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文科相较理科有哪些劣势?
你不能因为中国的文科界过于垃圾,就认为文科真的没用。
欧美文科衰落,那是因为整个西方的软硬实力都在衰退,所以文科能够产生的价值总体被削弱,导致了部分边缘化文科科目难以维持。
但是,中国现在的情况与欧美文科处境恰恰相反——中国现在文科,正处于高歌猛进大发展的关键阶段。
只可惜,中国的文科基础实在是太拉了,所以现在有点跟不上国家软硬实力大发展的节奏。
换句话说,中国文科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期,暂时掉队了。
你看中国当代文化代表性作品,就能看出端倪。
文学界,真正产生了世界级影响力的,当代就一个刘慈欣——工科生。
游戏界,具备世界现象级文化影响力的游戏就《黑悟空》一个(《原神》的文化属性较弱),人家的制作人冯骥——理科生。
再看影视界,现在真正能代表当代国产电影,并具备世界水平的,就一个演员吴京,一个导演郭帆。
吴京算是体育生出身,跟文科生没关系。
郭帆倒算是正儿八经的文科生了,但人家恰恰是用纯粹的理工思维进行的电影创作,进而才打造出了《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一举将中国重工业电影的水平拉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然后你们再看,现在国家天天喊要讲好中国故事,重构中华民族的文化框架。
就这么简单两句话,除了上述几个人以外,还有几个人做到了的?
我就以历史为例。
从科普历史的角度上讲,近二十年来,中国只有一个《当年明月》算是把历史传播得最广的。
但我们也都知道,当年明月并不是一个历史学家,而是一个法学大专生,还是在当公务员时抽空写的历史。
而且从《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来说,还是侧重于叙事。
当然,叙事叙得好,也是善莫大焉了。
但是你看中国所有出名的讲历史的专家,比如百家讲坛的那些老专家们。
说实话,绝大多数都是在照着史书讲故事,区别只在于每个人对史书的内容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叙事方式。
那,中国历史的社会面貌,政治思想,科技脉络,军制体系等等,你们见过几个人科普过了?
比如说政治思想这些内容,就百家讲坛那些老专家,大都是在旧的教科书上照本宣科老生常谈。
来来去去就是儒家学说,法家思想的文本解读。
为什么说是文本解读?
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照着后世(比如清朝)的一些模板,然后讲些口号性的东西——比如仁爱啦,比如非攻啦。
听多了,大家就觉得很飘,甚至是虚伪。
为什么呢?
就以儒家为例。
儒家讲仁爱,结果又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还讲些什么亲亲相隐的法律思想。
这就让人觉得,你儒家天天讲道德,怎么搞起来全是些缺德的主张。
但如果你仔细去了解最初的儒家主张,你就会发现,儒家的仁爱思想压根就不是现在刻板印象的意思。
比如,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看上去讲的是伦理纲常,实际上讲的是社会的财富分配原则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核心逻辑其实是用“在其位,谋其政”的逻辑,让社会在一个框架内运行,所有人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行使自己的权力和主张。
在这个基础上,君主有君主的权力和义务,臣子有臣子的权力和义务。
那你说,君主要是没有德行,难道就真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但问题是,这句话压根就不是儒家本来的说法啊。
在《论语·八佾》里,原话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更重要的是,君主无德,君主是可以换的,是可以下台的,是要禅让的——这也是儒家的主张啊。
所谓德不配位,那做臣子的就要下台,君主无德,那就要神器更易,社稷更迭。
如果好的话,那就是皇权禅让,政权和平交接;如果不好的话,那就是兵戈四起,武力推翻政权。
同理的还有“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父子关系思想——父亲打你,小的亏你就委屈一下,毕竟父亲生养了你;但是如果父亲就是个坑逼,把你往死里坑,你还在那里挨着,你是不是傻啊?
所以,儒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没有错,但儒家维护的是一套制度,而不是制度上的某个具体的人——君主只是这套制度上的一个符号而已。
再比如,儒家讲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并不是说让子女包庇父母犯法。
而是说,儒家认为,人是有感情的,让人去违背感情,而检举亲属的罪行,太残忍了。
因此,儒家认为,人因为感情而不检举亲属的罪行,是情有可原的,是一种非恶意的法律行为。
所以在古代的法律中,都尊重这一点,允许子女或者亲人不检举自己的亲属。
进而,在古代的法律中,不鼓励,甚至反对亲人检举自己的亲属——同时,重大罪行除外——一码归一码。
你别小看了这一条法律思想。
实际上,这种法律思想在现代被称为“容隐权”,且至今被各国法律所参考。
而“容隐权”的逻辑也很简单,即用法律强迫公民检举揭发亲友,必然会使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儒家思想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清朝时期,已经彻底沦为了愚民工具。
但是,如果我们只讲儒家的“表”,不讲儒家的“里”,天天喊口号而不讲其思想的背后逻辑和社会发展基底,也罔顾其历史的变迁,那我们就会很自然的顺着清朝时期被异化的儒家思想,进而否认这一个在中华文明之中持续了近3000年的文化主线,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在这种解构中,对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否认。
再举个例子。
去年的时候,我们这里的统战部组织了一场各界人士的活动,会议是由我们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亲自出席的。
统战部的活动,那自然是各行各业,各国华人华侨和留学生都有了。
当时我是活动的主持人,统战部的领导班子就坐在我旁边。
然后活动交流阶段,有一位我们本地著名中学的知名老师,大谈西方宪政思想,啥民主啦,自由啦,平等啦,人权啦,一个人讲了半个小时都不见停的。
这么说吧,他说的每一句话,我在知乎上打出来都可能涉嫌违规。
当时我作为主持人,我自然是要圆场过去的,但是我几次要圆场,统战部的领导们都阻止了我,说要尊重参会人员的表达权力,这也是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最后他好不容易说完了(主要是他讲太多了,严重超时了,参会的嘉宾们都受不了了),我再转场。
然后我就顺着他的话圆场。
我说,从历史上看,我们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民本思想,并通过国民大会赋予了民众广泛的参政议政权力。一直到了汉唐时期,我国的议政传统仍未断绝。从古代文明的整体发展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广域大帝国,能够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在古代客观的生产力限制下,仍旧保持着持久的民主传统,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如何结合当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中找到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主内核,继往开来的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体系,正是需要我们在座所有人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
就为了这事,那位教师会后还专门加我的微信,说要跟我好好交流,说我讲的东西,他以前都没听过。
所以说,你都别讲中国普通老百姓了,当天会议中的参会人员,每一个都是社会精英了。
但是我们部分的社会精英对于我们的文化底色,是如此的陌生。
那你说,我们的文科界到底在干嘛?
