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0.1%,猪肉价格涨 12.5%,如何解读该数据?
这几年大趋势完全没变,通缩压力依旧大于通胀压力,哪怕9月开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加码,现在得货币政策用词是“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用词是“更加积极”,整个2024年降息是2015年涨价去库存以来的最高幅度,今年的财政赤字、政府负债也会迎来一个高位。
按照一般的规律,都是有利于拉高通胀的,但还是忽略了我国的刺激政策方式,我们一般有资源都是优先保生产能力,而非消费端的收入福利保障,包括新一轮的家电汽车等补贴政策,和08年的三下乡类似,定向购买力真正利好的是生产端,比如这一轮刺激下来,特定领域的大厂又开始冲产能了,人们会对预期做出响应,从而增加生产来吃下补贴的部分,这都是正常响应,当然也有利于特定行业的从业人员。从宏观上来看,补贴生产端并不能消除产能过剩,也自然不会拉高通胀,甚至可能在补贴停止后,市场还没调整过来,带来结构性的产能堆积。
大趋势没有改变,但也可以找到几个利好:
1)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上涨0.2%
之前由于极端天气的冲击,大家都担心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长期增长,但实际上这种涨价是供给冲击,并非欧美那样的需求旺盛带来的,并不具备长期延续性。在供给稳定的情况下,合理的通胀(1~3%)往往是消费主体的收入增长带动的,随着供给恢复,做饭的应该明显能感受到菜价已经降下来了。好的一方面是,收入不涨下,至少食品类价格也还算稳定,不要总是被大通胀吓唬,无非就是让你尽快投资和消费。
2)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上涨0.5%
服务价格缓慢上涨,可能代表着收入水平的恢复,毕竟二产强大可以反哺一产,和支撑三产发展,现在这个二产的基础有了,未来就业的大头一定是三产,消费品取决于生产能力,生产过剩,价格越来越低很正常,而服务价格取决于劳动力市场,服务价格上涨也未必是坏事。
至少从今年的定调来看,2025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力度加码是大概率事件,刺激方式呢,变化并不大,也就是继续扶持生产端,所以大概率通胀即便在去年一年的低基数下,依旧会维持低位运行,当然初次分配,二次分配改革也提了很多年了,也很难指望一两年解决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减弱也是客观现实,维持低增长,低通胀也未必是最坏的结果,不过能分出来一些精力去实现分配改革,可能会更从容的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当然主流观点可能很早就否定了这条路。
经济学家称给百姓直接发钱弊大于利,「发钱不能救一个国家的经济」,如何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