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著名的黄冈中学,怎么没落了?

发布时间:
2024-07-02 18:51
阅读量:
41

有段小文我夏天的时候就写好了,一直没有发。

因为聊的是一套商业模式的迭代,从黄冈,到衡水。

对的,和教育没关系,是商业模式。

很多人诟病衡水地狱式特训,把学生当成没有感情也没有疲劳值的机器零件,在热血口号和题海轰炸下把人异化成红榜上的正面激励或者落榜下的零价值药渣。

但很不幸,这仅仅是衡水模式里面不起眼,甚至毫不重要的卖点。

我纠结的点就在于,那么痛苦,甚至还随着很多学校去拙劣模仿进行了痛苦的泛化,我却告诉大家这在整个商业模式里面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太地狱了。

所以我等了很久,等到现在才来发。

也希望大家有个评估,这不是顺着情绪骂几句的那种,会聊得比较深,甚至深的显得毫无感情,异常冷漠。

前提说完,我们马上开始。


黄冈和衡水,代表了两个时代的版本应许之地。

应许之地,就如同很多西方圣地一样,也是绞杀之地。

我读书的时候,还没衡水这个第二个版本呢,黄冈中学就是耶路撒冷,黄冈密卷就是时代噩梦。



黄冈是什么地方?

在明清时期湖广诸府里面,就黄州府出的进士最多,人杰地灵会读书,崇文重教考得好,说一句自古以来就是学霸之乡,没毛病。

但到了现代,要说黄冈发展的给力,可能黄冈人可能自己都会笑。

2022年GDP在湖北全省排名第六,可惜搭配上600万的常住人口,人均GDP排名才第十六。

这就是大环境。

但这样大环境里面,诞生了「北海淀、南黄高」的说法。

黄冈中学,从恢复高考开始,叱咤风云了二十多年。

做到这点,靠的自然不是古时候的名臣才子辈出、人文底蕴厚重,而是现代化商业运行。

当你把办学校当做企业来看,黄冈中学的崛起就一目了然,也顺理成章了。

先是打造旗舰产品的口碑引爆,然后是出口转内销的口碑再强化,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中学产出的最终商品是什么?

是考试成绩,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转圈的。

原料,就是学生自己,学校完成了一个加工的过程。

到底是加工重要,还是原料重要?

结论我先放在这里,在第一个版本黄冈中学,两个都重要,在第二个版本衡水中学,原料更重要。

好原料,搭配上匹配这些原料的师资,教学进度安排,学习复习强度规划,就能出结果。

而好原料在哪里?

正态分布的。

一个市里面,这个县有几个尖子,那个县有几个尖子,随机分布。

黄冈中学当年就搞了一个商业创新,把随机分布给聚合起来,用最好的原料来打造旗舰产品,也就是尖子班。

一个班里,都是狠人。

恢复高考第三年,黄冈中学尖子班23名学生,13个人考进清华北大。



其实按照清北1979年在湖北招生总数255人,搭配上当时黄冈占湖北人口比例的11%,13个人进清华北大没什么了不起。

但是,当你把这些全市能进清北的人放在一个学校,放在一个班级里面,视觉冲击就出来了,营销质感就拉满了。

而且,还有个彩蛋,这个尖子班,是提前一年高考的。

高中少读一年,超过一半的孩子都能轻松上清华北大,玩儿一样,你说这宣传顶不顶?

黄冈中学一炮而红。

红了以后,全市的好学生都想来,原料就越来越好,成绩也越来越好。

当然,也不能说黄冈中学一炮而红完全就是靠生源好。

逻辑很简单,1979年那年高考湖北省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这个尖子班出来的,说明学校和老师的加工能力能让黄冈市尖子生力压其他城市尖子生,很明显是在那个应试教育初级阶段里面有降维打击的能力的。

总归,靠着创新性的推出尖子班模式,在最优秀的学生上倾注最好的师资,黄冈中学有了理由拿资源了。

对的,好原料仅仅是商业模式闭环里面的一个起点,要运转下去还要资源的推动。

什么资源呢?

