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我要是帮老朱打天下然后要一大堆金银财宝和良田后辞官回家会不会善终?

发布时间:
2025-01-07 20:43
阅读量:
5

刘伯温不就是这么干的嘛…

甚至比你说的还要低调。

他1370年就告老还乡,不交友,不接触官府,不谈论时政,只求有一个善终。两个儿子亲自在田里锄地,路人看了只当是普通农民,不知道他们是贵公子。当地县令为了见刘伯温,不得不微服私访自称乡间的读书人,见面后才告诉他自己是知县,刘伯温吓得直接站起来自称是“民”。

已经憋屈成这样了,结果还是有人告发他

告什么呢?

告他谋反。

说他要买有一块王气的墓地,图谋不轨……

1373年刘基赶赴南京,不敢辩解,叩头认罪

朱元璋暂时原谅了他,但没说可以回家

1375年,朱元璋确定他病笃,这才放他回家,刘基到家一个月后就死了,亡年65岁



这是《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中,朱元璋最终允许他回家的文书原文: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孰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兼程而至,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敕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
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己,将谓己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
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於戏!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飏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全文不长,就三段

第一段是追忆两人的过往,承认刘有功劳,并表示自己已经慷慨赏赐了

第三段是可怜刘基老病,估计刘基要死了,放他回家和子孙团聚

重点是第二段,我直接翻译一下吧,如有错谬不妥之处,欢迎评论区指出:

(继上文表示君臣欢洽之后)怎么预料得到,跟你有嫌隙的人向我打报告,导致不安的局面发生。如果用国家法律制裁你,那么你的罪行不可饶恕;如果考虑到你追随我的过往,那么国家又有给功臣减罪的制度。所以朕不剥夺你的爵位,只是停止你的俸禄,这是国之大体。然而如果是愚蠢的人,必定不能严格约束自己,会说自己是对的,国家是错的。卿是善于效忠的人,所以没有任何辩解,直接来到我这里(认罪认错),一则平息其他人的议论,又表示你爱君主的心很诚切,这就可以说是“不爱惜自己名声的人”啊!(这就可以说是)不说(君主)坏话的人啊!


刘基在老家给自己买了一块墓地,就被老朱认为是“按照国法不可饶恕”…

为这点事削夺了俸禄,还说是法外开恩,照顾功臣,不然直接连你的爵位都褫夺了

做完这样无理的行为,老朱就仔细观察刘伯温的动静,看他是否有抱怨之意,是否私底下说自己无辜,说皇帝的处置不恰当——显然如果听到刘伯温抱怨了,那就该杀了

最后发现刘伯温不仅没有抱怨,甚至直接本人来南京认错叩头,没有丝毫辩解行为,于是老朱暂时饶恕了他,没有下手诛灭

都这样了,还把他留在南京又观察了两年动静,确定是真的快要死了,才允许他回去


所以题主过于乐观了。

如果你是老朱的旧臣,哪怕告老还乡也不要以为可以就此逃出生天万事大吉了,回乡后必须切记时时刻刻夹起尾巴闭上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莫说张扬跋扈欺男霸女之类的,要明白,包括给自己买墓地在内的任何举动都可能传到皇帝那里,并成为治罪把柄

朝中消息必须保持畅通,不能被人告发了还懵然不知。如果朝廷降诏降低俸禄待遇,那就是皇帝在警告你,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错,先去南京把这个错认了,再不去就晚了。




我就好奇有些明粉的脑回路,这杀功臣,咋还杀出道理来了呢?

朱元璋滥杀功臣,然后别人连说都说不得?

一说就开始扯别的王朝?

老朱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哪怕污蔑臣子臣子也不得辩解,敢辩解就是“己是而国非”,就是和国家做对———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是皇帝,支持“皇帝永远正确”对他有利

明粉支持他这种人,是为啥啊?

咋,其他皇帝也杀了功臣,所以杀功臣正确?

功臣就该死?

就算很多开国皇帝都有过杀功臣行为,能把“丹书铁券”当“催命符”用的,也就大明一家,没有第二个王朝干得出这事来

(冷知识:当初老朱发了三十四个有免死功能的丹书铁券,经过胡惟庸案蓝玉案和建文靖难以后,最后就剩两家没死…)


————————————————————

我最近在明人笔记发现了老朱的另一件事:

铁册军
洪武二十三年,韩公李善长以嫌自杀,上始诏部制公侯伯屯戍百户,部并给铁册。先是,以功臣有大勋,各赐卒百十二人为从,曰“奴军”,至是,以公侯年老赐还乡,各设百户一人,统其众以护之,给屯戍之印,赐以铁册,末云“俟其寿考,子孙得袭,则兵皆入卫”。盖防其二心,且稽察之也。于是魏、开、曹、宋、信、颍、凉诸公,西平、江夏、长兴、江阴、东平、宣宁、安庆、安陆、凤翔、静宁、会宁、怀远、景川、崇山、普定、鹤庆、东川、武定、沈阳、航海、全宁、西凉、定远、永平诸侯,皆给兵。未几,宋公冯胜、颍公傅友德以嫌死,凉公蓝玉以反诛,而长兴、会宁、怀远、景川、普定、鹤庆、航海、西凉、定远、永平诸侯,或坐蓝党,或坐旧嫌,皆得罪死。盖铁券山河之誓,曾不比铁册警卫之苛也,悲哉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七·兵部》


每个年老还乡的公侯级别的功臣,老朱直接派一个百户带着手下士兵跟到老家监视…

每个百户,各给一个屯戍某地的官印与一个说明任务详情的铁册,铁册最后写着“等你负责看管的这功臣死了,子孙袭爵了,你才可以拿着这印去上任屯戍。”

……

这大明的公侯,和囚犯有什么区别?

即使苛刻到这份上了,老朱依然不能放心,依然没耐心等到功臣自然死亡,还是对获得铁册警卫的功臣下了杀手,一口气图了个干净。

盖铁券山河之誓,曾不比铁册警卫之苛也,悲哉

明朝万历年间的作者说,即使是丹书铁券的誓言,也没有铁册警卫苛刻,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朱元璋把丹书铁券当催命符用的做法,所谓“铁券山河之誓”,在明朝就是名梗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