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和慈禧谁的政治水平更高?

发布时间:
2025-01-07 16:01
阅读量:
2

据说蒙哥马利元帅有套用人理论:

聪明但懒散的军官,适合担任高级指挥官;

聪明且勤奋的军官,适合担任高级参谋;

愚蠢又懒散的军官,适合去执行具体任务;

愚蠢且勤奋的军官……应当立即解职,赶出队伍。

按这套理论,慈禧就是“聪明但懒散”,而崇祯就是“愚蠢且勤奋”。

曾国藩在日记里详细记下了他和慈禧的七次召对。以同治七年(1868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他就任直隶总督前的这次召对为例:

慈禧太后:你这次入京,手下的军官,有没有带来?
曾国藩:带了一个。
慈禧太后:他叫什么名字?
曾国藩:叫王庆衍。
慈禧太后:你这些年,遇到的好军官多不多?
………
慈禧太后:有哪些你认为优秀的军事人才,你尽管往直隶省调。
曾国藩:臣遵旨。臣一定尽力办好(练兵事宜)。但还是担心能力不好,不能办到让太后满意。
慈禧太后:只要你尽心尽力去办,没有你曾国藩办不好的事。

在这段对话里,慈禧就表现得“聪明又懒散”: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旧部属协助,曾国藩就是光杆司令,很难成事。但毕竟在满清的心脏“直隶”练兵,调汉人旧部属过来,这要求非常实际,也非常敏感。所以他明明需要,但不敢提。

慈禧聪明的地方,就在虽然下属不提,但她也能洞悉下属的核心需求,并主动帮他解除顾虑,提供助力:鼓励曾国藩放手调集旧部属到直隶协助练兵。

慈禧懒散的地方,则在她不去抠业务细节,更不做“指导”。她不去追问,在众多下属里,为何偏带王庆衍随行?他有何过人之处?

甚至如何练兵,招兵标准是啥,训练内容是啥,奖惩制度是啥……她一句也没问。

而在省略的对话部分,她和曾国藩多在“拉家常”:家里兄弟几人?带兵前在北京当了几年官?到北京走了多长时间?路上有没有天平天国余党伺机报复?身体吃得消吗?病好了吗?药吃了吗?

这就是管理艺术。做领导,关键是“用人”,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并在客观环境中给予协助,在主观能动上予以激励,让他得以充分发挥才干。

至于具体业务,则不会“不懂装懂”,甚至“乱指挥,瞎指导”,而是“难得糊涂”,大事你和中枢大臣一起商量办,小事你就自己看着办。我作为领导,只负责协调中枢和地方的人事关系。即,不管办事,只管“办人”

崇祯正好相反。不但“不懂装懂”,而且事无巨细。并以辅导下属具体工作,尤其抠出下属工作细节上的错误而洋洋自得。看他召见下属后写的工作纪要:

朕昨平台召对内阁、府部、科道等官,辅臣鸿训面荐本兵王在晋清誉素著,熟谙韬钤,况曾经略辽东,久练边务。
具奏彼处情形及军中弊窦种种,敷陈剀切,朕已面谕,仍着从实指名奏来,以凭裁夺。辽东如此,他处可知。言官不徇情面,克尽纠弹之职,庶积习可破,军饷不致虚冒矣。
一遇传报,动辄请帑为辞,希图塞责,平日职守谓何?部发军饷何在?显是该镇文武将吏不行精核,以致军马单匮,粮饷虚冒,徒饱贪官谿壑,使军士枵腹,何以折冲御侮?见今内帑空虚,非昔年之帑,岂得频请?
卿等还传示户兵二部,着多方设处,务使足兵足食,毋致临渴掘井,有误军机。卿等拟谕来行故谕 。

我听说你啊,为官清廉,熟读兵法,还在边疆有过实际经验,所以召见你,听你讲边疆事务的种种弊政。

但是你啊,要注意,不但要继续保持直言的作风,同时还得要把工作做的更具体,谁犯什么错,要指名道姓。

敌人一进犯,边将就要钱,平时干什么吃的?一看就是日常工作不认真,不仔细核查花销,甚至贪污腐败,才导致粮食、马匹匮乏。而遇到问题,就反过来找我要钱,我哪有钱?

你以后啊,多拉着户部,兵部,一起想办法,把钱粮备足,别临时抱佛脚,耽误打仗。具体怎么做,你按我的指示精神,写个计划,然后去落实。

别的不说,单说他这番话写给谁?王在晋。这位老兄是明末文学家,但有投笔从戎之志,不但苦心钻研军事,而且曾挂兵部尚书衔经略辽东。至于能力嘛,堪比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一个顶八个,实际净干蠢事,比如先分兵于两座城防,再在两座城防之间深挖壕沟,大设陷阱。

孙承宗巡视完气乐了,问他,你本来兵就少,合一起还未必挡得住满洲兵来犯,分开不就垮得更快吗?到时前面的城破了,败兵往后退。你布的那些壕沟,陷阱,不都让他们趟了嘛?等他们填完坑,满洲兵再来攻,你后面这座城不也送了么?

