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挣出来的还是节省出来的?
#通胀义务#
省钱来获得财富的前提是通缩,也就是钱越来越值钱。
说来你也许不信,但钱会通胀只是最近五百年间的事,在中国则历史更短。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阶段,通货——也就是货币——都是通缩的。
因为它们太少了,所有得到的人都倾向于储存起来,导致市面上货币不断的被吸收沉淀。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政府纷纷将赋税征收的方式从实物转向货币,钱荒问题就更加严重,加上信用货币发明前,货币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政府空有铸币意愿,也一样要受限于货币金属资源的自然上限,一旦遇到生产力发展,交易活跃,钱就会越发值钱,更进一步促使人尽可能的把钱存起来。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是信用货币发明前王朝覆灭的内因之一——流通货币逐渐枯竭,都沉淀到富豪地主们的地窖里去了,只有土匪、乱兵、“义军”和喝令纳防城捐的守城官兵有本事挨个挖出来,重新释放回市场,这其实是“王朝周期律”的内因之一。
通缩条件下,把钱存起来,什么都不做,明年就可以买上更多猪肉、更多农田、换更多的丝绸、茶叶,所以才有“省出财富”的社会文化传统。
一旦你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问题所在了——你现在处在一个完全相反的时代,一个实际利率为负,而通胀却为正的年代。
如果你把信用货币存起来不用,它就会自动渐渐蒸发。尽管一个稳定的政府会保证这个速度不会很快,但毕竟仍然是在蒸发之中。在一个通胀的时代,省钱是不能直接产生财富的。
它实际上颁布了一条无声的法令,迫使你不断的将自己的收入作为学费,尽可能快的学会正确的投资,尤其是投资到自己的或至少自己熟知的事业上,和你自己的高效业务结合,成为有效的资本——也就是一种不断运转,持续带来现金流的机器。
简单来说,它在迫使你要么自己成为企业家,要么选中某个企业家下注。
这等于说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时代都下达了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法律常识和某个业务专业的必修课命令。
专业你可以自己选——文法理工农医艺都可以——但是除了专业之外,你必须要学会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和法律,因为无论你打算做什么专业,你都必须拥有这几门课的常识才能成为最基本意义上的企业家,有最基本的赢得这种游戏的资格。
哪一门都不能缺,都必须至少要及格。
否则你就只能纯靠运气了。而凭运气来抵消上述任何一门必修课的助益,成功机会非常的小。
有人可能会指望不必自己谋求成为企业家,只靠下注到优秀企业家身上来解决问题,但这是不推荐的。(注意,这个“下注到优秀企业家身上”不是仅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指一切投资到优秀企业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加入某个企业任职、借钱给某个企业家、成为某个企业的供应商或者客户等等。)
一来,很多人都会玩“扮演优秀企业家来骗取下注”的把戏,而且水平很高,真不是一般人的洞察力能轻易判断的。
二来,这个判断力和你自己的实践经验有很深的关系。你自己没上过场,就更难判断谁是比较靠谱的下注对象。
所以追根到底,是你要自己向企业家方向奋力进化,及早摸到门道。也就是要把自己年轻时的现金流除了维持生存之外的部分,充分的、尽可能高效的投入到自身的阅历、学识、技能、经验和资产增长之中。
攒是指攒这些有形无形的资产,攒这些抽水机,而不是指攒钱、攒水。
简单来说,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素养绝不是少数精英才有资格奢望的稀有奇珍,而是通胀时代放在每一个追求财务自由甚至财务安全的社会成员身上的无形义务。
直到你知道这个游戏的规则和策略,你实际上只是在不断被宽限而已。
这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地位、择偶机会、资源分配的自然趋势。
不要抱有侥幸,你唯有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