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讲一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但其实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的冷知识。
太平天国元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事变震动全国。而历史上的下一个辛亥年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也都清楚。
从天国元年到武昌起义,其实中间不过隔了一个甲子。
所以,在清末民初,社会上仍有很多太平天国的亲历者,有很多一手的资料,当时的人提起太平天国,就好比今日我们老一辈人提及1960年代,这些往事对他们来说并不算遥远。
大道理一定没人听,就讲三个小故事吧。
一
1875年,广东香山翠亨村有个叫冯观爽的老人,他总喜欢坐在村口的大榕树下,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述自己年轻时投身太平天国运动,追随洪秀全与清兵作战的故事,言语间全是骄傲的神情。
有一个小孩听得最起劲、问题最多,也最为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惋惜。后来,他干脆逢人便自称,“我是洪秀全第二!”
这个口无遮拦的孩子叫孙文。很多年后,他回忆往事,提及自己革命思想的萌芽,这样说道:“革命之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已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是也。”
后来,经孙中山生前着力推动,民国于1929年发布专项法案,禁止公众诋毁太平天国运动。这项法令被称为《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明确禁止在一切书籍、杂志、报刊、教材、读物上攻击太平天国,而满清以及北洋军阀所发布的攻击太平天国的文字材料,全部予以抄没封禁。如若有人仍然攻击太平天国为“粤匪”“发逆”,则判处罚金以及有期徒刑。
二
1864年夏,清军攻陷南京,太平军中有一个叫熊荫棠的水师将领侥幸逃出。他先是化名潜伏至鄂州,联络旧部,意图再起。然而随着太平军残部很快被各个击破,熊荫棠知大势已去,便在长江航线的外商轮船上做了一名水手以谋生计。
几十年过去,熊荫棠已成耄耋老翁。这一天,熊家喜添新丁,熊荫棠抱着自己的孙子激动不已,为之取名“长伢”。
长伢,意思是“长毛的后代”。太平军皆剪去发辫,清廷蔑称为“长毛”,未曾想“长毛”却成了太平军的革命者们引以为傲的称谓。
熊荫棠在他的风烛之年,胸中仍有当年投身太平天国的风云激荡。
这个长伢后来从军,成为湖北新军工程营的一名战士。1911年10月10日的晚上,正是他率敢死队攻破湖广总督署东辕门,赢得武昌首义成功。他的大名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叫熊秉坤。
三
1863年,石达开出走,兵败大渡河,全军覆没。
石达开部下有一名叫任贤书的偏将,死里逃生,数十年间四处化名行乞,最后辗转来到四川开县,当地一刘姓人家见此人谈吐不凡,便收留了他,此人于是就在当地的私塾教孩子读书。
刘家的小儿子刘明昭到了求学的年纪,也投入任贤书门下。懂事的刘明昭一度不愿继续读书,想去做工补贴家用,经任贤书极力劝阻方才作罢。任贤书非常喜欢这名后生,除了读书写字,还教了他不少拳脚功夫,和一门投石绝技。
任贤书思想开明,遵从儿童天性,很受孩子们喜欢。然而1905年,清廷废科举,举国哗然,私塾旋即关闭,任贤书向刘家辞别。临别之际,任贤书告诉刘明昭自己的真实身份,并赠予当年用过的战刀一柄,留作纪念,并嘱咐刘明昭,读书不是为了出仕做官,一定要胸怀救国救民之志。
后来刘明昭投身革命,屡建奇功,长征中,他率领部队来到了大渡河边,来到老师年轻时曾经战败的地方。
不过此时他已改了名字,不叫刘明昭,而叫刘伯承。
所以,后面的故事就没必要讲了。
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也确实有许多值得诟病的地方,但它所埋下的抗争精神的种子,毕竟在后来的历史风雨中继续生根发芽。
从上面的几个故事可以看到,那些参与过太平天国运动的人,并非现在的一些媒体所污蔑的,都是煽动民心的野心家,或是被裹挟的莽夫庸众,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有理想、有胆识、有赤子之心的真正的革命者,他们是我们民族内部孕育出的精英。即使在这场运动失败之后,他们隐姓埋名四处流落,却依然在播撒革命的种子,启迪和鼓舞着新一代有志青年,去打碎这个腐朽的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