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表示:“我永远不会接受美国和俄罗斯就乌克兰问题做出的任何决定。永远不会!”,如何评价?

发布时间:
2025-02-23 00:22
阅读量:
0

我从2022年就开始宣传的【逆转同盟】,现在看来出现的可能性真的越来越高了。

所谓的逆转同盟,又称为1756年外交革命,指的是1756年,欧洲传统的两组盟友:法国和普鲁士、英国和奥地利,都因为国际形势变化、力量对比变化以及国内外交掌舵者的变化,造成了这两对百年同盟出现了互相交换盟友的惊人局面。

法国放弃了和普鲁士的多年同盟关系,英国也放弃和奥地利的多年同盟关系,在极短的时间内,两个超过百年的坚定同盟突然解散重组,从法普对英奥,骤然间变为了法奥对英普。

因为这一同盟关系的变化,是发生在1756年前后极短的一段时间之内,所以给整个欧洲外交界都造成巨大震撼,国际格局突然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所以被称为逆转同盟或是1756年外交革命。

可想而知,英奥同盟曾经携手多次击败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巅峰法国,波旁王朝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宿怨,更是从三十年战争前一直绵延到十八世纪,巴黎人早不知道编排多少丑闻和笑话来辱骂哈布斯堡王朝,结果转眼间法国就和上百年的世代仇敌哈布斯堡王朝结盟了???

可想而知,当时的巴黎人面临着多大的回旋镖。

我在2022年的时候认为未来可能出现逆转同盟的情形,依据的判断,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就是:

俄罗斯要的是什么?

很显然,俄罗斯要的不是成为中国的加拿大,而是要重新恢复帝国霸权,而这一点显然是中国对俄罗斯给不了的价格,相反来说,中国希望俄罗斯成为中国的加拿大,那俄罗斯干嘛不直接跪下来当美国的加拿大呢,别说美国人不允许投降,2000年到2008年俄罗斯可就在好好当美国的加拿大,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则证明了俄罗斯人是不甘心于一个加拿大的定位,他们要的就是恢复帝国雄风,这是美俄蜜月期破裂的根本原因。

所以同样的,中俄的蜜月期,迟早也会因为“中国希望俄罗斯成为能源供给地和工业品倾销地”和“俄罗斯希望恢复帝国雄风”这组结构性矛盾,最终走向破裂。

然后,我推导逆转同盟的第二点原因,就是外交上的【德奥悖论】。

德奥悖论不是我提出来的,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徐弃郁提出来的,相信对一战前德国外交感兴趣的人,肯定都看过徐弃郁写的那本《脆弱的崛起》。

这本书里提出来一个很有趣的观点,那就是一战前的德国确实是一个综合国力远胜于奥匈帝国的强国,可当时德国的外交政策却被奥匈帝国控制,德国作为一个强国,在外交上却需要追随弱国奥匈帝国,所以最后德国也是被奥匈帝国带进一战的坑里面去。

为什么出现德奥悖论这种情况?

因为德国作为世界霸权的挑战国,有一个天生的劣势,那就是挑战国没有选择盟友的主动权,只能被动接受盟友,简单来讲,就是作为霸权挑战国,天生只能选世界霸权挑剩下的国家当盟友。

所以不要嘲笑威廉二世到处找盟友,却只找到奥匈这种货色,希特勒还只有意大利这种货色,他们没得选啊!

中国在德奥悖论中,首先就是中俄走近,并非中国的主动选择,不然早在中国最困难的90年代、00年代,中俄就该走近了,而不是在如今中国没那么急需盟友的时候中俄才走近。

中俄走近的根本原因,是作为霸权的美国不要俄罗斯,俄罗斯是以一个被霸权国挑剩下的国家身份,才成为中国的盟友。

然后,德奥悖论中,强国德国为什么必须追随弱国奥匈帝国的外交政策呢?因为德国对盟友没得选,在这种认知中,德国人对奥匈帝国就产生了溺水者抓稻草的心态,奥匈虽然弱,可德国一旦失去奥匈,那连这个弱盟友都没了,不是更加被动吗?

结果就是在德奥的外交交往中,作为强国的德国却屡屡受到弱国奥匈的拿捏,奥匈帝国在德奥同盟中获得的好处,远超过德国获得的好处。

德国在二战中可以取得远超一战的战果,就在于德奥悖论破局——奥匈帝国被协约国肢解以后,奥地利本土与德国同文同种,直接并入德国,协约国则对此鞭长莫及,奥匈帝国解体以后解放出来的巴尔干地区,则成为了德国和苏联的缓冲区,极大缓和了苏德矛盾,这才使德国在二战前期可以稳住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然后才能取得对法国的辉煌胜利。

越来越多人认同当前的国际局势,将变得越来越接近十九世纪,那么十九世纪的外交经验,当然值得拿出来重新分析。

美国相对衰落了,但作为世界霸权国,美国依然相对中国更拥有选择盟友的主动权,中国对俄罗斯和欧盟,选谁做盟友,很大程度上来讲依然是由哪一方被美国挑剩下所决定的。

至于产业形态和资源禀赋,这一点在盟友关系中起不到决定性影响,德国也想找个资源丰富的石油国做盟友啊,可德国有的选吗,还不是得选被盟军挑剩下的意大利和日本嘛。

未来会不会出现【逆转同盟】的情况,中美互相交换盟友,主动权依然是在美国手上,但对中国而言,能否破解【德奥悖论】,则中国还是掌握相当主动权的。

END