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导演说中国动画在上世纪 70 年代无比辉煌,为何后来中国动画停滞不前和退步,直到近十年重新崛起?

发布时间:
2025-02-07 21:28
阅读量:
9

饺子说的就是真相,许多回答都是鬼扯。《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不是佳作是神作,本身就是一代一部的,但同时期好的作品还非常非常多。

《牧笛》、《没头脑和不高兴》、《金色的海螺》、《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金色的大雁》、《红军桥》、《古博士的新发现》、《人参娃娃》、《猪八戒吃西瓜》……80后也是耳熟能详,塑造了一代人的精神记忆。这些好作品小时候看多少遍都不腻。

有人居然嘲笑举国体制做佳作、神作少,吃不饱,那现在的 “市场繁荣”下,以 2024年电影、2025年春节档为例,大量出《封神2》、《射雕》、《749局》这样的作品反而吃饱了吗?

而那个上美所谓的 “停工的十年” 里,所争的恰恰是一个未来,决定了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为时代精神代表的这一代作品,是否还会延续。我们的今天,既是那个十年的未来,也是那个十年后已被注定的历史。

随后,80年代初上美的佳作太多,是时代精神的回光返照。随后中国动画陷入沉寂根本不是因为 80年代前人才断档,人才断档是80年代后发生的。我们直接用宫崎骏来做例子:

终于在1984年,宫崎骏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中国,参观崇拜已久的上美厂。
当时宫崎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小有名气,上美厂的领导人接待了他,带他参观上美厂。之后,宫崎骏同工作人员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寒暄过后,宫崎骏本来想跟工作人员交流动画心得,没想到对方问的问题全部都是:“日本动画原画多少钱一张?”“怎么才能将动画成功商业化?”“怎样才能用动画赚到更多的钱?”
看到上美厂的工作人员如此市侩,宫崎骏非常失望,气急之下,没在上美厂多待,便乘坐飞机回到了日本。并留下一句话:“我再也不来中国了!”

之后20年的国产动画,每况愈下,才真正造成了人才断档。以饺子为例,他当初做了《打,打个大西瓜》后,不还是沦落到用外包养活自己吗?回过头来看日本漫画界、动画界,大多是师承有序,或年少入行。现在饺子对标的应该是新海诚了吧,新海诚不用去做外包啊。

《打,打个大西瓜》成功后,确实让饺子得到些许机会,但彼时的中国动画市场,大环境依旧艰难,大部分投资方看到项目后,第一个问他的问题是:你怎么才能回收成本?

另一部国产动画神作《雄狮少年》(没错,比魔童系列还优秀。来骂我吧),导演孙海鹏还打散工做日结。他们的才华都没有一个成熟的行业去吸纳。

真正的人才断档,恰恰是市场开放、一切向前钱后,因为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导致后发国家原生行业崩溃。而在海外资本、市场的冲击下,崇洋媚外的逻辑又会倒过来影响本土市场的价值导向。市场和行业的崩溃是根本,人才的断档也好,人才的不得志也好,都只是一个现象。

而现在这一波的繁荣,核心领军者如郭帆、饺子之类,恰恰都是 80后,受了上一个时代精神影响,拥有理想主义、文化自信、不媚外、敢于挑战市场规律做大风险投入的新生代。他们相信自己的关键原因,其实正是曾经的中国人 “做到过”。这其实是中国动画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而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这种文化自信的反面。他们认为中国的东西只配做包装袋,反而要用西方的故事、精神、文化做内核才行。乌尔善的《封神2》属于这条思路正儿八经的传承者。

为什么《封神2》用美国特效团队做了一个红头曼哈顿博士,而《流浪地球2》用中国特效团队去打造太空电梯呢?这不是技术和能力的差异,这是方向性的差异。


把视野从动画领域放大一些,你会发现凡是值得国人夸赞的行业,莫不有类似的情况。中国人的主体性(自主创新、文化自信)在 “市场经济” 时代一度不绝如缕,行业衰败又导致人才断档,然后突然一下枯木逢春。

愿意的话,去搜搜 c919代表的中国商飞,龙芯代表的中国芯片,高铁从中华之星到复兴号的故事……莫不如此。等你看了足够多类似的事情之后,其不言自明的共性会揭示这个小历史周期的根本逻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