强化加工能力,也就是师资。

黄冈政府看到黄冈中学成绩,那是非常的支持。

资金什么的我不都不说了,就提一个点,优秀教师的家属,全都安排到电业局、税务局等体制内单位,你说威力大不大。

好,这就开启了全流程的良性循环之路。

学生,看到这里清北率那么高,都想来,更优秀的生源就来了。

老师,看到这里福利这么好,都想来,更优秀的老师就来了。

两「秀」一结合,不论是升学率还是清北率,都起飞,这就反过来带来当地更大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飞上加飞。

之后的几年的状元争夺赛,黄冈在湖北都稳占第一。

1986年,那时候还没有高考扩招,黄冈中学能做到91%的升学率,是什么概念,各位大佬应该都能体会。

但如果仅仅是通过尖子班打造旗舰项目,那黄冈中学也就是在省内称王称霸,还不至于全国闻名。

黄冈中学很快就找到了第二个突破点,出口转内销。

那时候咱们国家刚开放,一直想要通过各方面的出彩表现来证明自己,让世界看到中国。

只要是国际赛事,全国上下都极度重视,不论项目,能拿奖回来,就是民族英雄。

而黄冈中学就在当时全国很多人都没听过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时候,下了大投入,用奥运会的模式来选拔和培养参赛选手。

中考之后,黄冈的老师就四散而出,就千骑卷平冈,从各县掐尖招生,组成一支代号为「9班」的奥运特种部队。

1990年,机会来了,北京拿到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主办权。

这和2008年的北京一样,叫家门口办奥运,关注度更高。

这次比赛里面,中国队也非常厉害,五金一银,团体总分230分,和第二名的苏联队拉开了37分的差距,更是暴打美国的174分。

而这支夺冠队伍里面,6名中国选手,2个就是黄冈中学的。





这比例,就非常具体了。

不是湖北省做到最好,甚至不是全国最好,而是能喊一句,我们的学生,用奥数暴打全球。

弄得《人民日报》专门发特写报道,就点名表扬黄冈中学的数学实力。

一时间,黄冈中学的名号响彻全国。

好老师,又来了,好学生,又来了,又把良性循环进行了一轮强化,当然更重要的,又拿到了更多的当地经费和政策。


故事如果就这样发展,那仿佛就没衡水中学什么事情了。

黄冈作为第一个版本,在上个世纪末把业务闭环跑通了。

高升学率、高清北率、高竞赛成绩,吸引了好生源,这是原料好,吸引了好老师,这是加工好,最后就是产品更好,好产品反过来又成为招生广告和招聘广告。

但很不幸,从商业的角度,这闭环有漏洞。

因为支撑这个循环的钱,是拨付的。

咱们之前就说了,黄冈的经济并不是太给力。

如果业务闭环本身并不能自己造血,比如收高学费,实现完整商业闭环,那拨付总有上限,你得再多状元,有再多人去清北,就这么多经费了。

当其他地区和湖北本地的其他学校,带着更多的钱来了,抢学生,抢老师,业务闭环就破了。

举个例子,2004年,深圳中学把黄冈中学物理竞赛教练挖走了,深圳中学自己立马实现了该校在物理竞赛奖牌上零的突破,教练带着学生在深圳中学拿到3块国际奥赛金牌。

为什么教练要走?

很简单。

在黄冈月薪不到5000,到深圳起点就20万一年,越是优秀的老师给的越多,你本地再怎么给家属安排稳定工作,都稳不住。

黄冈中学也试图提升老师的收入,但同样在2004年,黄冈中学在城东新区建设新校区,试图通过多招生来获得额外收入,但这举动让学校背负了1亿多的债务,待遇就提不上去。



而学生层面,也是一样的。

你掐尖,别人也来掐尖,别人还是带着钱来掐尖。

免学费、免住宿费、给奖学金。

你家住的远不远?我每个星期包车送来回。

你是不是能得奖?我每个奖明码标价,让你读书的时候就收入超过你爸妈。

对一部分尖子生来说,这吸引力是很大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就是黄金屋限制住了黄冈中学,游戏规则就这么直白。

没了好学生做原料,没了好老师搞加工,1999年以后,黄冈中学就没有再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黄冈中学就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的奖牌;再到2013年,黄冈的一本上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代神话,就此终结。

其实在钱上,黄冈也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的,那就是利用当年非常优秀的师资进行教辅编撰,也就是黄冈密卷模式。

当时黄冈的老师能猛到什么程度?

