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变得更差了吗?为什么?
说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那真是在难为这些孩子。
不是现在的孩子变脆弱了,而是上几代人造的疯人院太结实。
肉体未成年,精神已过劳
北京安定医院追踪研究发现,2022年青少年自杀未遂案例中,13岁以下占比从5年前的7.3%飙升至18.6%。
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检出率呈现低领化趋势。
中科院《2023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14-18岁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9.2%,相当于每5个高中生就有1个游走在抑郁的边缘。
1、青少年健康状况存在地域差异
综合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省份为吉林(39.6%)、黑龙江(33.1%)、上海(32.9%),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省份为江西(19.3%)、海南(19.1%)和安徽(18.9%)”。
由于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家庭经济压力大、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等原因,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2、深受数字化信息过载的毒害
很多家长会把手机、iPad当做“安抚奶嘴”塞到年幼孩子的手里,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注意力将被“电子榨菜”收割。
我们先来看几组研究数据:
每天刷短视频超3小时的青少年,前额叶灰质密度比同龄人低12%,这直接导致这些青少年延迟满足能力退化到5岁水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脑成像研究)
2003年青少年平均专注时长12分钟,2023年只剩4分11秒。
每增加1小时社交媒体使用,真实社交中的共情能力下降0.3个标准差。
青少年刷到爆款视频时,多巴胺峰值可卡因成瘾者注射后的1.3倍。在加上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会进一步加剧青少年的成瘾反应。
简单易得的快感使人逐渐对复杂的事物失去耐心,逐渐变得浮躁和缺乏深度思考能力。
3、丧失意义感
67.3%的00后存在"存在性焦虑",表现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来源于北师大心理学部的调查)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精神厚度与内在的成长力。
当"考上好大学"成为唯一人生脚本时,会让孩子丧失通过生活经验去归纳总结,再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机会。
单一的价值取向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逐渐丧失对生活的感受力。
现在的孩子们所面临的困境
1、高强度的教育竞争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追踪数据显示,重点中学学生日均睡眠仅5.8小时,皮质醇水平(压力激素)堪比战地记者。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重点高中录取率比2013年下降13.8%,但课外培训支出却暴涨5倍。
2、家庭转嫁的压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与职场压力呈正相关(β=0.41)。
也就是说,有一些父母将自己中年危机的焦虑经过家庭系统放大,最终变成套在孩子身上的精神枷锁。
3、代际间价值观差异巨大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发现,00后与父母的价值观念差异指数达到87.4(满分100),创历史新高。
结语
别再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该问的是"我们造了什么孽"!
当整个社会把青少年当成KPI完成器,就别怪他们抑郁、躺平或发疯。这是孩子们在启动自我保护程序,这些都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求生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