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称,将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具体将如何补贴?对个人有何影响?

发布时间:
2025-01-07 16:06
阅读量:
3

谢邀。

还是想尽量撬动居民的杠杆。


肯不肯花钱,有时候很看债。

例如这几天我带一两轮车厂佬逛西南,他很惊讶:为什么这里很多外卖骑手敢买六七千的车,还是自购?

他长期接触北上广深,骑手大多租破车,骑一年车架子咔咔作响、电机退磁那种。

原因很简单:这边房地产早崩过,严格来说就没起来过。

一则本地稍体面点的房子也不贵,四五十万市中心,租个独卫单间也能找到800的;

要是只睡一张床,450到500。

二则地价为百租之母。地价没起来,饭价也不会起来,20块钱能来一份加肉加蛋的全家福米粉,非预制;本地大点的骑手服务商敢提供12块钱一份的工作餐,18样菜,明厨明档,吃饱为止。

所以这边月入五千的骑手,每月手里真的能攒下两三千。当他们觉得需要一辆质量硬点的两轮车骑个两三年时,他们真敢掏钱。

而北上广深,部分专送骑手是能干到月入过万。但他们很多都还奔着郊区买房留下;就算佛系了,本地房租吃饭也不是小钱。

所以这里的中上部骑手敢买旗舰手机,送完餐泡棋牌室台球厅;

而我认识几个北京的月入过万骑手,深夜送完最后一单,换块电池骑个二十公里,去睡郊区铁皮房。

二者在消费能力上天差地别。核心在债,尤其是对债的潜在预期。


回到购新补贴。

首先,如果行业形成某种攻守同盟,那消费者最终能享受到的补贴可能会明显下降。

例如前一轮的消费补贴,某些品牌和平台有不少小动作:品牌临时标高价格、或平台把已补贴产品排除出常规优惠之外。

最典型的是家电领域,他们在当年家电下乡时就干过类似操作:同一个产品,故意分出多种型号,平价款正常卖,高价款通过政企渠道吃补贴。

这导致补贴被截流,用户实际成本没怎么下降,补给了企业而非终端消费者。

而且也折损政策的长期信用。


其次,政策一直努力撬居民的杠杆,可能表明政策口还是认为有超额储蓄可翘,你们还有钱;

或者知道大伙没多少钱,但现有工具还是以撬杠杆为主,没别的好用手段。

眼下大环境,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绕不开“需求不足”这个点。

那“需求不足”,说白了就是没钱、或有钱不敢花。

前者,对应就是发钱。这块吵成一锅粥,为了私信干净按下不表;

但后者,“营造敢花钱的环境”,是有机会的。至少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力度、让多数人在别的地方少花钱、最终变相发钱。

这种操作以前干过:

00年的操作: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提高30%;

机关事业单位加工资、加补退休金;

增加法定节假日。

第二条是直接发钱,其他的是降低开支,目标都是促进消费。

按最近的操作来看,第二第三条有在做:法定节假日多了两天、部分地区队伍加薪了约500元。

但第一条更普适的保障提升似乎还没出台。

侧面也说明:咱这很多地区确实是体制经济,通过体制发钱是最可靠的;这群人福利保障也相对最好,发了钱能花出去。

但仅靠这一条不够,而且有道德风险:这时节期望共苦,怎么你先甘了。


总之,提高居民收入才是关键,脱离这个怎么刺激也不长,没有就是没有。

最近政策口有一丢向提高保障福利方向转的样子,但不大,还在拉锯。

普通人最好的办法依然是财务保守为主,在不负债的大前提下可以满足自己的个体消费(都少婚少育少房了,转移一点);但对涉及负债的刺激坚决不回应。

社会保障政策的加速,估计得在刺激加杠杆政策普遍失效低效之后。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