九十年代末有次高考,应届生都放假回家,进入自由复习阶段。

7月5号晚上,有个语文老师福至心灵,说不对,高考已经连续几年没考过文学常识了,今年大概率就要考这个,要让学生加强一下,就拉着教研组几位老师连夜编了一份复习提纲。

7月6号,学生去熟悉考场,老师就站在门口,见一个学生发一份,说赶快回去看。

7月7号上午,高考语文,果然有这方面的题,整整7分,就是前一天学生们刚刚复习的内容。

就这么生猛。

靠着这一手的名气,黄冈密卷和当年的海淀派教辅书,口碑上打的五五开。

要知道那时候高考还没有各省出题,用的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因此出自北京的所谓「情报」是有天然优势的,就这,黄冈老师都能硬用扎实的能力硬扛,说实话,不容易。

所以黄冈中学如果搞黄冈密卷,赚全国学生买教辅的钱,那就完全不需要拨款了,给老师提待遇手到擒来,形成另外一套有现金流支撑的新良性循环。

很可惜,这么好的教师资源并没有用在教辅上。

黄冈密卷,和黄冈中学,没半毛钱关系。

就是一个做教辅的人,接着黄冈中学闯出来的口碑,在蹭而已。

甚至很多年,黄冈中学都在不断地澄清,黄冈密卷并非来自黄冈中学,学校在职老师没有参与编写,学校的学生也不会去做黄冈密卷。

那个年代独有的清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市面上打着黄冈旗号的教辅层出不穷,真真假假至少上百种,质量层次不齐,黄冈中学爱惜羽毛,因此不断地辟谣,也坚决不让教师做教辅。

但也就是这种清高,让黄冈中学只停留在了第一个版本里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水量就那么大,整个闭环就慢慢生机减退了。

顺便也说一句,随着黄冈中学成绩的下滑,黄冈密卷也失去了背书,让位给了第二代教辅版本之神,《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好,我们来讲第二个学校版本之神,衡水中学。

衡水中学靠什么崛起的?

是对学生时间的管理细化到分钟,是连玩笔这样的日常习惯都禁止,是过度严苛的准军事化封闭管理模式和突破生物学极限的题海战术?

不。

之前就说过了,这重要,但不是重点。

如果说这些行为管理有用,那衡水中学宣传的,应该是「升分率」。

就是我招了一群多普通的学生进来,你看,三年的磨练之后他们提升了多少。

但衡水宣传的,还是多少人考上了清华北大,还是一本升学率是多少,和当年黄冈没什么区别。

更关键的是,衡水中学也不招那些升值空间巨大的差生,也是在掐尖。



衡水中学崛起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在黄冈中学没有跑通的钱上面,弥补了钱方面的短板,真正把高考经济的循环给玩通了。

衡水市在河北的经济排名,比黄冈在湖北的排名还差,是个老九,或者反过来说,倒数第三。

所以衡水中学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做的再厉害,钱也要靠自己来赚,不然自己就是下一个黄冈中学。

虽然不想重蹈覆辙,但衡水中学第一桶金的得来,反而是把黄冈中学的成功经验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掐尖,找最好的原料。

衡水中学每到中考前,就会给一部分老师放假,让他们自由行动。

这些老师有专门的称号,叫学探。

学探一手堪比朝阳群众的信息收集能力,一手装满现金的帆布包,又是一轮高配版的千骑卷平冈。

比如邢台市下威县教育系统的一个工作人员就回忆,有一年中考成绩出来后,衡水学探90分钟后就出现在一个考生家里,放下两万元钱和联系电话后就走人,赶去下一家。

有些县为了保留本地生源憋急了,直接不公布中考成绩,然后本地老师拿着内部成绩单按图索骥找到学生家中时,发现衡水学探坐在客厅,茶都喝了几轮了,考生家里狗叫什么名字都打听清楚了。

当时就有县中校长哭诉,衡水学探所过之处,优秀生源将寸草不生。

有了好生源之后,只要考好一两年,就能开始循环起来,不断有好的生源过来,就能慢慢做大,衡水中学第一桶金可以说毫无创意性,就是比河北其他学校做的更猛一点。

有没有对抗的?

有。

比如石家庄二中也去掐尖,兜里也有钱,掐尖也迅速。

为什么干不赢衡水中学呢?