问完,孙承宗以“不足任”为由,直接把他送去南京养老了。就这么个“活宝”,竟然真被崇祯当个宝,又请回来做兵部尚书。召见完还洋洋洒洒地交待一番,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国防建设。

为啥他偏爱王在晋?除了他也是军事外行,分不清骡子和马,最重要的是,俩人是一路货色:愚蠢又勤快

在中国古代,所谓“政者事也,治者理也”。“政”的活动方式是“治”,治啥?“劳心者治人”,从大的方面来说,是通过制度、法令让国民富足、安定、有秩序。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通过权谋、手腕让臣民尽忠、尽力、服管理。

若论这方面水平,慈禧甩崇祯十万八千里

——————————————————————————

有些朋友抬杠没抬在“点”上。

慈禧“不知兵”,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她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不装B”。崇祯也“不知兵”,但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且好“装B”,并且装的很勤奋,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上四处“装B”。

慈禧的问题,像古今中外很多帝王、领袖一样,太“高寿”。并且因为年老力衰,心智退化,导致身为领导者越发昏聩、偏激、犹疑。

如果她在1888年时噶了,那凭借之前镇压太平天国、推行洋务运动、出兵保卫新疆、设置台湾行省,缔造同治中兴,甚至替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主持公道等举措,历史评价会比现在高得多的多。

偏偏她一口气活到了1908年。后面这20年,甲午战争(1894)打输了,台湾割让了,戊戌变法(1898)废止了,《辛丑条约》(1901)签订了……

但她在犯糊涂之前,至少还曾是个“明白人”。而崇祯,从即位那天起,就没咋弄明白,要怎么做皇帝。

——————————————————————————

这年头,为了赚眼球,吃流量,翻案成风,洗白成癖。连王在晋都成了“战术大师”。

评论区引用的内容,无非想说,在王在晋一番高谈阔论之后,孙承宗无言以对。

先说这段史料出自哪里呢?《三朝辽事实录》。其编纂者是……王在晋。“单方面宣布胜利”。

而在《明史》里,“无言以对”的是王在晋。

在晋无以难

再说,无论俩人到底谁“无言以对”,都是孙承宗以“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为由,把王在晋调去南京养老。可见,哪怕是孙承宗“无言以对”,那也是不想再“对牛谈琴”。

最后,王在晋的天才战略是啥?

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

意思是,这些丘八,遇到战事不利,就会逃跑。就算杀几个带头的,也制止不了。而且一哄而散,谁能当督战队?所以在他们后边挖壕沟,设陷阱,让他们知道跑不了,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只有没带过兵,内心又阴暗的人才能想出这损招。他们有没有想过,你不把士兵当人,士兵还能给你卖命?士兵到时既不战,也不跑,直接降。然后衣服一换,调过头来玩命打你。

不信?不信问问蒋光头,为啥解放战争期间,国军越打越少,共军越打越多?为啥60军一向被称为60熊,起义后,打湖北,打四川,到了朝鲜打美帝,获功臣、模范称号的就有1.4万人,“白云山团”时隔70年还能参加国庆阅兵呢?

别的不说,诸位扪心自问,遇到王在晋这样的领导,你是称他为天才,还是把他当傻B?

而崇祯就喜欢这样的人,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

还有拿林彪当反例的,认为林彪“聪明又勤快”,为啥能做统帅?和蒙哥马利的理论不符啊。

哥们,蒙哥马利身边有“政委”吗?而解放军是“双轨制”,好吗?

林彪为人寡言少语,而且指挥上管的宽,管的细,喜欢“一竿子插到底”。

你以为他这幅德行招人喜欢吗?

萧克做过四野参谋长,对林彪的评价很有代表性:打仗勇敢,但是不大容人,城府很深。

意思是,打仗有水平,做人不咋滴。

但四野除了林彪,还有罗荣桓。

罗荣桓在井冈山时期就做党代表的工作,以实行民主制度,尊重爱护士兵,反对军阀作风而著称。后来他成了“政委里的政委”。在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期间,他是专门负责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的政委。

更重要的是,东北民主联军的骨干来自山东军区,包括6万余人的正规部队和约3万人的基干团。而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正是罗荣桓。

四野是林彪负责指挥打仗,罗荣桓负责思想建设。说白了,罗荣桓在四野,极大地弥补了林彪的性格缺陷。所以评十大元帅,人家也有份。

罗荣桓在1963年病逝后,伟大领袖写了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其中有一句: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无限哀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