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知乎精英们安排到一个扶贫岗位,能够建设成什么样子?

发布时间:
2025-02-15 18:15
阅读量:
4

能把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带起来,选好村干部,建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村里三大员勤快听话,指哪打哪。

能扶持起一个产值过千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村里老头老太太有打零工的地方,村里特产卖出去,并且带动起一批村子。

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基本落实,能让村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千元,平时不缺鸡蛋,肉也可以做到基本随意买。

能把五保低保政策落实好,让真正的困难人群享受好党的好政策。给傻乎乎的五保户每个月剃一次头,四季都能穿上应季衣服,吃饱穿暖,干干净净。

能让村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给村里外出读书的学生发一点奖励,给想上学的青年联系好技校去学一门手艺。

能把村里的图书室开起来,让大家农闲时除了打麻将还能有个看看书,聊聊天的地方。

能把村里的办公条件搞好,安排人天天值班,让村民有事的时候能找到组织,找到村干部。

领导说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领导又说了,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领导还说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农村能干的很多,开始时可能不好干,要本着学习,帮扶的态度,用真心换真情,还是会有收获的。


以下为统一回复一下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一、背景和多余的话

我曾于2016年至2021年在山西一个贫困村任职第一书记,总时长为4年7个月。写这个回答原因是看到此问题下部分很丧气,对群众没有信心,有些回答是没去过基层的朋友自己胡思乱想,有些回答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应该给朋友们展示一下我见到的基层真实情况,提提气,鼓鼓劲。

我不算是知乎精英,只是当过几年普通扶贫干部。当时我身边聚集着一群扶贫干部,有即将退休的老同志,有刚参加工作的新朋友,有刚结婚一个月就来的新郎,有刚刚给二胎断奶的母亲,有正高级的专家,有副厅级的领导,大家虽有抱怨,牢骚,但还是初心不改,团结一致,奋勇前行,圆满完成任务。

我相信,不管是不是精英,处在那样的位置,面对脱贫的要求,和乡亲们日日相处,都会发自内心感受到责任和使命,真心实意想为群众做点事情,对上给组织一个交待,完成任务,不让单位领导丢人,对下给群众一个交待,不说让他们多么富裕,至少脱离绝对贫困,让每个人活的有尊严,体面。

今天先写这点,慢慢来。

很多朋友们对我当年的工作很好奇,这里简单说一些背景。我的派出单位是处级,属于省派。我当年还不到30,职务是科员。资金支持是有的,当年每个第一书记,每年十万产业发展资金,一万工作经费。除此无他。

个人觉得,做好农村工作、扶贫工作,主要靠爱农情怀,道德素养,法治精神,政策扶持和知识能力。钱不是最重要的,一些村的村干部就盯着扶贫的钱,与其天天被他们算计,不如只带一些专项资金,减轻扶贫人员负担和风险,他们有本事花出去也是好事。

二、发展乡村产业

很多朋友对合作社有兴趣,简单说一下合作社的事情。

16年到村后,走访中发现村里有三个合作社,两个处于歇业状态,只有一个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在勉力运营。这个合作社是三个村民组建的,主要业务是粮食加工、包装、储运和销售等,当时已经运营大约2年,每年产值也就百万左右,三个合伙人每年能赚5万多吧。

经过三次调研,也就是和他们聊天和实地考察,我觉得当时他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一是产品种类太多,主营业务不清,当时产品包含面粉、淀粉、豆类、小米、高粱等7-8个品类总共30种产品,每个都想做,哪个都做的不精。二是原料保障不行,小米价格好,但是自己没有种植基地,收购的东西质量不可靠;面粉价格低,小麦需要外地购买,生产效率低,利润薄;淀粉产品全部是外购贴牌,利润较差;豆类和高粱产量低,价格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经常收不到原料。三是没有品牌,他们其实有注册的商标,但是产品一般,和周边的其他厂子没有差异性,导致产品知名度不高,几个人也没有营销手段,只能坐等客户上门。四是品质难以保障,一些新设备不敢上,没钱上,品类多也导致不知道该上那个设备,导致所有产品质量都一般般。五是农产品深加工做不了,不敢做,商品附加值低。六是资金不够,不敢大量储存原料,原料涨涨跌跌,产品价格一定,利润不稳定。

针对这些问题,在请教一些专家,并带三个合伙人多次在附近城市考察市场后,给出一些建议:1.砍掉杂粮之外所有产品,把面粉和淀粉产品全部下架,主做小米和豆类,少量做荞麦和高粱等3-4种产品。2.三个合伙人每人联系一个村,与3个村的部分农户签订协议,协调农业局改良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小米,品种只要晋谷21,化肥统一购买。3.大量参加各类农展会,自费也要去,把产品带出去,给知名企业做代工,比如沁州黄等。4.在农业局和扶贫办的支持下,上一套全自动小米生产线,特别是要带色选机和抛光机,让小米颜色统一漂亮,米粉减少,提升品质。(1.沁州黄的合作是我在一次培训中认识了沁州黄的一位中层干部,打几次电话,他们来考察2次,合作也就成了。2.农业局和扶贫办的支持是普遍性的,不是我能力强,有关系,他们有一大笔资金要支持好的产业发展项目,只要是实实在在想干一些事情,要的钱也不是特别离谱,大多会批的,但是要面对严格的审查,工作人员也怕担责,所以比较麻烦。)

