铁般的心。
从这个层面来说,不管是纠结于女儿为什么会反驳自己的苦心,或者在回答里言之凿凿说好的教育应该1234,都不对,某种意义上,本质都是一边渴望优秀子女的好处,但又不想付出变得优秀的代价。
很多人在干嘛呢?在投机。
在爱情里投机,在教育里投机,在人生里投机,在道德里投机。
在他们看来:
我有这么伟大的梦想,我想成为这么伟大的人,我渴望这么美好的品格,我努力践行美德、隐忍自己,我多高贵啊,多不一样啊——我和外面的那些妖艳贱货、见人傻X不一样,像我这么稀有的人,你们难道不应该多顺着我,多帮我么?
结果发现社会没有各种惯着他们宠着他们顺着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好人就给他们的人生各种开绿灯,于是就崩溃了,觉得早知道如此,还不如做坏人,当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为什么都当好人了,反而还会吃亏呢?
潜台词是——我都当好人了,凭什么吃亏的那个人变成了我?
他们不是希望所有人都不吃亏,而是希望吃亏的人不是自己。
想要成为特殊于他人的存在,却始终不肯承认,自己依旧是一个普通人这一现实。
所以在自己被社会反复教做人,告诉他们,他们是最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会面临所有普通人都可能面临的困境时,他们破防,愤怒,大发雷霆。
而真正接受自己平凡,无论是否心怀远大,就好像那句名句一样说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世界的运转从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谁都有可能吃苦、吃亏。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困境,所以人类需要和平,因为和平能把力量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困境。
所以人类需要不断学习教育,因为学习或许不能让我们摆脱一切困境,可是能让我们明确一些困境和苦难的来源,并引以为戒。
我不认可蔡美儿的价值观,但客观地说,像她这样下定决心后,坚决执行,目的明确,严厉但不刻板,刚柔并济,知道抓住主要矛盾(让女儿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天赋,认真对待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内心强大,不怕被骂的人——咱们这些被网友骂两句就破防的普通人,仅仅是在心性上就已经输了,她的女儿不优秀,那才是天理难容。
(只讨论书,如果书的内容是真的,没有吹水的话)
这种延迟满足的教育方式到底合适不合适,我并不想讨论。
但有一点我们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那就是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这必然需要孩子和家长拧成一股绳去努力,在这个过程里,鸡飞狗跳,争论纠结一定是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