这就要说衡水中学在商业模式上超越第一代版本黄冈中学地方了。

衡水中学的波粒二象性。

学校,有公立和民办两种模式。

公立学校有好的教育资源,但要等拨款,你名气再大,规模都是受限的,一方面是财政没那么多钱,一方面是上面给的条条框框也很多,比如不许你大规模的跨区域招生。

私立学校虽说教育资源比不上公立学校,但在过去没那么多限制,可以跨区域的招生,还能收高学费。

衡水中学,就用了一个招式两边的优势都占了。

借壳。

衡水中学本身是公办学校,但2006年收购了滏阳中学这个民办校,变成了衡水中学的东校区,2014年又和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办了衡水第一中学,也就是衡水中学的南校区,2017年,又和一家房地产公司办了衡水中学实验学校。

一个学校,四大校区,一公三私,操作空间就出来了。



借的这些民办壳解决了两大问题。

第一个,是能比其他有限制的公立学校更好的在整个省内不分地域限制的找最好的原料,通过这些好生源的升学成绩来打造吸引力。

第二个,就是能捞钱了。

比如衡水中学的南校区,衡水第一中学,2014年落成的第一年你知道招了多少人么?

高一,60个班。

各位大佬,你们当地有什么高中,一个年级能有60个班?而这还仅仅是其中一个校区,反正试图对抗的石家庄二中肯定是比不过了。

人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衡水中学在宣传的时候,总喜欢说自己一年一百多个清华北大的,这些清北考生其实是很多校区加在一起的,但统一往上报是出自衡水中学。

完成了自己内部的一次优质浓缩,宣传效果再上一个台阶。

宣传好了,学生就都来了,又由于有民办学校的名头,学费就能多收点。

衡水第一中学这个南校区是9360元一学期,大家可以算算60个班一年能有多少。

慕名而来的复读生,那就更高,25000一学年,如果复读生的高考分数排名没有达到全省总考试人数前四分之一,就是35000一学年。



这些我都聊得是明码标价的学费,还没有说那些没有明码标价的中考分数不够的择校费。

靠着这些收入,衡水中学就能给老师发很高的福利,比如衡水第一中学邯郸分校2017年成立的时候,直接给老师50万年薪,挖人的时候直接说原单位工资2倍以上。

然后,对于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视情况减、免学费,再给1万到5万奖学金,如果考上清北,30万现金送到家。

就问你,18岁赚30万,顶不顶。

但各位大佬应该也感受到了,衡水造就了衡水模式,而不是衡水教育。

因为这套跑通了的循环里面,加工过程本身的重要性被相对淡化了。

当你能掐尖拿到最好的生源的时候,当你能用波粒二象性扩大招生收取费用的时候,这模式就已经通了,第一个确定了继续保持冲击清北的人数来做宣传,第二个确定了好的师资来扶持这些有潜力冲击清北的尖子。

其他的包括什么严格限制吃饭时间,监控自习课的抬头率,甚至还有被其他学校借鉴之后玩坏的魔鬼作息和体罚传统,都仅仅是这个模式里面可有可无的注脚,一个和清北人数包裹在一起,售卖给家长的虚幻而已。

很简单,如果衡水中学直说了,我高考榜单拿出来漂亮是因为掐尖,那些不是尖的家长就不会送孩子来交学费了。

说个很残酷的话,有潜力上清北的那群顶尖学生,不会觉得衡水这些行为管理是限制,他们能学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高度自律的一帮极其聪明的人,没人管他们也这样,丝毫不觉得痛苦。

觉得痛苦的,是那些被这套模式卷入的,自家家长被「你家孩子进来以后也能冲击清北的饼」吸引的,在这个无情规则里面只充当缴费角色的,普通学生。

当然,我并不否认衡水模式能在一定程度对普通学生有成绩提升的作用,但还是那句话,在衡水模式之所以跑通循环的逻辑里,这些普通学生承担了原本不需要这种烈度的痛苦。


理解了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衡水,这个第二代版本的极致,也会逐渐成为下一个黄冈,一个时代的记忆。

不是我们骂的学校怕了,收敛了,而是原本成立的闭环又出漏洞了。

河北省教育厅明确提出,从2024年开始民办普通高中只在审批地招生。

全省掐尖来维持吸引力变难了,通过民办的壳全省大范围招生来收钱变难了,仅此而已。

这不是说我们骂的没有用,而是说对于一个逻辑成立的闭环,我们的观点不重要。

好在,有人听到了骂声,有人的观点是重要的,有人有能力给闭环捅出漏洞。

不过,只要整体的游戏规则依然是,「受苦或许没有意义,但成绩有」,第三个版本大概率还会出现。

这个版本会更有自我循环的能力,有更温良恭俭但同样抓住家长和学生心里的噱头,有更可持续的营收模式,甚至更量化也更异化的评估系统。

只希望,可持续的不光是营收,也有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