再比如。
曾经的共产主义运动席卷全球,并诞生了那么多共产主义政权,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获得了真正的成功,并且在当下激荡复杂的时局背景下,仍旧能够带领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中激流勇进,披肩斩棘?
其实,这恰恰是因为,中华儿女并不是愚昧的,而是智慧的。
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早就有了“人人为公”“天下大同”的原始思想,这才能够在遇到共产主义思想后,如同初禾遇甘霖般,迅速萌发出符合我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如果你一味的从西方原本的理论体系中寻找中国的共产主义发展道路,那你就永远解释不了为什么共产主义思想如今唯有在中国才能够获得不断地发展,更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社会治理的方法,中国共产党能行,但别的国家却连基本意识都没有。
就一个最简单的——扶贫问题。
外国人就无法理解,凭什么动员全社会的资源都要去扶贫,而且还一个人都不能落下。
甚至有些国家还会认为,动用纳税人的税收去扶贫,是对纳税人的不公。
但中国人是不会有这种反应的。
为什么?
因为“天下大同”的思想下,“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本来就是一个美好社会应该有的样子,而美好社会,本就应该是每一个人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共同去创造的啊。
所以,脱贫攻坚这件事情,在中国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
哪怕在动员全社会力量完成脱贫攻坚的运动下,难免会有国人抱怨,但没有哪个中国人会认为这件事是不合理的。
而这些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底色,才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将共产主义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不过,说了这么多,可能太枯燥了点。
但有幸的是,如今中国的官方开始越来越多的意识到了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央视,开始推出了很多类似于《简牍探中华》这样的历史科普节目。
这些节目终于不再像以前的百家讲坛一样,来来去去讲一些帝王将相的八卦了,而是开始从考古史料中,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古代中国的社会面貌。
在《简牍探中华》里,就用秦代、汉代的各种简牍史料,从中找到当时具体的文书和人物,然后以影视的形式,还原了当时的真实事件。
比如,有一期节目,就讲了当时汉代普及教育,解除言论管制,解放奴隶,允许奴隶通过读书和考试来改变命运,甚至考上公务员的真实故事。
真实的故事,自有穿透时光的魅力。
以前教科书总说,中国古代率先淘汰了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主义时代。
很多人就不理解,明明中国封建时代一直都有奴隶的存在,凭什么就说古代中国不是奴隶社会呢?
甚至在知乎这样的精英论坛里,像“秦制中国”,“古代中国老百姓都是国家的奴隶”,这样的文章竟然能够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不断出现在推荐页上。
现在我们就拿着真实的历史案例告诉你,中国古代是如何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淘汰奴隶制度的。
还比如,知乎上总有人日复一日的讲什么古代的徭役制度。
他们就不想想,为什么古代中国人能够接受徭役制度?难道真的是如他们所说,这是古代中国人奴性太重,甘愿成为国家的奴隶?
但其实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就会发现,所谓的徭役,往往对应着国家的公共资源分配。
说白了,古代的徭役制度,本身是在结合了类似于名田制、均田制在内的社会制度后,在民本思想指导下,国家和人民组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
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下,国家借助人民的力量,抗衡贵族阶层和门阀势力。
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古代实行名田制和均田制的朝代,需要不断的打击豪强和贵族,不断的,强制的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而一旦豪强和贵族阶级坐大,国家无力再维持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后,名田制和均田制就会迅速瓦解,最后不可避免的走向土地兼并结局。
在这种体系下,中国的乡村实际上一直都是有一定的自治空间的。
比如秦汉、隋唐时期,乡村本来就有自己的议事机构,甚至有些朝代里,县里还有自己的议曹,负责地方民众的参政议政事务。
即便是明清时期,皇权不下乡的背景下,地方宗族,士绅也有着自己的自治体系。
以地方宗族为例,宗族的议事、监督、选举,家法,社会保障等等体系是非常健全的。
怎么就到了西方,这些东西就成了地方自治蕴含着民主思想的曙光,可到了中国,就变成了一边喊皇权压制一切,甚至强势到老百姓出村都被国家限制,另一边又讲地方宗族只手遮天,连王法都管不到,所以中国古代毫无法治思想了呢?
这里不是说地方宗族是一件好事,但是你不能双标吧,不能把两件明摆着矛盾的事情放在一起都拿来抹黑中国吧?
所以,不是中国文科在消亡,而是中国文科还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