图片:合作社参加贫困地区农产品进机关活动

做了这些事情后,合作社能集中资金和人力做好主营业务,产品品质很快稳定下来,与知名品牌不相上下。在各类展会中也慢慢成为明星。

这次调研是在我上面提到的一位正高级专家指导下完成的,她是我所在扶贫点的组长,农业经济专家。在她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完成调研,精准施治。

图片:专家调研

另外,大约2018年末,合作社想储存一些谷子,但是资金不太足,我带领村干部考察三次,经过会议决定把村集体资金注入合作社,总共40万。利息是银行贷款的6成,但是要求他们豆类分拣不能上机器,必须雇佣本村农户,搬运工必须用本村人。(40万来源:我带的产业资金,16年5万,17年10万,18年10万;县政府给村里的产业资金,每年5万,总共15万。这资金是每个第一书记,每个村都有的。可能各个省不一样,在我所处的地方是这样的。)

2019年前后吧,推荐合作社负责人参加中组部的农村经营人才培训,培训中结识多个客户,产品销往天津、福建等地。安排这个培训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村干部想去,他以为是出去玩半个月,被我压下来,坚决让合作社去。

2019年年底,我们几个第一书记商议做一款农产品礼盒,赶春节。正好赶上消费扶贫,礼盒一项就为合作社增加三百万产值。

2020年,帮助合作社研发深加工产品,以小米为主料的糊糊,类似芝麻糊那种东西。产品应该是不太成功,做出来,销量一直很一般。同年,让村子签订合同把高粱种植全包,他们高粱用量不大,每年也就几十吨,但是不太好买,正好分给村里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就促成他们合作。

平日还要多关心合作社,我好多次和他们一起谈业务,最后把喝醉的他们挨个送回家,还有过调和夫妻吵架的,我到现在和他们及他们的家属还是朋友。我的下一任乡村振兴干部也和他们关系很好,颇受合作社照顾。

图片:当年为合作社做的展板局部

产值千万的合作社,其实全国有很多。评论里很多同志们感觉我怎么的干出一个合作社,其实不是这样的,是我帮助群众干出一个合作社,没有我,他们也能成事,可能是慢一点。有我,让他们干的更快,更好。其实也不是我一个人,我也受到很多其他单位派出的扶贫人员帮助,我们共同努力,完成一项可以完成的任务。任何人都可以。

我仔细研究了评论中一些同志们的议论,主要是单位给的支持有多大和产值千万合作社。个人感觉单位给的支持很大。一是工作上的支持,合作社参加各类展会展销,单位积极帮助联系,这个省了很大事情,想请教专家,也比较方便。二是生活上的支持,按时足额发放下乡补贴,开始时有拖欠,但后面就没有了。三是教育培训上的支持,为村里青年联系技校,为合作社和村民联系技能培训,单位出了很大力。四是一引起杂项,在建设图书室的时候,单位帮助找了一批农技书籍,单位还组织同事们消费扶贫,购买过超万元农产品。

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没和单位要一分钱,没拿单位一个项目,单位也没有这些。

合作社方面,可能多数同志们没深入接触过。产值千万其实并不多,粮食是大宗物资,农产品利润大约为10%。一年卖一千万的货物,利润也就一百万。换成玉米的话,也就5000吨,不过一个小村子的产量而已。三合伙人每人分个20-30万,相比他们付出,这个真是不多。这个规模甚至算不上省级示范社,最多算个市县级,农村有很多这样的合作社,每年农业部评选国家示范社,产值都是好多个亿的。

我的回答不是想体现我做出多大贡献,个人贡献也就普普通通。我见过中字头单位派出的人,工作也就一般;见过中央党群系统派出的人,工作成果极度丰厚;见过不同省级单位派出的人,有的获得省五一劳动奖,有的被基层退回;见过县,甚至是乡派出的人,工作也干的有声有色。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禀赋,有的突出产业发展,有的突出党建出色,有的突出环境治理,甚至有的突出对群众情感陪伴,他们都干的很好。就算是对群众情感陪伴也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我更多想改变一下这个问题下回答的风格,让同志们知道,只要踏踏实实干事,是能干成的,农村工作没有那么难,农民也没有那么坏,都是普通人,谁也没比谁高级。工作也不只是比谁更有钱,穷有穷的办法,富有富的路径,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树。

大家都在纠结合作社和单位支持,合作社是个人的,他们都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只要帮他们做好定位,把好方向,开好头,起好步,他们自己发展很快的。在我心里,我觉得最难,干成后最让我开心的反而是党建工作。

今天就说这么多,有时间再更新。请大家理性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